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措施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及措施评价
玛依拉·木拉提,库孜拉·达乃西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人民医院,新疆阿勒泰 863199)
【摘要】目的 分析人性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措施。

方法 选取我院心肌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结果 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后,患者SAS与SDS评分均比常规组低,总满意率比常规组高,P<0.05。

结论 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能纾解其自身负性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病情得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心肌梗死;心理状态;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51.121.02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就是心肌梗死,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胸骨持续性疼痛等症状,如果早期不能对患者及时加以治疗,极易出现心率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1]。

为分析人性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措施,本院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组各40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为(74.19±3.62)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69.85±4.27)岁。

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日常护理,实验组对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其自身心理状态,合理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使其能积极配合相关医师加以治疗。

首先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让温度与湿度都较为适宜,尽快消除其自身陌生感,同时合理开展健康宣教,基本内容包括治疗流程、药物剂量及注意事项等,使得患者家属能正确认识该项疾病,并且嘱咐患者按时按量的服用相关药物,如果疼痛感剧烈,及时与相关医师沟通,给予其适量止痛药减轻疼痛感。

最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营养搭配均衡,多食用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促进病情康复,禁止食用辛辣刺激较强的食物,并且合理开展体育锻炼强化自身免疫力,从而促进病情康复[2]。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心理状态: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SAS与SDS评分越低说明护理程度越好。

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出院时填写本院健康问卷调查表,分为满意、良好与不满意三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程度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以S P S S23.0统计分析数据,护理满意度以n(%)表示,x2检验。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用(x±s)表示,t检验。

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实验组经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均比常规组低,P<0.05,如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x±s)
组别
SAS评分SDS评分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实验组(n=40)57.31±8.7238.68±7.3553.29±6.3838.91±4.26
常规组(n=40)56.48±8.2948.24±7.5354.76±6.5246.63±4.47 t0.4362 5.7460 1.01917.9071
P0.66380.00000.31130.0000
(下转123页)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哮喘知识水平、健康信念水平、自我效能水平比较表(x±s,n=60)
组别
哮喘知识健康信念自我效能水平
0个月3个月0个月3个月0个月3个月
对照组13.11±2.1317.92±2.54#121.76±25.31158.64±33.46#65.87±3.2176.55±4.56#干预组14.22±3.1227.45±2.31#119.46±26.77187.54±32.35#*66.71±3.8589.68±5.12#*注:#与0个月对比P<0.01;*与常规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本身难以治愈,但是通过长期干预与规范化治疗可以得到完全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宣教,并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常规健康宣教形式较为单一,以口述为主,知识量大,患者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不易掌握;多元化的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分批次,多样化宣教,制定侧重点,内容在精不在多,使患者更便于理解掌握。

常规宣教只局限于住院期间,多元化宣教由专人负责,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从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跟踪服务,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摒弃了常规健康教育的盲目与不足,同时患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倡导良好的医患合作关系。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香.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
响.现代医学,2006,34(1):59-60.
[2] 屈姣华,屈丽华,龙勤.支气管哮喘诱因调查及护理对
策.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5):725.
本文编辑:吴卫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护理后,实验组总满意率比常规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n(%)]组别n满意良好不满意总满意率实验组40318139(97.5%)常规组401714931(77.5%)x2---- 5.6320
P----0.0176
3结论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就是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在发病时具有气喘、心悸及持续性胸痛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对患者及时加以治疗,则极易引发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其自身病情得以康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预后情况,使得最终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临床上对心肌梗死患者往往采用人性化护理,其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发展情况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各项生活需求,耐心倾听其心声,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积极配合相关医师加以治疗。

护理人员要合理开展健康宣教,主要表现在饮食、运动及治疗流程等方面,积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正确认知该项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4]。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后,患者SAS与SDS评分均比常规组低,总满意率比常规组高,(P<0.05)。

由此可证: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能纾解其自身负性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病情得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青.浅析人性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
响[J].系统医学,2018,3(03):158-159+162.
[2] 王海荣.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的心理状态
改变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06):111-112.
[3] 解莉莉.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
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1):223-224. [4] 马爽.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
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1):237-238.
本文编辑:吴卫
(上接1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