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在江苏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考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文言文翻译题和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

考生在作答翻译题时得分寥寥,甚至连大意分都能丢掉。

这其中固然有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考生在积累已基本定量的前提下,没有强化应具备的翻译意识,不会合理规避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失分点,从而造成失分。

而对概括分析简答题,考生则常因读不通文本、概括提炼能力欠缺而无奈放弃。

本专题特设3讲,专攻文言文阅读的这2大易失分题型。

第1讲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
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下面[例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成了“通明”。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

二、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主要是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

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

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例1]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明朝)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
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2分的分值。

如果所译句子句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

[例2]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3.利用语境突破难点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难点字词攻克,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语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

[例3]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以治干称。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三、采点意识——聚焦实词、虚词和句式
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

高考常见的3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

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例4]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4分)
(汪容甫)性质直,不饰容止,……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1.高考句子评分标准:
(1)关键词句得分:2~3分
(2)句子大意基本通顺:1~2分
人们常说,打蛇要打七寸。

意即要善于抓住关键,也就是说,关键词句有2~3分,无论句意多么晦涩难解,你翻译的大意多么离谱,只要你有采点意识,抓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准确翻译,你就有可能拿到2~3分。

否则,就可能徒劳无功,写得多得分少。

关键点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常见18个虚词、特殊句式。

2.本句标准:
(1)关键词句:殁,去世。

存问,关心慰问。

“盖……然也”,因为……是这样啊。

每译出一处得1分。

(2)句子大意:句子基本通顺,大意正确,给1分。

3.考生答案评析:
点作答,不遗漏要点。

四、连贯意识——活用留、换、调、删、补、变
翻译句子时,如果其中出现不合现代语法的词语搭配、句子不通的现象,要根据所学翻译技巧(留、换、调、删、补、变,一轮已做详细讲解,不再赘述),让句子更加通顺合理。

依据4种意识确立考场翻译答题步骤
1.能在1分钟内在心里快速了解所译句子的前后语境。

2.能在2分钟内准确锁定关键字、词、句,并依据语境及所学知识准确翻译。

3.能依据关键字、词、句在2分钟内流畅翻译所考句子。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刘珙,字共父。

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迁吏部员外郎。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御史杜莘老劾宦者张去为,忤旨左迁,珙不草制,莘老得不去。

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

上怒,谓宰相曰:“刘珙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耳!”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1)御史杜莘老劾宦者张去为,忤旨左迁,珙不草制,莘老得不去。

译文:
(2)上怒,谓宰相曰:“刘珙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耳!”
译文:
参考答案:(1)御史杜莘老弹劾宦官张去为,违抗圣旨被贬职,刘珙没有草拟文诰,杜莘老得以不去职。

(得分点:“忤”“左迁”“草制”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发怒,对宰相说:“刘珙的父亲是张浚的好友,刘珙是特意为张浚。

”(得分点:“谓”“为浚所知”“特”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凭借祖上有功补任承务郎,考中进士乙科,升为礼部郎官。

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

秦桧死后,刘珙升为吏部员外郎。

金人侵犯边境,宋军战败,皇上所下的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言辞慷慨激昂,听到的人都流了泪。

御史杜莘老弹劾宦官张去为,违抗圣旨被贬职,刘珙没有草拟文诰,杜莘老得以不去职。

刘珙跟随皇上到建康,皇上将要返回朝廷,军务大事还没有人托付,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认为张浚是合适的人选。

等到诏令出来,杨存中担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诏令。

皇上发怒,对宰相说:“刘珙的父亲是张浚的好友,刘珙是特意为张浚。

”皇上再次下命令,宰相召刘珙告诉他圣旨,刘珙说:“我为国家打算,哪里有闲空为张浚谋划。

”依旧上奏,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裴休,字公美,河内济源人也。

父肃,肃生三子,俦、休、俅,皆登进士第。

休志操坚正。

童龀时,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

休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

虞人有以鹿贽俦者,俦、俅炰之,召休食。

休曰:“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

”独不食。

长庆中,从乡赋登第,又应贤良方正,升甲科。

太和初,历诸藩辟召,入为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

会昌中,自尚书郎历典数郡。

(1)休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

译文:
(2)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

译文:
参考答案:(1)裴休整年不出别墅的门,白天讲诵经书,夜晚研习诗赋。

(得分点:“经年”“讲”“课”各1分,句意1分)
(2)我们都是穷书生,蔬菜素食还不充足,今天吃了肉,明天怎么能再有肉接着吃呢?不应该改变平常的饮食。

(得分点:“我等穷生”“翌日”“馔”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裴休,字公美,河南济源人。

