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预测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8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预测卷(含解析)
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测量结果应记为()A.2.35cm B.2.357cm C.2.36cm D.2.4cm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B.C.
D.
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则这个物体在6s钟内的速度是()
A.2.5m/s B.5m/s C.40m/s D.60m/s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7.如图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
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这表明()A.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B.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8.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9.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11.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D.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12.如图所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句说法:
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②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放大的
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与平面镜成6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
B.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
C.反射角为60°
D.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14.小明在暗室内用手电筒竖直向下照射白纸上的平面镜,如图所示.从侧面看()A.白纸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D.镜子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15.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6.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
第16题图第17题图
17.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s.
18.小聪一家去昆明旅游,在昆明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昆明,最快需要h.
19.声呐是根据声音传播规律利
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
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这种装置
(填“能”或“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
20.已知回声比原声滞后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该为.
21.人们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女高音”的“高”和“女低音”的“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高低;“引吭高歌”的“高”和“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大小;女歌手“声音清脆”,男歌手“声音浑厚”,“声音清脆”和“声音浑厚”是由于女歌手和男歌手发出声音的 不同.
22.人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人们把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23.将如图仪器的测量结果(数值及单位)填写在下表相应的横线上.甲温度计的读数是
℃、乙温度计的读数是 ℃. 24.2019年春节,小红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寒暑表)如图所示,其量程为 ,当时气温为 ℃,温度计内的测温液体可能是表格中的 .
25.家庭用的液化石油
气在常温下是用 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清晨,物质 (标准大气压下)
沸点/℃ 凝固点/℃ 酒精
78 ﹣117 水
100 0 水银 357
﹣39
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26.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中又成水滴落下来.(以上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27.用嘴吹气可以使滚烫的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快了从而加快了水蒸发,又由于蒸发要热,所以水就慢慢变凉.
28.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
(1)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25min 时该物质处于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作图题2分,实验题每空1分,共21分)
29.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
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30.小红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和.
(3)他测得斜面长为S=1.2m,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S
1
的时间为1s,通过全程S所用的时间是
1.5s.那么,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S
1
的平均速度
是m/s,小车通过后一半S
2
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做的是运动.小车在全程中平均速度是m/s.
31.小芳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1)小芳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9
9
2
9
4
9
6
9
7
9
7
9
8
9
8
9
8
…
.
5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
(2)图乙中,(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3)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下列现象与“白气”形成过程不同的是.(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深秋的清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B.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大雾
C.湿衣服晾晒时形成的水蒸气D.煮饭时形成的“雾气”
32.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和激光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选填“粗糙”或“光滑”),目的是,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2)观察如图所示的器材,为了方便研究反射
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还需对器材做出的改进是:.
(3)实验开始时,先让激光笔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测得入射角为.
(4)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纸板B 面绕轴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5)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C.使激光垂直纸板面入射.
四.计算题(本题6分)
33.13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问题:1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车次到、发
站时间
北京天津
西
济南上海
13 到站时
间﹣﹣16:11 20:16 次日
8:20
发车时14:20 16:16 20:21 ﹣﹣
间
(1)13次列车由天津西到济南所用的时间;(2)13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3)中途13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车厢小桌上的茶杯与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旁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时,茶杯与列车员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茶杯相对于列车员是运动的,故C正确.
2.C解析:(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错误,故A、D错误;
(2)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C正确.3.C 解析: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3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准确
值不同,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物体的长度L=≈2.36cm,故C正确.
4.C解析:
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5.A解析:
在4s内通过10m的路程,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2.5m/s,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在如何时刻的速度都相同,所以这个物体在6s钟内的速度也是2.5m/s,故A正确.
6.C 解析:
A、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 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
D、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D错误.7.B.解析: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
8.C.解析: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音可以
传递信息,故D错误.
9.D.解析:图示含义为禁止鸣笛,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10.B解析: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11.A.解析: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
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内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12.D.解析:①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①正确;
②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故
②正确;
③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因为像距变大,所以烛焰的像变大,故③正确;
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像变小,则烛焰的像更明亮,故④正确.
