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
有关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9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报告的⼈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陈述性的特点。

相信许多⼈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有关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9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篇1
在当前⽇益严峻的全球⾦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法找到⼯作,全国剩余劳动⼒从⽽增加,许多的⼈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该做什么?2⽉4号镇坪县⼈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和企业所需劳动⼒进⾏调研,做到⼼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作⼈员深⼊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对⾯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全县20xx年外出务⼯⼈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主创业的⼈数。

2.对20xx年全县在家待业⼈数以及年龄、性别、⽂法程度进⾏登记。

3.对全县各个企业20xx年⽤⼯情况进⾏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个⽅⾯:
1.20xx年初全县外出务⼯(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数分别为10247⼈和3561⼈。

除⾃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数为1432⼈,本地企业所需劳动⼒⼈数为615⼈。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资待遇相对上年⽐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前,我县农民的科学⽂化素质偏低。

农民⽂化素质不⾼,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教育投⼊。

全县要加⼤对义务教育的投⼊,不断改⾰、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坚决杜绝新⽂盲的产⽣,全⾯提⾼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才,必须建⽴健全农村成⼈教育⽹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我发展的能⼒,促进农村劳动⼒整体素质的提⾼,使他们真正成为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全县剩余劳动⼒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学历的极少;体⼒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

低素质的劳动⼒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

因此,进⼀步加⼤培训⼒度,全⾯提⾼农村劳动⼒素质,引导社会⼒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20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

⽽我国⽬前农业科技的投⼊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拥有农业科技⼈员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

由于农民的科学⽂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效果⼤打折扣,
推⾏成本很⾼,甚⾄有很多科技成果⽆法转化为现实⽣产⼒。

农民劳动⼒素质是指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综合能⼒。

由次可见,农业⾯临着⼤范围变⾰,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掌握系统的农业⽣产基础知识,具备农产品⽣产、加⼯、包装、储运、销售等⽅⾯的基本技能,储运、销售将成为提⾼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加快运销周转率将成为农业经营的核⼼,保护资源、防⽌污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产不可避免的宏观要求。

因此,农业经营者还必须在精通专⾏的同时,在商品运销、信息处理、环境保护等⽅⾯要有较⾼的专业科技素质。

事实上没有较⾼的专业科技素质,根本⽆法从事⾼科技的现代农业。

(3)农民受旧的传统观念影响太深,男尊⼥卑思想根深蒂固。

这种观念很⼤程度上是基于家庭⽣产责任制对男性劳动⼒的需求。

然⽽实际上,我国⼤多数地区⼈均耕地已⼗分有限,加之农业⽣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劳动⼒素质对⼀个产业⼀个国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的素质已经代替了劳动⼒的数量,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因素。

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认为学不学⼀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没能⼒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辍学;有的是傻⼦过年看隔壁,⼈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的差别。

这就造成了农民素质难以提⾼的问题。

(4)总的结论。

农业发展⼀直都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问题,它是我国⽣存的基础,也是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个重要指标。

农业⼈⼝的素质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潜⼒,如今农业⼈⼝的素质普遍较低因此限制了农业更⾼速的发展。

要提⾼农业⼈⼝的素质问题,就要先做好农业⼈⼝的⼈⼒资源培训规划,然后才可能进⾏⼀系列的培训,进⽽达到提⾼农业⼈⼝素质这⼀⽬的。

提⾼农民劳动⼒素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活⽔平的提⾼。

这是⼀个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地将这⼀任务进⾏下去才是我国农业的发展之道。

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篇2
近年来,中国⾼校毕业⽣数量逐年增多,⼤学⽣⾯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学⽣⾃⾝的原因。

解决⼤学⽣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学⽣的切⾝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校和⼤学⽣共同的努⼒。

曾⼏何时,被誉为“天之骄⼦”的⼤学⽣找⼯作时是“皇帝的⼥⼉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尽消失,⾯对就业却眉头紧皱。

以20xx—20xx年⼤学⽣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学毕业⽣30%没有找到⼯作,就是有120多万⼤学⽣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和下岗再就业⼈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学⽣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学⽣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盾突出。

⾼校毕业⽣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盾,实质是⾼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盾。

⾸先,中国处于⼈⼝⾼峰期,存在⼤量的新增劳动⼒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近13亿,⼈⼝基数⼤,新⽣劳动⼒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预计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 450万⼈,未来劳动⼒资源的⾃然增长每年可以建⽴两个海南省,这对⼤学毕业⽣就业产⽣⼀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