父亲裴肃,生了三个孩子,长子裴俦,次子裴休,三子裴俅,都考中进士。

裴休志向节操坚定正直。

年幼时,他们兄弟三人一同在济源别墅读书学习。

裴休整年不出别墅的门,白天讲诵经书,夜晚研习诗赋。

有个管打猎的官吏把鹿肉作礼物送给裴俦,裴俦与裴俅烧烤鹿肉,叫裴休来吃。

裴休说:“我们都是穷书生,蔬菜素食还不充足,今天吃了肉,明天怎么能再有肉接着吃呢?不应该改变平常的饮食。

”只有他一人不吃。

唐穆宗长庆年间,裴休从乡贡考中科举,又应考贤良方正,考上甲科。

唐文宗太和初年,连续被各藩王征召,进入朝廷做了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等职。

唐武宗会昌年间,从尚书郎历任数州刺史。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

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寖相恶。

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

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

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

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

嵩还第,父子对泣。

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

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节)
(1)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

译文:
(2)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始”,当初;“为曾铣所劾”,被曾铣弹劾;“倾”,排挤;“约”,结为;“讦”,揭发;“阴事”,私下里做的事;“追戮”,对已死的人加以羞辱、惩治;“于是”,在这时,此后;“益”,更加。

参考答案:(1)大将军仇鸾,当初被曾铣弹劾,后倚靠严嵩排挤曾铣,两人遂认作父子。

(2)适逢仇鸾病死,陆炳便揭发仇鸾私下里做的事情,皇上于是对已死的仇鸾加以羞辱、惩治,此后皇上更加信任严嵩。

参考译文: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

大将军仇鸾,当初被曾铣弹劾,后倚靠严嵩排挤曾铣,两人遂认作父子。

后来仇鸾牵制敌寇,获得皇上重用,这时严嵩还把他当儿子看待,但不久便不和。

严嵩秘密上疏诋毁仇鸾,皇上不听,反而颇相信仇鸾所提出的严嵩父子的过失,渐渐疏远了严嵩。

严嵩本当入宫当值,但已有好几次不被召见了。

严嵩见徐阶、李本进入西内,便与他们一同进去。

到西华门时,看门的人因他不是皇上所召而把他挡了回来。

严嵩回到家后,父子相对而泣。

当时陆炳掌管锦衣卫,正与仇鸾争宠,严嵩于是勾结陆炳一同谋害仇鸾。

适逢仇鸾病死,陆炳便揭发仇鸾私下里做的事情,皇上于是对已死的仇鸾加以羞辱、惩治,此后皇上更加信任严嵩。

[随堂一题练通]应用体验——内化方法,练熟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9分)
门山县吏隐堂记
王若虚
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

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②而稍庳③。

今以之馆.宾者也。

予到半年,葺而新之。

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

然求其图志
..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

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④,小山林而大朝市。

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

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

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

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

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

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

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

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

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

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

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

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

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

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⑤,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

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
(有删改) [注] ①门山:地名。

②甍(ménɡ):栋梁,屋脊。

③庳(bì):低矮。

④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一句指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

⑤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以之馆.宾者也馆:安顿
B.盖古今恬.不之怪恬:安逸
C.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意:用意
D.亲友失色,吊.而不贺吊:慰问
解析:选B “不之怪”的意思是“不以之为怪”,据此可推知“恬”应该是“习惯”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到门山县任职半年后,把门山县公署原有的“三老堂”修葺一新,并将其更名为“吏隐堂”。

B.作者认为做官和归隐不可混淆,既为吏,取俸禄,即使是“抱关击柝”之事,也应做到尽职尽责。

C.作者任职之地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城,亲朋好友都为他担忧,但作者从一开始就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D.作者所说的“吏隐”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隐于朝市是大隐”,作者对边做官边隐居
的尸位素餐者持批判态度。

解析:选 C “但作者从一开始就不以为意,淡然处之”说法错误,由原文“始予得之……予固戚然以忧”可知,一开始作者也是忧愁的,并非“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译文:
(2)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

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

译文:
参考答案:(1)哪一个地方不可以隐居?却非得隐居在这里吗?这是奸诈之人欺骗世人的言论,我不吸取它。

(关键词“所”“欺”“取”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等到国家边境警报四起,军事文书驰马传递。

出使的人在道路上纷繁交错,这个小县城却因为偏远阻塞而好像没有听到一样。

(关键词“羽檄”“旁午”“僻阻”各1分,句子大意1分)
4.作者为什么要将“三老堂”更名为“吏隐堂”?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解析:作者在第一段末尾写自己将“三老堂”更名为“吏隐堂”,而前文提到“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

