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G’
其中:
G’ = G + △G
剩余 即:∆ G,超过原预付货 价值 币额的增加额
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商业资本
G W G’
产业 资本
G
… … A
W
P W’ G’
Pm
银行(借贷)资本
G
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否
否
G
W
G’
否
否
价值 使用价值
(不变)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 力成 为商 品的 条件
实际 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够买到的 工资 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
相对 工资
又叫比较工资,是指在工人 新创造价值中,工人工资所 占份额同资本家剩余价值比 较的相对量。
案例1:
※ 案例名称:劳动力黑市 ※ 案例适用:关于劳动力买卖的理论 ※ 案例内容:
南京中华门劳动力黑市
※ 案例评析:
1、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从而使 劳动力黑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实质 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 化形式。
二、工资形式
计时 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 工资 的工资
计件 工资
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 (件数)或完成工作量支 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 形式,是变相的计时工资。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及相对工资
名义 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 工资 额,即货币工资。
专题二
劳动价值论 与 当代社会主义
一、劳动价值论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 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理论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 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且还 是一种资本、一种财产,也就是说还是一种 产权。
从产权角度讲,投资物质资本有财产权, 投资人力资本也应该有财产权,二者是两个 财产主体,即物质投资者和劳动力投资者。
二、资本的本质
资 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 本 余价值的价值。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 变 部分资本。即资本家为生产 资 购置的原材料及机器、设备、 本 厂房等。用“c”表示
可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变 那部分资本。它以工资形式 资 被支付给工人,用于工人的 本 个人消费。用“v”表示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预付资本价值
c+v
新产品价值
c+v+m
剩余价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 值率 比率。用m’表示
剩余价
m
值率公 m’ =
式
v
或: 剩余劳动时间
m’ = 必要劳动时间
或:
剩余劳动 m’ =
必要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
假定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其中必 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 间就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是100%。 如果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这时,剩余 劳动时间就增加到9小时,比原来多了 3个小时,而剩余价值率则提高为 150%。
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
第一,不仅取决于拥有财产的多少,还 取决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情况;
第二,这种区分日益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界限出现了模糊难测的情况。
四、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没有否定 劳动价值论
中间阶层主要是由以较大的人力资本 为基础的劳动者所组成,他们以人力资 本为基础,同时拥有一定的金融资本, 不仅能获得金融资本投资的利润,而且 依靠人力资本参与了利润的分享。
专题一
劳动价值论 与 现代资本主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形成的社会历史 条件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形成的社会历史 条件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内涵
(一)马克思完整而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 1、价值实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4、价值形式 5、商品拜物教学说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 自由地支配、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
劳动者必须完全丧失生产资 料。
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C、培养劳动者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需 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 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来决定的。
收入两次分配:一次分配坚持效率原则, 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二次分配则 运用税收杠杆和福利补贴形式来兼顾劳动者 和低收入者的利益。
雇员工资收入方面表现出兼顾“公平”的 特点。体现在最低工资立法、分享利润、劳 工保护和劳工福利等方面。
利润分享是指劳资双方共享收益分配的经 济形式。
利润分享的两种形式:一是利润分享; 二是收益分享。
首先,体现在工人的概念的泛化; 其次,工人阶级中的“中产阶级”日益增 多,出现了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的特 点; 再者,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幅度地提高了, 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
第三,新中间阶层的出现。
“符号分析服务”人员:介于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之间的新中间阶层----中、小经理 阶层。
科技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不再仅仅是以财 产权为形式的经济资本,它还包含着可以转 换为经济资本的文化、智能资本。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共同决定的 方式: 一是职工代表进入企业领导机构----监事 会(董事会);二是通过企业职工委员 会参与管理;三是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 理。
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传统资本家 家族资本家
第一,经理资本家大量产生,成了当 代资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工人阶级的变化: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 的价值
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关键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
增大了 的价值
G
… … A
W
P W’ G’
Pm
货币
商品 生产 资料
生产 新生产 过程 出的商
绝对 剩余 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由于工作日绝对延长 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
假定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其中 必要劳动时间是6小时,那么剩余劳 动时间就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是 100%。如果资本家不延长工作日, 而是使必要劳动时间降为3小时,即 3小时就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那么 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9小时,剩余 价值率则提高为300%。