其次,随着中国⾼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年内,⾼等教育进⼊⼤众化时代。

⾼等教育⼤众化已成为⼀种必然,但⼀些问题也由此⽽带来,教育⼤众化要求中国普通⾼校进⾏⼤规模扩招,⽽扩招的直接结果之⼀就是⾼校毕业⽣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等学校毕业⽣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就业⼯作的影响是巨⼤的,⼤学⽣就业也从精英化⾛向了⼤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提供了良好的⽣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才输⼊省。

在这些地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

2.⼤学⽣⾃⾝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先是⼤学⽣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学⽣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学⽣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学⽣⽬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数的63%,⽽选择乡镇企业、⼤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城市的有20.8%,⽽选择⼩城镇、农村、⽼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学毕业⽣⾃⾝综合素质不⾼,适应社会的能⼒差,难以符合⽤⼈单位的要求。

⼀些⼤学⽣在学校⾥只满⾜所学课程,缺乏⼴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加之语⾔表达能⼒不⾜,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从⽽错过了许多⼯作机会。

另外,⼤学⽣在择业时,缺乏对⾃⼰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

3.⽤⼈单位盲⽬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三年的⼯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往往因缺少实际⼯作经验⽽难以落实⼯作。

另外,有些⽤⼈单位盲⽬提⾼选才标准,追求⾼学历。

相当多的⽤⼈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轻视实践的倾向。

4.⾼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问题也不利于⼤学⽣就业。

⼀些学校的办学⽅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学⽣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盾。

此外,部分⾼校对毕业⽣就业⼯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作往往毕业前才进⾏,就业指导仅仅是⼀种职业介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谈。

调查显⽰,⾮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学毕业⽣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其中⾮常了解和⽐较了解的只有1/3的⼈,有10%的⼈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4]这说明⼤学职业指导⼯作还有很⼤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了⼤学⽣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主择业已成主流,然⽽户籍、档案等⼀些因素仍然是⼤学⽣就业的绊脚⽯。

许多⼤学⽣在找⼯作的都有“⾮本市户⼝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单位所在地户⼝,使⼤学⽣与许多好的⼯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学⽣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量,做出多⽅努⼒。

⼆、解决⼤学⽣就业难的对策
1.⼤学⽣⾃⾝作出调整和努⼒。

其⼀,转变就业观念,树⽴新时期的就业观。

⼤学⽣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众化的就业观。

⽬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城市、乡村等地急需⼈才,⼩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量的⽤⼈要求;⼤学⽣还应树⽴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意识,到基层锻炼⾃⼰,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的求职道路。

其⼆,提⾼⾃⾝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个⼈的素质、能⼒、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学⽣只有不断提⾼⾃⾝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理想的职位。

其三,⾃主创业,依靠⾃⾝实⼒解决就业问题。

⼤学⽣在⼀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技之长,⾛⾃主创业,⾃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

2.⾼校的改⾰。

其⼀,⾼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向社会、⾯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毕业⽣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社会急需专业的招⽣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数量,直⾄停⽌招⽣。

其⼆,加强毕业⽣的就业指导⼯作。

⾼校毕业⽣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员应加强对⼤学⽣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作贯穿于⼤学⽣的整个学习⽣涯,⽽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
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学⽣就业⼯作起着关键作⽤。

这就要求对从事⼤学⽣就业指导的专职⼈员进⾏专业培训,提⾼业务⽔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积极吸收具有⼼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校的教育与教学改⾰。

学校内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就业⼯作中的职责。

⾸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建⽴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的⼯作纳⼊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才的合理流动。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政、经济⼿段来实现⼈才的合理配置。

⿎励⼤学⽣投⾝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还应看到中国基层⼈才匮乏,存有⼤量的⽤⼈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励⼤学⽣投⾝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校毕业⽣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是中国宝贵的⼈⼒资源,毕业⽣失业是⼀种巨⼤的⼈才浪费。

从政府的⾓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学⽣和失业的⼤学⽣纳⼊到社会失业⼈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才”的政策。

同时,针对毕业⽣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失业毕业⽣的就业竞争⼒。

相信通过⼤学⽣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学⽣就业难的问题⼀定能够妥善解决,⾼校毕业⽣⼀定实现充分就业。

⾼校毕业⽣作为中国巨⼤⼈⼝和庞⼤劳动⼒队伍中⼀⽀活跃的⽣产⼒,在各⾃的⼯作岗位上,⼀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篇3
⾼校毕业⽣是重要的⼈才资源,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校毕业⽣数量的急剧膨胀,⼤学毕业⽣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就业难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

