第六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学术概论》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 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 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 不深。彼尝有诗题其女令娴《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 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 如。”可谓有自知之明。启超虽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中间又 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耗其精而荒其业。识者谓启超若能 永远绝意政治,且裁敛其学问欲,专精于一二点,则于将来之思 想界尚更有所贡献,否则亦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而已。 ——《清代学术概论》
❖ 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 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 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 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 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 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 变”。
——郑振铎《梁任公先生》
郑振铎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文学界革命(1899-1904) ❖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量译介西方政治、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1902年,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梁启超在介绍严复的译 作《原富》时,对其译笔提出“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 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的批评,并由 此重提文界革命:“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过国 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邃赜之书,非 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 以播文明思想与国民也,非有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 的恩惠……给我开辟了 一个新世界。……第一 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 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 给我们一个“学术史” 的见解。 ——胡适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29年1月,梁启超逝世。 ❖ 先君子曾谓“战士死于沙场,学
者死于讲座”。方在清华、燕京 讲学,未尝辞劳,乃至病笃仍不 忘著述(《辛稼轩年谱》,引者 注),身验斯言,悲哉! ——梁思成等《梁任公得病逝世 经过》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梁启超从传播文明思想与国民的角度,提 出译文当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而不可过 于艰深的意见,并不为严复所接受。严复 认为学理邃赜之书与报章文体自当有别。
❖ 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
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且不
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
学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
❖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 责,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 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 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本报取名《大学》 “新民”之义,以 为欲维新吾国,当 先维新吾民。
——《新民丛 报·本报告白》
经济、哲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 作对于从“学问饥荒时代”走来的梁启超 来说,如久旱之逢甘霖。 ❖ 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 阴道上,应接不暇……畴昔所未见之籍, 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 如幽室见日枵腹得酒。
——《夏威夷游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由所读西学之书,返观中国新学的各个领域,梁氏深 感需重新建构,全面革命之处尚多。
❖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 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 通议》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 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 内,销行万余份,最高达1.7万份, 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 关报。
❖ 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戊戌政变发生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
❖ 《清议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 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 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梁启超任主编。以 “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 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 21日停刊。共出100期。
古书之人。使其目未睹中国之古书,而欲
稗贩吾译者,此其过在读者,而译者不任
受责也。
——严复《答梁启超书》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序》中再次申明: “天下大局日接日急,如转巨石于危崖。吾辈为文,应于时 势,发胸中所欲言,行吾心之所安,被之报章,供一岁数月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9年起,发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 界革命和戏曲改良。
❖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 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 命。
❖ 1912年归国,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 总长等职。1917年,退出政坛。
❖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 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 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 “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 出于更新国民精神和新学建设的需要。东渡后的梁启 超,踌躇满志地提出“经学革命”、“史学革命”、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曲界革命”等一系列的主张,企望在输入欧洲之精 神思想的前提下,推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学术体系的 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释“革”》
❖ 夫淘汰也,变革也,岂惟政治上为然耳,凡群治中一切万事万物 莫不有焉。以日人之译名言之,则宗教有宗教之革命,道德有道 德之革命,学术有学术之革命,文学有文学之革命,风俗有风俗 之革命,产业有产业之革命。即今日中国新学小生之恒言,固有 所谓经学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曲界革命、小 说界革命、音乐界革命、文字革命等种种名词矣。若此者,岂尝 与朝廷政府有毫发之关系,而皆不得不谓之革命。 闻“革命” 二字则骇,而不知其本义实变革而已。革命可骇,则变革其亦可 骇耶?呜呼, 其亦不思而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 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 启超与有罪焉……平心论之,以二十年 前思想界之闭塞委靡,非用此种卤莽疏 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 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虽然, 国人所责望于启超者不止此。以其人本 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 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 规模。 ——《清代学术概论》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先生四十年中,脑中故绝未忘一 “国”字,且平昔眼中无书,手 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故生平之著 述总额人皆谓有“二千余万字之 多”,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 位。 —— 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 逸事注》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著作为《饮冰室合集》,约 1400万字。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文界革命在思想与文学革命的链条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 能否在刚刚形成的中国现代公共领域内拥有最广大的阅读
公众,以清高之理,美妙之文,输入文明思想,培育国民 精神,对于思想与学术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是一项穆高 如山、浩长如水的伟大事业。 ❖ 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 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 会通中外,融汇古今,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 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 关于“饮冰室”的由来, 梁启超在《自由书》的 “叙言”中有所说明: “庄子曰:‘我朝受命 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欤?’以铭吾 室。”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的思想以“善变”闻名于世。 ❖ 然其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