相对 剩余 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技
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 果。
超额 剩余 价值
剩余价值。
例:
假定整个皮鞋行业的工人在每天工作的12小 时中生产两双皮鞋,社会价值是60元,其中生 产资料转移价值48元,工人12小时新创造价值 12元,那么每双皮鞋的社会价值是30元(包含 生产资料转移的24元,工人6小时新创造价值6 元)。再假定某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一倍,即每天12小时能生产四双皮 鞋。这样一双鞋中只包含3小时劳动,工人劳动 3小时新创造个别价值应该是3元,这样加上生 产资料转移过来的24元,这个企业每双皮鞋的 个别价值就是24+3=27元,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 3元,如果按照每双皮鞋30元的社会价值出卖, 四双皮鞋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12元。
3、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 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必要 动时间 的价值的劳动时间。 劳动
剩余劳 动时间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 劳动时间以外的那 部分劳动时间。
剩余 劳动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即价值增殖过程,实际上 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 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分界线。
南京市爱德华印刷有限公司举行工资 协商会议 2000年11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 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 案例评析:
年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一项新建 立的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维护人权的 新制度,在现有的国情下,对保障劳 资双方特别是劳动者一方的合法权益, 促进劳资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具有历 史进步意义。
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劳动者自己的财产,劳 动力的投入是一种财产投入,和物质生产要 素的投入是同样的道理。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 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关系
方法不同;
互为前提;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这两种方法所起的作用不同。
五、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济规律
第四节 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在形式上表
2、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首先是 由体制性原因造成的。
行政性限制太多 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
其次是信息方面的原因。 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流动 信息不准确
3、解决劳动力黑市总是的惟一出路,就 是彻底消除一切不政党的管制,开放市场, 自由竞争。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也包括保证市场主体自由签订劳动契 约的权利。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1、资本占有的社会化
一是国有化与国有经济的发展
二是合作经济的发展 三是利益相关者经济的出现。这是一种将企 业视为一个为其一切构成要素创造价值的生 产制度和社会经济体系的经济模式 四是股份制经济的新发展
早期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点:股票集中 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和资本家家族控制股 份制企业。
6、价值规律 7、剩余价值学说 8、价值构成 9、生产价格理论 10、价格理论 11、垄断价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一)三次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 力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资本占有社会化;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全面和深刻的 干预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经济危机爆发 的周期变长、危害程度减弱;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剩 余价值的分配更加分散,劳动者也参与了利润的分享; 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是资产阶级的分化和新兴资产阶 级产生,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使当代资本主义的 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变动性。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即“包含着 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上,有两 种倾向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
社
劳
生
劳
会
动
活
动
生
生
资
力
产
产
料
价
力
率
价
值
值
社
生
会
活
生
生 产 力 和 文 化
资 料 的 数 量 和
活 资 料 的 总 价
劳 动 力 价 值
水
质
值
平
量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 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重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 2、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工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形式
W
G
W
资本流通形式
G
W
G
G
案例2:
※ 案例名称:南昌工资指导价 ※ 案例适用: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 案例内容:
梁晓声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新富” 2001年2月18日南昌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 案例评析:
1、支持 2、不同意见
案例3:
※ 案例名称:工资集体协商 ※ 案例适用:关于工资的实际决定理论 ※ 案例内容:
品
例:
假定某皮鞋厂的资本家,雇佣1个工 人每天需要支付6元的劳动力价值, 这6元价值,工人6小时就能创造出来。 再假定工人6小时只能生产1双皮鞋, 而这1双皮鞋所耗费的牛皮、鞋钉、 鞋绳、油漆和机器损耗等生产资料的 价值是24元。
剩 余 价 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 值之上的价值。用“m”表示
股份制经济的新特点:
第一,股权分散化 第二,持股法人化 第三,股份制普遍化
2、经济运行有序化
表现在经济计划化和政府对本国经济 的全面干预与调控两个方面
3、分配的公平化和福利化
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 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兼顾“公平”的情 况;在贫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的同时, 在某些西、北欧国家中表现出收入均等 化的趋向;在剥削阶级依然存在的同时, 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趋向。
当代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一是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二是社 会福利制度化、法制化;三是福利补贴惠及 民众。
4、阶级对立和阶级结构的复杂化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成为当代资本主 义社会调节劳资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共同决定制度是企业职工同雇主及其在企 业中的管理者共同决定企业中的重要事务, 职工代表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