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东南亚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图,说出东南亚的范围并归纳位置特点。
(重点)
2.通过阅读图,说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重点〕
3.运用地图能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和首都。
4.通过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形地势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并通过此图分析归
纳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即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导入: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这首诗描
述的是哪里呢?
(板书〕一东方“十字路口〞
个方面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是比亚洲低一级的区域,请你用学习
亚洲的方法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
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
学生
进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
即“问题——思考——探究——发现
——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了解东南亚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
〔出示目标〕
1.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自主学习〔一〕
2.读图:〔个别学生指图说出〕
1)相对位置:亚洲的_____。
2)半球位置:东西半球的____半球,
南北半球的_____ 。
3)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经过北部,赤
道经过南部。
绝大局部位于
_____(温度带)海陆位置:地处
____洲和_____洲;_____洋和
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
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培养学生
热爱学
习、探究
科学知识
的情感和
态度。
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
议一议:为什么说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位置?能否用图示意?
追问:1.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哪里?
2.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表达在哪里?
3.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及通过的主要航线
_____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是沟通______洋和______洋
的咽喉要道。
在图中找出以下货物运输的最短航线,看看它们经过的海峡。
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运往中国青岛。
〔⑦〕
1.日本大阪的钢材出口北非。
〔①〕
2.印度的铁矿石由加尔各答运往中
国湛江。
归纳: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航行到东亚、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过渡东南亚主要有哪些国家?哪些是我们的邻居?
合作
学习
问题
探究
读政区图: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各有哪些国家?
2.东南亚有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
些是岛国?
3.我国邻国有哪些?
利用教师
提供的信
息及问
题,学生
完成问
题,培养
综合能力
联系前
面学习知
识去学
习。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
及创设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探究
东南亚的的范围,找出主要的国家;
完成教师的问题。
中南半岛:
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
马来西亚、新加坡
马来群岛:
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
临海国:越、缅、柬、泰、马、
、文、东
内陆国:老挝
岛国:印尼、新、菲律宾
邻国:越南、老挝、缅甸
4.你能说出这些国家的首都吗?
〔板书〕〔二〕多山的地形
自主学习〔一〕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1.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你能看出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吗?
2.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提问:3.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有怎样影响?
4.山脉、河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合示意图〕
追问:5.你能仿造中南半岛地形的学习,探究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吗?
6.火山灰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合作学习:中南半岛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1.找出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看看他们分别注入哪个大洋。
3.讨论:中南半岛的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和沿河平原上?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北高南低
2.平原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入海口处。
3.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河流自北向南
流,北部地势高峻,水流湍急,水能
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低,水流平缓,
工农业兴旺,。
4.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5.地形崎岖,平原狭小;多火山和地
震。
其中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
6.火山活动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对
农业生产非常有利;碰触的火山灰和
熔岩流摧毁农田、村镇,给当地生产、
生活造成巨大灾害。
地形特点
2.马来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
洋板块交界处〕
河流国家
河内
金边
万象
曼谷
追问层层
深入,既
抓住了学
生的注意
力,又防
止了学生
在学习中
的盲目
性,也使
知识有了
深度。
【反响训练】
1.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是 ( ) D.缅甸
2.东南亚与中国陆界相邻国家的首都分别是 ( ) A .仰光、曼谷、万象 B .河内、金边、曼谷 C .河内、万象、内比都 D .万象、金边、河内
3..北回归线穿过的东南亚国家是〔 〕
A .越南
B .老挝
C .缅甸
D .柬埔寨 4.关于马六甲海峡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 A .位于马来半岛和爪哇岛之间
B .是欧洲、非洲东行到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C .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D .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
5. 读图完成:〔1〕.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半岛和__________岛之间, 沟通了_____洋和_____洋。
〔2〕.从马六甲海峡往西航行,可到达___洲、____洲和亚洲的_____地区、_____地区,往东航行可通往亚洲的_____地区和_____洲以及_____洲、_____洲。
【教学反思】
1.本教案在设计上采用了“图文并茂〞、“由点带面〞的呈现方式,充分运用图表获取所需信息,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用实物投影时,感觉时间紧张,来回调整麻烦,书中很多图,用起来不顺手,但PPT 课件能省时高效。
3.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的落实,尤其讲中有练,可以适当弥补跟不上节拍学生的缺乏。
同时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课时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构建 与梳
理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素养。
东南亚 多山的地形
河流城市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东方十字路口
位置
纬度:位于热带地区 海陆:亚洲、大洋洲;印度洋、
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范围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平原较少 地形口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开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距离说出某地区开展旅游业的优势。
【学习目标】
1.指图说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重点〕
2.举例说明湿热的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知道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了解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
产、出口情况。
4.举例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工程。
〔重点〕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新马泰〞旅游
短片,导入新课。
〔板书〕
第1节东南亚
气候与旅游
观看、欣赏
从生活实
际入手,感受
异国风情,在
欣赏与感受
中自然进入
学习情境。
展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指出重
难点:
生记录思考学习目标要求,
明确重难点。
有的放矢,让
学生明确本
节课学习重
点
过渡衔接“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去新马泰旅游,在你们的旅游备品中会准备哪些衣物?为什么穿这么少?〞
小组探究〔板书〕探究一热带气候
师出示“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
图和“新加坡、曼谷气温和降水
量〞图,引导学生完成读图思考
题:
1.东南亚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
2.两种主要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
在哪里?