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世多以此为 诟病,而其言论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启超与 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 然,去治学也亦有然。有为常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 进,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 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故有为之学,在今日可以论定;启超之学, 则未能论定。然启超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 造力不逮有为,殆可断言矣。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 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 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 “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 史”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在构筑新民救国的理想时,梁启超意识到文学的价值和意 义。“文学之盛衰,与思想之强弱,常成比例。”新民救 国既然是一场更新国民精神、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作为国民精神的重要表征,无疑是“新民”所不可忽 视的内容;而文学自身所具有的转移情感,左右人心的特 性,又是“新民”最有效的手段。从国民精神进化而言, 文学需要自新;从促进国民精神进化而言,文学又担负着 他新的责任。对文学,梁启超抱有“自新”与“他新”的 双重期待。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对文学启蒙的认识 停留在倡导言文合一,以文字开通民智、 导愚觉世的层面。
❖ 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 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 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 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湖南时务学堂条约》(1897)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 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 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 物当推梁启超。梁启 超是二十世纪初思想 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 学界革命的陶铸者。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 人。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会人。十七岁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返途经上 海时,购《瀛环志略》,始知有世界。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 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 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 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 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 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 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在《清议报》的第一期上,刊 登了梁启超所写的《清议报叙 例》,讲明了它的宗旨:(一) 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 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 气,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 学术, 以保存亚粹。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 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 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 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 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1907年8月停 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东渡后的1899年12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明确提 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 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 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 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夏威夷游记》(1899)
❖ 1890年起从康有为问学于万木草堂。1895年,参与公车上 书。
❖ 维新运动期间,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 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 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参加“百日维 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 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以变法图 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 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 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 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 不深。彼尝有诗题其女令娴《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 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 如。”可谓有自知之明。启超虽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中间又 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耗其精而荒其业。识者谓启超若能 永远绝意政治,且裁敛其学问欲,专精于一二点,则于将来之思 想界尚更有所贡献,否则亦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而已。 ——《清代学术概论》
❖ 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 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 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 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 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 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 变”。
——郑振铎《梁任公先生》
郑振铎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文学界革命(1899-1904) ❖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量译介西方政治、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1902年,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梁启超在介绍严复的译 作《原富》时,对其译笔提出“其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摹仿 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的批评,并由 此重提文界革命:“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过国 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邃赜之书,非 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 以播文明思想与国民也,非有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 的恩惠……给我开辟了 一个新世界。……第一 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 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 给我们一个“学术史” 的见解。 ——胡适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29年1月,梁启超逝世。 ❖ 先君子曾谓“战士死于沙场,学
者死于讲座”。方在清华、燕京 讲学,未尝辞劳,乃至病笃仍不 忘著述(《辛稼轩年谱》,引者 注),身验斯言,悲哉! ——梁思成等《梁任公得病逝世 经过》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梁启超从传播文明思想与国民的角度,提 出译文当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而不可过 于艰深的意见,并不为严复所接受。严复 认为学理邃赜之书与报章文体自当有别。
❖ 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
此于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且不
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
学僮而望其受益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
❖ 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 责,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 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 影响最大的刊物,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 都出与梁启超之手。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本报取名《大学》 “新民”之义,以 为欲维新吾国,当 先维新吾民。
——《新民丛 报·本报告白》
经济、哲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 作对于从“学问饥荒时代”走来的梁启超 来说,如久旱之逢甘霖。 ❖ 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 阴道上,应接不暇……畴昔所未见之籍, 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 如幽室见日枵腹得酒。
——《夏威夷游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由所读西学之书,返观中国新学的各个领域,梁氏深 感需重新建构,全面革命之处尚多。
❖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 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 通议》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 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 内,销行万余份,最高达1.7万份, 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 关报。
❖ 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戊戌政变发生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
