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驾驭课堂上的“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驾驭课堂上的“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所以,新课程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

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他们会因为讨论问题的结果不定而争论不休或由于过度兴奋而难以自制等,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考虑怎样驾驭课堂上的“活跃”?
一、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活”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专注倾听、主动探索、积极交流。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学习在有序有效的情况下正常进行。

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新的规范。

1.倾听的常规训练
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
况,我对学生做了这样的倾听训练:上课时要求学生学会要用眼睛注视发言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

特别是同学发言时,要学会同别人的观点作比较,汲取别人的长处,激发思考,完善自己的答案。

如有不同意见,要在别人发言完毕后进行补充。

2.小组合作学习常规训练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很多课堂上都有小组交流的环节。

小组交流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状况,所以老师必须先培训好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我在课上经常领着学生做这样的训练: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是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

学生在讨论时或遇到问题时相互议论,切忌争论不休。

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

二、课堂上的“活”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和灵魂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整堂课“活而不乱”的关
键。

1.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制订教学目标,不光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而要具体到课时目标。

否则,讨论交流时老师也会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场面虽然看上去很“活”,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

教师只有明确课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有的放矢。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又能让学生“活而不乱”。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时间,时间过长容易让学生倦怠,而精力不集中。

其次是减少非语文教学活动。

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设计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学生活动起来很高兴,却不利于思考。

3.适时地引导
我们现在虽然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要有的。

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比如学习方法的指导,各种活动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交流、表达技能的指导。

在学习的开始,老师要手把手指导,慢慢培养成习惯。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使每个学生再
次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有位教育家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会起到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功效。

”当一个活动完成时,总有几个学生意犹未尽。

比如,我在讲《一分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哈欠”这个词,让学生都打个哈欠。

我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还有好多同学在不住地打哈欠。

这时,我对坐端正的同学进行表扬:“××同学坐得真端正,听得真认真。

我们要向他学习了。

”打哈欠的同学立刻也坐端正了。

总之,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课堂交流真正变得有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