⼤学⽣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如何解决好⼤学⽣就业难问题,是推进⾼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项重⼤课题。

此前,我国全国普通⾼校毕业⽣就业⼯作会议提出,“要进⼀步加强毕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构建⼀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就业难的问题严峻⽽紧迫。

⼀、调查对象与⽅法
(⼀)调查对象
20xx年2⽉8⽇、9⽇、10⽇,笔者以我省福州市4 所⾼校(福建农林⼤学、福建师范⼤学、福州⼤学阳光学院、闽江⼤学)的20xx年夏季毕业班学⽣为对象进⾏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福建省⾼校毕业⽣的就业发展情况。

(⼆)调查⽅法
本次调查以书⾯问卷为载体,采⽤⾃⾏编制的“⾼校毕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随机调查,让他们⾃⾏填写,并向福州市8所就业指导机构发放问卷8份。

向4所⾼校学⽣发出100份,随机抽取100名学⽣调查,以较客观的⽅式收集到⼀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8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89%,问卷容量为108。

经统计结果显⽰,61%的学⽣认为⽬前的就业形势⼗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作,⽽⼤多数学⽣在半年内才找到⼯作,约占47%。

结果也显⽰很多⼈对⾃⼰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作的⾃信度均偏低,⾮常⾃信的仅占8%,分别有47%
的认为⼀般般和31%认为没⾃信。

从学历层次的⽐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中间低的特点:博⼠⽣和硕⼠⽣的落实率最⾼,均为86.2%;其次是专科⽣,为79.7%;本科⽣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67%学⽣认为⾼学历者更容易就业。

同时,在调查的学⽣中各有38%和42%认为职业的⾼低好坏和岗位的薪酬⾼低较为重要。

他们在应聘时认为⽤⼈单位最关⼼的是综合能⼒和发展潜⼒,⽐其他条件约⾼出25%的⽐例。

⼆)调查问题分析
1、在校期间很多学⽣并未对⾃⼰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导致⽴即就业形势困难
很多学⽣认为⾛⼊社会脱离校园这还是很⼀件很遥远的事情,因此,在刚踏⼊⼤学时,他们整⽇沉迷游戏,⾃⽢堕落,消磨了⼤把美好时光,在⼤学四年既没有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没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醒悟过来,但是⼀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在⼤学他们没有做好完整的规划,没有压⼒感与观念,因此在愈来愈激烈的⼈才市场,他们⽆法找到合适的岗位。

在被调查的学⽣中,82%的学⽣并未对⾃⼰的职业⽣涯打好规划,其中35%的`认为有没有规划是⼀件⽆所谓的事情,未来的发展谁也说不准,就因为这样的想法,他们空虚的度过了本该努⼒的时光,错失了培养发展⾃⼰的舞台。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很⼤程度上也取决了个⼈的综合能⼒,没有基础知识,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我们终将被紧迫的就业市场淘汰
2、⼤学⽣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很多⼤学毕业⽣,尤其是名校的毕业⽣,刚刚毕业,刚刚踏⼊社会,就认为⾃⼰⾼⼈⼀等,希望⾃⼰的薪⽔⾼出社会现实⽔准。

从⽽对⼀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不屑⼀顾。

调查显⽰,42%的毕业⽣认为薪酬⾼低是⾃⼰选择岗位的考虑的⼀个很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薪酬⾼低成了评判⼯作好坏的标准,然⽽由于近⼏年来⼤学毕业⽣数量的激增,很多公司对于新⼿的⼯资并没有很⼤提升,好的⼯作⼯资⾼的岗位也越来越⾼。

因此很多毕业者⾃信⼼开始被打击,失去了继续找⼯作的热情。

其次,很多求职的毕业⽣不顾⾃⾝的条件,⽚⾯追求⼤城市,不愿去⼀些⼩城市发展,数据显⽰有65%认为不愿意或者实在没办法才选择去⼩乡镇发展;对单位选择过⾼,看重国家机关、⼤单位等,对⼀些⼩企业不感兴趣,致使⾼不成低不就。

同时,多数学⽣⼀味追求⾼福利好待遇。

据统计,38%的被调查者对于职位,例如政府单位很有偏向。

3、各企业选⼈挑剔,严格的要求阻碍了多数求职者
在⾼校毕业⽣“就业难”的同时,⽤⼈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很多企业为了装门⾯,对于博⼠硕⼠⽣优先⼊取,让刚毕业的⼤学⽣失去了竞争机会。

企业注重学历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个问题,尤其是⾯对越来越多的⼤学⽣的当今社会来说。

