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圆的面积》一节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步,将圆的模型剪成8等份;
第二步,将剪成的8等份近似地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用胶水粘贴在下面方框中的左侧。
第三步,再将另一个圆的模型剪成16等份;
第四步,将剪成的16等份近似地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用胶水粘贴在下面方框中的右侧。
孩子们在笑声中,切实感受到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增长而增大。
猜——凭借经验,猜想新结论。
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图形,在左图中,圆的半径为r,问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用r怎么表示?圆的面积小于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在右图中,将圆的一角剪成碎纸块,拼在正方形的空白处,圆的面积大于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通过这两个孩子可以直观接受的问题,得出了圆的面积S与半径有下列结论:3r2<S<4r2。
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刘老师始终是微笑对学生,侧身写正字,一节课虽然话语不多,问题简短利落,但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孩子们自始至终保持着参与、兴奋。
一点美中不足,第三个猜想环节的第二个拼图是电脑完成的,有虚拟的成分,不如动手剪拼,这样更真实、更能说明问题。
我以《敢于放飞孩子》为题简评刘老师这节课,是认同、是学习、是呼唤。
(这个位置是贴图处)
实验研究及结论:
1.以上拼成的两个图形___________(左、右)边一个更近似于学过的图形。
2.在剪拼前后,图形的面积改变了没有?
答:__________.
3.要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个量和圆的周长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用半径r表示圆的周长,这个量可以用r怎样表示?
这三个问题是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的,不需老师多讲,孩子争先恐后回答,老师自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接着,老师再问,在第三个小问题中,绳子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在这里,老师渗透了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摸——直觉感受,理解新问题。
刘老师用《几何画板》在大屏幕上画了一个圆。老师请两名同学摸一下这个圆的面积,第一个同学摸了一下静态的圆的面积,第二个同学摸的时候,刘老师慢慢拖动半径增长,这个同学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不断伸长胳膊摸圆的面积。
答:
5.哪个量和圆的半径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答:
6.计算拼成的图形的面积,用r表示。
答:
7.你知道圆的面积公式了吗?写出来。
实验是4人一组合作完成的,多数小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而且孩子们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推——科学态度,推导新公式。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有3个小组的孩子拼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既然有这样的结果,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显然刘老师是有准备的,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关系、推导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面积。这个行为不仅仅是没有让这三个小组的孩子失望,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变与不变”,态度是科学的、严谨的。
敢于放飞孩子
评《圆的面积》一节课
听完刘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节课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这节课时常让我回味,今天我用《敢于放飞孩子》为题,回顾一下这节课,和大家交流。
刘老师这节课的全过程用六个字概括:悟、摸、猜、做、推、练。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二期课改的新理念。
悟——创设情景,提出新问小样能吃到草的范围是个什么形状的图形?面积有多大?面积与绳子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我们不难看到,刘老师给孩子们修好了一条螺旋式登山的路,在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爬到山顶完全是可能的。
练——趁热打铁,熟悉新公式。
公式推导出来了,还需在运用中熟悉公式。刘老师的题目设计也是有讲究的。第一组是半径分别等于1厘米,10厘米,100厘米。第二组三个题目分别已知半径、直径、周长。第三组题目刘老师没有忘记前呼后应,解决课前提出的小羊吃草问题。
刘老师让同学们猜想,在3和4中间有哪个与圆相关的数值?
水到渠成,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π。刘老师板书:猜想S=πr2。
做——动手实践,转化新问题。
这个环节是一个传统项目,但是刘老师在传统中有创新,结果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刘老师的创新之处是设计了一个实验报告,设计的问题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完成了实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