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教程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巧学识记
商业的发展
【点题训练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
考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及古代商
业发展的特点
1.“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市与⑤________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⑥________”也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
(4)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⑦________”的说法。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点题训练2】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如图场景的是( )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巧学识记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考点三 “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⑨________,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战国:⑩________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⑪________、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⑫________,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1)积极⎩⎪⎨⎪
⎧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⑬______________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四 “海禁”与“闭关锁国”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⑮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点题训练3】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巧学识记
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
要点一全面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的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有何阶段性特征
,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产生
私商,
整齐划一、
逐渐繁荣、
经济功能
不强
自由繁荣,
国内商路
丝绸之路,
重视鼓励
“重农抑商”
全面控制
中唐后有
所松动
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
能为主,清朝只保
留广州十
三行,抑商锁国
【典例训练1】宋太宗浮化二年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 材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
要点二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的长期的经济政策,什么是重农抑商,历代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前期起着积极的作用,后期则起着阻碍作用。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
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
2.历代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
(3)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社会问题。
(5)商品交换不发达,经营店铺、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更有保障。
(6)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3.影响:
(1)积极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明清时期,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③抑商的结果是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典例训练2】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 )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要点三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
②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③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④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
①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内容,
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例训练3】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交往 D.禁止海外贸易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地图探史——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
图一唐朝的长安城布局
图二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抓住图说“唐朝长安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再结合图右侧的文字以及图示进行说明。
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考点一春秋战国以来的的古代商业
1.《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 )
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2.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商徽商( )
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
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
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
考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及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
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考点四“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 )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5.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考点五“海禁”与“闭关锁国”
6.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 )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7.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
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
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
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封建政府对商业严格限制。
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
与经济政策【主干知识梳理】
①官府②交子③区域间长途贩运④商帮⑤民居⑥草市⑦扬一益二
⑧坊市界限⑨小农经济⑩商鞅变法
⑪盐铁酒专卖⑫专卖制度⑬资本主义萌芽⑭倭寇⑮原始积累
【点题训练】
1.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 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2.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 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
3.B 【解析】本题考查题“海禁”政策。
中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信息,故A项错误;“请开市舶,……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条件开放了“海禁”,故B项正确;“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故C项错误;“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并不能表明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
【典例训练】
1.A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说明政府减轻商业的税收,放宽对商业的控制,故A项正确;设立专职征税官员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宋代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保护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地方官员与民争利,故D项错误。
2.B 【解析】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没有提到秦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三官贫,必削”可以反映出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出商业的重要地位,并没有指出“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有指出官
吏重要地位,但没有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故D项错误。
3.C 【解析】主要考查海禁政策。
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仍存在外交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读史用史】
皇权至上、权力集中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图一:坊市的严格限制,图二: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随堂验收】
1.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以来的的古代商业。
材料中没有涉及“盐铁官营”,故A项错误;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与材料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不等于废除秦朝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表明投机导致物价飞涨,对此“高祖乃令”抑商,故D项错误。
2.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帮。
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其看淡商业利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运行主流模式,故B项错误;徽商、晋商汇兑业务的运转还是完全依赖道德操守,传统观念固化,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影响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但没有体现其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故B项错误;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社会风气变化的表现,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A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抛弃学而优则仕与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故C 项错误;清雍正帝强调“工贾皆其末也”,没有“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题干反映了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商业的认可,但是还有对农业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认为农业和商业队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D项正确。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政策,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明确数据说明收入的多少,故C项错误;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不能否定既定的政策,故D 项错误。
7.(1) 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
主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坊市制度的打破。
(2) 社会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