❖ 《清议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 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 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梁启超任主编。以 “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 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 21日停刊。共出100期。
古书之人。使其目未睹中国之古书,而欲
稗贩吾译者,此其过在读者,而译者不任
受责也。
——严复《答梁启超书》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序》中再次申明: “天下大局日接日急,如转巨石于危崖。吾辈为文,应于时 势,发胸中所欲言,行吾心之所安,被之报章,供一岁数月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9年起,发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 界革命和戏曲改良。
❖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 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 命。
❖ 1912年归国,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 总长等职。1917年,退出政坛。
❖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 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 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 “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 出于更新国民精神和新学建设的需要。东渡后的梁启 超,踌躇满志地提出“经学革命”、“史学革命”、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曲界革命”等一系列的主张,企望在输入欧洲之精 神思想的前提下,推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学术体系的 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释“革”》
❖ 夫淘汰也,变革也,岂惟政治上为然耳,凡群治中一切万事万物 莫不有焉。以日人之译名言之,则宗教有宗教之革命,道德有道 德之革命,学术有学术之革命,文学有文学之革命,风俗有风俗 之革命,产业有产业之革命。即今日中国新学小生之恒言,固有 所谓经学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曲界革命、小 说界革命、音乐界革命、文字革命等种种名词矣。若此者,岂尝 与朝廷政府有毫发之关系,而皆不得不谓之革命。 闻“革命” 二字则骇,而不知其本义实变革而已。革命可骇,则变革其亦可 骇耶?呜呼, 其亦不思而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 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 启超与有罪焉……平心论之,以二十年 前思想界之闭塞委靡,非用此种卤莽疏 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 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虽然, 国人所责望于启超者不止此。以其人本 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 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 规模。 ——《清代学术概论》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先生四十年中,脑中故绝未忘一 “国”字,且平昔眼中无书,手 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故生平之著 述总额人皆谓有“二千余万字之 多”,占古今中外著作家之第一 位。 —— 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 逸事注》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著作为《饮冰室合集》,约 1400万字。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文界革命在思想与文学革命的链条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 能否在刚刚形成的中国现代公共领域内拥有最广大的阅读
公众,以清高之理,美妙之文,输入文明思想,培育国民 精神,对于思想与学术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是一项穆高 如山、浩长如水的伟大事业。 ❖ 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 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 会通中外,融汇古今,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 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 关于“饮冰室”的由来, 梁启超在《自由书》的 “叙言”中有所说明: “庄子曰:‘我朝受命 而夕饮冰,我其内热 欤?’以铭吾 室。”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的思想以“善变”闻名于世。 ❖ 然其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
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世多以此为 诟病,而其言论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启超与 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 然,去治学也亦有然。有为常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 进,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 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故有为之学,在今日可以论定;启超之学, 则未能论定。然启超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 造力不逮有为,殆可断言矣。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 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 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 “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 史”等。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在构筑新民救国的理想时,梁启超意识到文学的价值和意 义。“文学之盛衰,与思想之强弱,常成比例。”新民救 国既然是一场更新国民精神、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作为国民精神的重要表征,无疑是“新民”所不可忽 视的内容;而文学自身所具有的转移情感,左右人心的特 性,又是“新民”最有效的手段。从国民精神进化而言, 文学需要自新;从促进国民精神进化而言,文学又担负着 他新的责任。对文学,梁启超抱有“自新”与“他新”的 双重期待。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对文学启蒙的认识 停留在倡导言文合一,以文字开通民智、 导愚觉世的层面。
❖ 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 传世之文,或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 或务瑰奇奥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 词达而已,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 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湖南时务学堂条约》(1897)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第六章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 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 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 物当推梁启超。梁启 超是二十世纪初思想 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 学界革命的陶铸者。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 人。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会人。十七岁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返途经上 海时,购《瀛环志略》,始知有世界。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 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 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 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 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 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 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在《清议报》的第一期上,刊 登了梁启超所写的《清议报叙 例》,讲明了它的宗旨:(一) 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 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 气,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 学术, 以保存亚粹。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 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 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 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 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1907年8月停 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
第二节 文界革命
❖ 东渡后的1899年12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明确提 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 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 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 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夏威夷游记》(1899)
❖ 1890年起从康有为问学于万木草堂。1895年,参与公车上 书。
❖ 维新运动期间,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 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 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参加“百日维 新”。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 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以变法图 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 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