3.观察曼谷和新加坡的气温曲线
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两种气候类
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东南亚的高脚屋建筑和米饭为
主食的饮食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有
什么样的关系?
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学习
情况,有的放矢的点拔、指导。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东南亚
的气候特征,并注意分析气候特征
产生的简单原因。
每小组提问一名学生归纳东南亚
的气候特征。
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某
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1)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主要的气候类型;
(3)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自主学
习,交流、互动、欣赏、归
纳结论、分析原因。
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
风气候。
2.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
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
林气候为主。
3.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曼谷为热带
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每年
11月—次年5月为旱季,6
-10月为雨季。
4.高脚屋建筑通风散热防
潮湿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
气候湿热适合水稻生长,所
以以米饭为主食。
小组代表指图讲解,余生答
复、倾听、思考、判断。
以学生的学
为主线安排
教学,让每一
个学生都充
分投入到学
习中去,训练
学生的读图
能力、分析能
力、归纳能
力。
通过学生的
演示讲解,让
学生间取长
补短,相互欣
赏,答案归
一。
过渡衔接东南亚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这两种气候对于东南亚的农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小组探究〔板书〕探究二东南亚的农业
师出示“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分
布〞图,引导学生完成读图思考
题:
1.东南亚开展农业的优势是什
么?
2.我们到新马泰旅游,吃到的主食
是什么?为什么?
3.东南亚的最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有哪些?其最大产地分别是哪些
国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明确结论。
师根据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有目
的的进行提问、解惑。
生读相关资料、图,自主学
习。
生交流、互动、欣赏、归纳
结论、分析原因,余生倾听、
感悟、理解。
1.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
壤。
2.主食为米饭,因为湿热的
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泰国是世界最大的天然
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
界著名的棕油生产国和出
口国;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
蕉麻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让学生从思
考中学习,从
生活知识迁
移到理论知
识。
训练学生的
读图能力、分
析能力、归纳
能力,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
取长补短,相
互欣赏,答案
归一,培养学
习方法。
小结同学们,我们到新马泰旅游,都能看到那些景点?能看到哪些人文景观?
小组探究
师出示“东南亚主要国家旅
游外汇收入比拟〞表,引导学生
读表完成思考题:
1.东南亚的旅游业地位如何?
他们如何开展旅游业的?对于
枣庄来说有什么指导意义?
2.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是哪里?
3.东南亚的主要旅游景点、旅
游工程及其所在的国家分别是
什么?
训练学生的
读表能力、分
析能力、归纳
能力,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
取长补短,相
互欣赏,答案
归一。
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点拔、指导。
师根据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
有目的的进行提问、解惑。
生看书、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互动、欣赏、归纳结论、分析原因。
生答复、倾听、思考、判断。
解惑、答案归一、培养学习方法
小结
当堂达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师据生答复,列出本课知识点,
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口头答复。
回忆知识 强化记忆
板书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季和雨季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农业:稻米、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旅游:婆罗浮屠塔、巴厘岛、大象节等 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重难点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当堂达标】
1.以下关于东南亚地区气候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 .马来群岛的大局部和中南半岛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B .中南半岛的大局部和马来群岛的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东南
亚
C.马来群岛的大局部和马来半岛的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D.中南半岛的大局部和菲律宾群岛的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亚的主要热带经济作物有 [ ]
A.天然橡胶、椰子、甘蔗、棉花
B.天然橡胶、可可、咖啡、油棕
C.天然橡胶、椰子、蕉麻、油棕
D.油棕、天然橡胶、黄麻、椰子
3.菲律宾的物产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 ]
A.椰子 B.蕉麻 C.天然橡胶 D.油棕
4.印度尼西亚有很多火山,很多农民在火山口附近居住、种地的主要原因[ ] A.火山口附近有充足的热量 B.火山口附近有清洁的空气
C.火山口附近有许多温泉 D.火山口附近有肥沃的火山灰
5.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自然原因是[ ]
A.热量、水分充足 B.山地多、土壤肥沃
C.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高 D.世界上对热带经济作物需要量大
6.以下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本地区全年气温高,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比拟均匀
B.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山脉、大河多由北往南延伸
C.马来群岛沿海平原面积较大,土壤肥沃,是农业兴旺地区
D.马来群岛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多火山、地震
7.把以下物产的生产和出口状况与相应的国家用线连接起来:
①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A.印度尼西亚
②世界最大的油棕生产国B.菲律宾
③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C.泰
国
④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国D.马
来西亚
8.以以下图是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地区的“金
三角地区图〞,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后,结合右图,答复以
下问题:
材料:金三角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毒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这里大局部地区为海拔 3 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茂密。
在丛林中的开阔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这里远离城镇,交通极其不便,当地居民多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活动,种植粮食仅够糊口度日。
在贩毒集团的威胁、控制下,许多农民种植罂粟,由贩毒集团收购制作海洛因等毒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大局部销往了美国和西方国家。
〔1〕“金三角〞地区所在地属________气候,该地居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2〕罂粟在这里大量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土壤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罂粟在这里大量种植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课堂教学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利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在教学难点上,突破难点。
缺乏之处,如果教师能经常走近学生中间及时指导学生读图,那么就更完美了。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
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吗?