据调查,68%的毕业⽣认为企业在招⼈的时候注重个⼈⽂凭的⾼低。

同时,企业⼈⼠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不⾜"也是困扰⼤学⽣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学⽣的选择有⼀定区别。

⼤学⽣更倾向于"求职⽅法技巧⽋缺"及"对企业的⽤⼈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尽管⾼学历对于找⼯作是个很⼤的优点,但是由于博⼠硕⼠数量也是每年都在不断增长,因此,很多企业要求求职者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或者专业技能,⽽不是仅有的基础专业知识,这将是应届⼤学⽣值得思考的⼀个问题,企业是不会⽆缘⽆故不要应届⽣的。

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中也发现,⼤于60%的毕业⽣认为公司在应聘时注重个⼈的社会经验以及综合能⼒和专业技能。

这将对越来越多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学毕业⽣是⼀个很⼤的挑战。

由于缺乏实地操作。

很多中的他们拥有优秀的专业成绩,动⼿能⼒却远远落后。

4、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缺乏完善的⼤学⽣就业发展促进体系,如全国性的⼤学⽣就业信息数据库、⼤学⽣职业发展跟踪信息、⼤学⽣就业⼒评价体系等等。

同时缺乏政府、⾼校、企业、社会等全民参与的⼤学⽣就业创业平台;这就导致了⼤学⽣⾃主创业偏少,⼯作岗位竞争激烈。

据统计,约有67%的毕业⽣认为当今企业注重学历,学历越⾼,提供的职位也就越好,然⽽显然这就对那些学历并不是很⾼但是综合能⼒很好的⼈来说是极不公平的,那么社会也就会错失⼀名具有极⼤潜⼒的⼈才。

⽬前就业市场上,现⾏政策很少关注⼤学⽣的职业的导向、社会交际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三、解决对策
(⼀)坚持科教兴国,促进⼤学⽣提⾼⾃⾝能⼒,制定职业规划
全国⾼校应重视培养学⽣⾃主学习能⼒,施予学⽣压⼒,适当开展讲座,向他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应加⼤职业指导的⼒度,让学⽣对⾃⼰的未来职业有⼀定的了解和⽬标。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

职业规划关键是要依据⾃我实际,这就要求所有学⽣要对⾃⼰有所了解。

通过个⼈分析认识⾃⼰,估计⾃⼰的能⼒,确认⾃⼰的性格。

农村劳动⼒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篇4
妇⼥在社会⽣产、经济发展和改⾰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为全⾯了解我县⼥性创业就业⼯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创业就业⼯作,近⽇龙⼭县妇联⾛访了⼈⼒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乡镇、系统妇委会等单位及⼥性创业者,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研问卷等⽅式,对我县⼥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全县⼥性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龙⼭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脉腹地,⾄今不通铁路,正在建设⾼等级公路,是⼀个典型的“⼋⼭半⽔⼀份⽥,半份道路和庄园”的⼭区农业县。

全县共有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共57.3万⼈,其中⼥性⼈数27.9万,占总⼈⼝的48.7%。

近年来,龙⼭县委、县政府⾼度重视⼥性创业就业⼯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培训服务⼒度、加⼤贷款服务⼒度、加⼤创业服务⼒度,使⼴⼤妇⼥创业激情不断⾼涨、创业能⼒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

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员32.5万⼈,其中妇⼥就业⼈员14.6万⼈,就业率达45%,主要从事的⾏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饮⾷、宾馆、超市、美容休闲、环卫、零售、维修、运输、医疗保健等⼯作。

⾃主创业⼥性⼈数约1.2万⼈,主要投资于⼟家织锦、百合加⼯、服装、美容、餐饮、等⾏业。

三年来,共为1304名妇⼥发放⼩额担保贴息贷款4976.8万元,带动3800余名妇⼥就业。

全县⼥性创业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性就业结构⽅⾯。

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耶秦简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的强⼒推进,⼥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

第⼀产业就业⼥性呈下降趋势,第⼆产业未发⽣明显变化,⽽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性⽐例上升幅度较⼤。

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多集中在⼀些劳动密集型⾏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些对⼈员综合素质要求较⾼的领域,如⾦融保险、教育、⽂化艺术、会计等⾏业,妇⼥所占⽐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

2、⼥性就业途径⽅⾯。

采取政府引导和⾃谋职业相结合的⽅式就业。

据调查,就业⼥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例为21.2%,外出务⼯的⽐例为30.3%,⾃谋职业(农村妇⼥从事种养殖业)⽐例为4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