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百丈山记
南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独其西阁为胜。

只有西阁美好。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乃壁其后,无所睹。

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畏险者或不敢度。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
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

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许〕表示约数。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控〕临。

〔垂崖〕陡峭的山崖。

〔度〕渡过,过去。

〔循〕顺。

〔得〕遇见。

〔梁〕桥。

〔亭午〕正午。

〔淙〕流注,灌注。

〔溅溅〕水流声。

〔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瞰〕俯视。

〔蹑〕踏,踩。

〔庵〕尼姑的寺庙。

〔才〕仅仅。

〔卑庳〕低矮。

〔迫隘〕狭窄。

〔胜〕美好。

〔罅〕裂缝。

〔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玩〕欣赏,品味。

〔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昧〕昏暗。

〔瀵涌〕喷涌。

〔烛〕照。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夺目〕光彩耀眼。

〔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薄〕迫近。

〔殚〕尽。

〔川〕平野,平地。

〔飞浮〕飘飞浮动。

〔径〕小路。

〔祷〕祈祷。

〔穷〕尽。

〔纪〕通“记”。

〔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

〔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夫〕远指代词,那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