13.B.解析: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根据入射角的定义可知,入射角为90°﹣60°=3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也为30°.故AC错误;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0°+30°=60°,故B正确,D错误.
14.D.解析:如图,当手电筒竖直向下照射白纸
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眼感觉白纸较亮.
15.D.解析: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16.1;2.87.解析: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 对齐,右侧与 2.87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
L=2.87cm.
17.99.8.解析: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99.8s.
18.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1.5.解析:(1)标志牌上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昆明60km”是指从此处到昆明的距离为s=60km,
由v=可得,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到达最快需要的时间:
t===1.5h.
19.不能;真空不能传声.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声波来进行月球等太空探测.
20.17m.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S=Vt=340m/s××0.1s=17m
21.音调;响度;音色.解析: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由于男女声带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即会有女高音与男低音;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声音清脆”和“声音浑厚”是由于女歌手和男歌手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2.分贝(或dB);大于20190Hz.解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等级.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190Hz,把大于2019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小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3.38;﹣23.解析:
由图知:两只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在甲温度计上,“40”在“30”的上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38℃;
在乙温度计上,“20”在“30”的上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23℃.
24.﹣40℃~50℃;﹣16;酒精.解析:
(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是﹣40℃,最高温度是50℃,故量程为﹣40℃~50℃;
(2)液柱位置在零摄氏度以下,位于﹣10以下第3个小格,故其示数为﹣16℃;
(3)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并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大于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凝固点为﹣117℃,小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而水和水银的凝固点都大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因此温度计内的液体是酒精.25.压缩体积;降低温度.解析: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降低温度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26.升华;凝华;熔化.解析: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
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水蒸气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下落后熔化为水即形成雨;
27.空气的流动;吸.解析:“吹气”能加快热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蒸发吸热,可使热水的温度降低.
28.(1)晶体;固;(2)变大.解析:(1)由图象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又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所以第2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
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
29.如图所示。
解析:解:连接PO,即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然后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90°+30°=12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图所示:
30.(1)v=;(2)刻度尺;秒表(或停表);(3)0.6;1.2;变速直线;0.8.
解析:(1)实验原理是:v=;
(2)要测量路程s和时间t,需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或停表);
(3)小车通过前一半和后一半的路程:s
1=s
2
=×
1.2m=0.6m,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1=1s,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
2
=1.5s﹣1s=0.5s.
则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v
1
===0.6m/s;
后一半路程s
2的平均速度:v
2
===1.2m/s.
因为v
2>v
1
,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8m/s.31.(1)先快后慢;(2)a;B;(3)C.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温度较低时,水吸热温度升高得快,快到沸点时,温度升高得慢,沸腾
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2)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水沸腾时气泡里主要的成分是水蒸气;
(3)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烧杯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烧杯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深秋的清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大雾、煮饭时形成的“雾气”都是液化现象,湿衣服晾晒时形成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32.(1)粗糙;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垂直;(2)在纸板上标出角度;(3)0°;(4)存在;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5)B.
解析:(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
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2)由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了方便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要在硬纸板上标出角度,直接读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因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为0°.
(4)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B面绕轴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存在;(5)此实验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你该采取的操作是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即选项B的说法符合题意.
33.解析:
(1)由时刻表可知,13次列车16:16从天津西出发,20:16到达济南,
所以火车的运行时间是20:16﹣16:16=4h;(2)北京与上海间的路程s=1458km,
13次列车14:20由北京出发,第二天8:20到达上海,
则它的运行时间t=24:00﹣14:20+8:20=18h,
则火车的平均速度:
v===81km/h;
(3)火车行驶的路程:
s=vt=36×m/s×150s=1500m,
火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
车长度的差,即s=L
隧道﹣L
车
,
所以,这列火车的长度:L
车=L
隧道
﹣s=1600m﹣
1500m=100m.
答:(1)13次列车由天津西到济南所用的时间为4h;
(2)13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为81km/h;
(3)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