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佛山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佛山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
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
《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
《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
“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
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
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
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交谊视为生活基础,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的集中体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
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
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是值得当下我们的生活所借鉴的。
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高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生活在宋代,不“美”也难。
而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
如今,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懂生活”当为其一。
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绘画……“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而当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新鲜事。
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既是宋代的书画经典,也展现了宋代的文化兴盛。
B.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C. 宋朝经济和社会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
D. 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常事,他们让美融人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论证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兴盛原因及意义。
B. 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
C. 北宋文人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赋予了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
D. 让美融人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是宋朝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促使了审美意识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 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产生的审美风貌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
C.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主张将生活诗化,在诗化的生活中获得巅峰的存在体验,这与宋朝的“生活美学”是相通的。
D. 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所给文本,完成相关题目。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纪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块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
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4.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中选择地坛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B.夕阳残照里,地坛的断壁颓垣以时间的伟力、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顽强与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启示。
C.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分界,以思辨为主导,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内涵丰富而意象玲珑。
D.文中的地坛既是一个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
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呼吸相通的精神默契。
E.“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明确的表现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
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6.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哪些对生命的启迪?
7.文中划波浪线部分列举了很多“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事物: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这些都是地坛里最寻常的景象,却被作者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请赏析这段文字。
8.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说法,史铁生饱受命运的捉弄,却最终大有成就,似乎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与自己的观察与体悟,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100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
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
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
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
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
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
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
”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
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
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
“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
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
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
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
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
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
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
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
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
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
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
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
“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
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
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
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离开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个性,就越合理。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北京日报2020-10-12)
9.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论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
强调彼此的不离、彼此的互有、彼此的转变。
B.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如孔子讲“士志于道”,老子讲“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C.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
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D.现实中的人和人是“不齐”的。
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其背后蕴涵着传统哲学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10.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述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最核心的是思维方式问题。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B.第二三四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关联特点。
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部分来说明整体。
C.第五六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特点。
“中”即适度。
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的。
D.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
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个性。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
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B.“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
”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也不可能分得特别细。
C.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
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有些外感无法避免。
D.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璹字令璋,少孤,抚昆媦友爱。
力学,才辩掞迈。
永徽中,举明经第,补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擢夏官侍郎。
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后大悦,耀文昌左丞。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
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
从之。
时政有记自璹始。
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璹曰:“王敦犯顺,导典枢机;嵇康被戮,绍以忠死。
是能为累乎?”后曰:“此朕意,卿无恤浮言。
”证圣初,加秋官尚书。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琦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
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况明堂布政之宫,非宗庙,不宜避正殿,贬常礼。
”则天乃依璹奏。
后封嵩山,诏璹总知仪注,为封禅副使。
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
璹奏:“鼎者,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岂待涂金为符曜耶?”后乃止。
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坐累,下迁益州长史。
始,蜀吏贪暴,璹瓋发之,无所容贷。
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琦为兼之。
”新都丞朱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理中谋杀璹,据剑南。
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
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动奏璹狱不平,有诏勿治。
久之,致仕。
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姚瑞传》)
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B.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C.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D.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B. 宗庙: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C. 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D. 九鼎: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璹处事圆滑,善于讨好逢迎。
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他迎合武后心意,寻找“吉兆”来神话武后,博得了武后的好感。
B. 姚璹重视史料,建言记载时政。
他首创《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这有益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