那他们生活在哪?
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
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
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
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
会“游上〞高山的呢?
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鱼、海螺、海藻等。
生活在海洋。
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答复:喜马
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
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便于
组织和开展
进一步的教
学。
学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
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
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
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
程〞;
〔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
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
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
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
总体上把握
本课的知识
脉络,对于比
拟抽象的两
种学说,那么
有了上课认
真听讲的心
理准备。
重难点突破一、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
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
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
变成陆地的例子吗?
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
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
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
陆。
荷兰那么由于地势低
洼,进行填海造陆。
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
例子有哪些呢?
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
道是哪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
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
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学生倾听,了解。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
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
少数同学会答复:“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
实例很多,由
学生自己课
前查阅收集,
感悟“地球表
层海洋和陆
地处在不断
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
〞
知道海陆变
迁的另外一
种描述是“沧
海桑田〞。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故事。
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的变迁呢?
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比方:黄河三角洲的“生长〞,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
本卷须知:
①描出大致轮廓
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③剪时注意平安。
教师进行评价。
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
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
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
听讲。
活动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①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
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
标上洲名;
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
说出你的发现。
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
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
合起来。
了解海陆变
迁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一方面培养
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实践
能力;另一方
面让学生感
受发现的喜
悦。
承转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
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
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
索引,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导学:
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
家?
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依据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
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
示意图〞。
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
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
学生读书自主学习。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
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
起。
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
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
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
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
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观点。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
据——科学论证。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
惯和能力。
交给学生科
学探究的方
法,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大
胆质疑,勇于
探索的科学
精神。
示?
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
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
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
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
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
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
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开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
相似。
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
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
整体。
活动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
寻找证据。
过程:①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
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
②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
③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
学生讨论后答复:不仅要根据他们
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
要一一对应。
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
从总体上把握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
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培养学生的
推理能力。
活动2的设
置是为了让
学生理解大
陆漂移学说
的证据,加强
科学观念的
教育。
树立“宇宙是
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的〞
的科学观念。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
三、板块运动
展示熟鸡蛋,用鸡蛋表示
地球。
讲述:蛋壳就是岩石组成
的地球表层,不同的是地
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
一个整体。
此时,教师敲碎蛋壳。
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
小小的板块。
如果把一个蛋壳有裂纹
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
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
到过吗?
学生听讲,思考,想象。
蛋壳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好比
板块内部比拟稳定,而沿着有裂纹
的地方挤出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
裂缝好比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活泼。
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
用鸡蛋类比
地球,用鸡蛋
壳类比地壳,
想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
解板块构造
学说。
联系生活现
象,将抽象的
理论直观形
象的向学生
展示,加深学
生理解,培养
学生能力。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2页3—2—5,思考问题:
①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②中国位于哪一板块?观察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
?
③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拟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拟活泼,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演示。
大板块和假设干小板块拼合而成。
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当板块
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
现漂移现象。
一般地说,板块内部
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
带的地壳比拟活泼。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周围被欧亚板块、北
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包围。
A地活泼,因为位于欧亚板块、北美
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B地稳定,因为位于南美板块内部。
活动3:演示板块运动形式
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
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
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
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
山脉。
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
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
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
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
裂谷。
了解板块构
造学说的根
本观点。
通过让学生
读图,到达反
复练图和记
图的目的。
学以致用,深
刻理解板块
构造学说的
根本观点。
把抽象的运
动概念转化
为具体的动
手操作,加深
学生理解,培
养学生通过
亲身实践来
解决问题的
能力。
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读课本53页图3—2—7,
出示问题: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
①喜马拉雅山的成因
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
③落基山的成因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
⑤红海不断扩张学生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①喜马拉雅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碰撞挤压;
②阿尔卑斯山脉:欧亚板块和非洲
板块碰撞挤压;
③落基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④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作挤压运
动;
⑤非洲板块和小板块〔阿拉伯板块〕
张裂运动;
学以致用,反
复练习,让学
生不仅掌握
了七大板块
的名称和分
布,还让学生
用板块构造
学说解释了
生活中的地
理现象,表达
了地理知识
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