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这就是作者给“三老堂”更名的第一点原因。

作者为何偏偏更名为“吏隐堂”?文章倒数第二段“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是一个重要的提示,阅读倒数第二段可知,“吏隐堂”是作者根据自己为官的生活来命名的,作者做官如同隐居。

明确了这些,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作者寻“三老堂”命名的原因而未得,担心有人问起自己却无法回答。

②作者认为自己做官十分安逸,如同隐居。

(每点2分)
[编者原创题]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意.所谓“三老”者意:猜测
B.然求其图志
..而无得图志:图册和记载的文字
C.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致:到达
D.必思自效.而求其称效:贡献
解析:选C “致”在文中应为“志趣”的意思。

(可联系《兰亭集序》中“其致.一也”来理解)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译文:
(2)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有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更名为“吏隐”。

(关键词“每”“无以”“既”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在高高的树木下乘凉,枕着丰美的野草,酒喝到尽兴时开怀大笑,自身和人世全都忘却了,不知道我身属于官府。

(关键词“荫”“藉”“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门山县的官署,过去有一个“三老堂”。

大概在正屋的西面,旧厅的东面,(与官署)屋脊相连,只是稍稍低矮些。

现在用它来安顿客人。

我到这里半年,重新修葺了它,使它焕然一新。

(我)猜测这堂名叫“三老”,(其中)一定有主人的名字。

然而搜求图册和记载的文字,却无法找到,询问当地父老,他们也不知道。

有客人问我(取名的原因),常常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于是就更名为“吏隐”。

“吏隐”的说法,从谁开始呢?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笨拙的,而隐于朝廷的老子才是聪明的,(所以世人)认为隐于山林是小隐,隐于朝市是大隐。

喜欢奇谈怪论的人,常常将隐于朝市列为美谈,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于是以此为借口(一边做官一边隐居)。

大概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已习惯了,不认为这是怪事。

唉!出仕和归隐,是君子的重要志趣。

做官就做官,归隐就归隐,两者的区别清清楚楚,是不可以混淆的。

明明做官却说归隐,这是什么道理呢!担当别人的职事,那就应该为别人的忧虑而担忧。

担当守门打更这样的职事,一定要想着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求称职。

岩穴之下,田野之中,行医、占卜、佛家、道家,哪一个地方不可以隐居?却非得隐居在这里吗?这是奸诈之人欺骗世人的言论,我不吸取它。

既然这样,那么我取“吏隐”为堂名的用意在哪里呢?我说:“我所指的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自己做官如同隐居。

门山县城是一座小小的孤城,高高地坐落在荒僻的山顶,人烟稀少,勉强叫作县。

这里四面荒芜险峻,令人不忍目睹,黯然神伤。

这是过往的客人看到了都会叹息的地方;是读书人所鄙视弃置的地方,不是迫不得已不愿来。

起初我得到这个地方的官职,亲朋好友都惨然失色,都来安慰我,没有人为我庆贺。

我本来也很忧愁,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事务简单,民风淳朴,以至于疏怠懒散,所以自己心里深感安慰。

等到国家边境警报四起,军事文书驰马传递。

出使的人在道路上纷繁交错,这个小县城却因为偏远阻塞而好像没有听到一样。

邻县官吏受命奔走而非常疲惫,连一天的休息都得不到。

而我常常太阳升起很高才起床,怡然自得,冠带鞍马,差不多都成了多余的东西,因此待在这里更加安逸,
只担心自己会离开这里。

有时我与客人们寻找幽深的景致,眺望空旷的山野,在高高的树木下乘凉,枕着丰美的野草,酒喝到尽兴时开怀大笑,自身和人世全都忘却了,不知道我身属于官府。

这难道与隐者果真有什么不同吗?”
我听说江西筠州,因为百姓没有奸诈好争讼的,担任当地刺史的人,称(自己的居所)为“守道院”。

(后世)那些郡守的居所,因而得以被称为“道院”,那么我这个厅堂的匾额即使题为“隐”,谁说不行呢?
第2讲规避文言文翻译6大失分点——得满分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只要大意对就可以了,没必要细究。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拉分题型,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

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应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以下六方面。

一、“以今律古”不可取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例1]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
..,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元史·谭澄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参考答案]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

[例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

……(袁)逢则敛衽
..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

(《后汉书·赵壹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参考答案] 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总结]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
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

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
父)”“妻子”“非常”“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
姥.”“昼夜勤作息
..,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死生
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要做到两点:一要有严谨的态度,碰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考、勤翻书;二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概率将大为降低。

二、“表达失据”乱语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

情形(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例3] (遵路)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确实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

[参考答案] (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

[总结] 译文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情形(二):不知句读而“串译”
[例4]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安错了对象。

[参考答案]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欢的人。

[总结]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时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情形(三):不看结构而“横译”
[例5]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