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优秀公民应有的基
本品质与能力,其中有一点即是培养认识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数学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
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强大的感召力、教育力和转化力,
在其他教育中发挥着协调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是美术课和语文课的任务,也是数学课堂上
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对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有着积极
的作用。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

其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形式简洁,体现了数学
美的因素。

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就具有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
功能。

数学教学应在教师、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美数学因素得以体现。

数学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审美对象的存在。

即数学本身存在着美
的因素;二是审美者的存在。

数学教学过程则为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美育提供了
条件。

数学审美能力是在数学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它主要包括数学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我认为中学数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
教学手段,创造优美的教学场景,把数学活动变成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综
合审美活动,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我的尝试是: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
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
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我们知道,直觉是审美直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主体参与并直接感受。

任何优秀
的作品和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仅仅通过他人的叙述或交流而产生真正的美。

只有亲眼目睹和
聆听,我们才能感受到震撼心灵的魅力。

俗话说,“你会在纸上感到肤浅。

你必须知道你
必须练习。

”。

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投入作
品和实践活动,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实践证明,直觉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

因此,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可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电脑、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以形成学生丰富的审美观点。

新课程改革
十分强调要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
所参加的活动非常有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正如古
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感兴趣。

因此我们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
到教学目的,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有效。

二、在主体性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有一颗追求美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探索和提炼教学内
容的美。

创造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紧密结合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接近数学的感觉,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在一起,这并不神秘。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著名作家王蒙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

”在
小学各学科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正如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认为的,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

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
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

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
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教师要悉心体会和挖掘,要有自觉的美育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审美点,并且要将其写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
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
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
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
是有本之木。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解放
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美显得尤为重要。

我总努力营
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善于对同学的回答
进行评价,允许保留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多用“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是……,我
认为……”的方式回答问题,保证在整节课中至始至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在开放式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美。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教学时,不
要把老师和学生绑在课本上,让学生记住他们认为很无聊的概念和公式。

选择学生愿意接
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作为主题,从生活的现实中引入,在新课程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
的现实,为学生创造“求知而不得”、“说而不能”的“愤怒而感伤”的境界,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

创造性是艺术性的生命力所在。

在美学家的眼里,美是自由的形式。

教学的创造性表
现为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

例如,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有的善于演绎推理,用逻辑思维的魅力将学生所吸引,有的运用形象性、情感性的优势,
以声情并茂、情理交融的描述,使学生陶醉其中……它们就象教苑中的朵朵奇葩,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令人陶醉。

创新意味着超越过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
充满创造力,学习过程就会充满美丽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

由此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
的培养。

在开放数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保护学生的创新小火花,激
发全班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
动有趣。

每个人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美丽和辉煌。

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等,这些数学活动中有许多美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美的
教学情景,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
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而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的生活
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学好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