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课件(第2课时)-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构思新颖, 结构巧妙 诗歌阐释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 相互依存”的哲理。
但诗人没有直接陈述, 而是精心描绘了四幅息息相关的画面, 以鲜明美好的生活图景间接阐释。 同时在构思上, 诗句运 用了类似“顶真”的手法, 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 头, 使诗句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 体, 十分巧妙。
精读课文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诗歌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风”“雨”
表面 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深层
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 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结合时代背景, 也可以理解为中华 大地上的血雨腥风。
精读课文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 上。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3.*短诗五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 学习诗歌的主旨。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用词, 品味诗词凝练的语言和写法, 借助联想体会诗词意境。 (难点) 3.查阅资料, 结合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掌握, 体会作 者的情怀。 (重点)
返回
学情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夜》《萧红墓 畔口占》这两首诗。 这节课, 我 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短诗。
精读课文
品味《风雨吟》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芦荻 (1912—1994), 原名陈 培迪, 广东南海人, 现代诗人。 曾 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 场》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 驱集》等, 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 著作行世。
象征
比喻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 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 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 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诗人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地的画面, 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 面对 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 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①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 ②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为民 族解放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 不能创造更多更出色的 作品; ③羡慕萧红已从现实中解脱, 无须再在长夜漫 漫中苦熬苦等。
精读课文
品味《断章》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 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精读课文
比喻
风之大, 呼啸奔腾、 摧枯拉朽。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雨下得又急又猛, 非常有冲击力
表面写景, 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 实则暗示 祖国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
描写静景, 通过写郊原、房舍, 继续表现风雨, 同 时暗示作者心中的恐惧、不安。
返回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1.《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 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 我与一 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 我 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 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学情回顾
2.《萧红墓畔口占》的结尾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包 含诗人对萧红怎样的感情?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 诗思, 表达了诗人与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考。 体现 出一个哲理: 宇宙万物息息相关, 相互依存, 相互 作用。
返回
课堂小结
断章
板书设计
看 装饰
桥上: 你→看风 景 楼上: 看风景的人→你
明月→你的窗子 你→别人的梦
万物息息相关 相互依存
分析讨论 诗人以“断章”为题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 诗人以“断章” 为题, 看似一般, 实则是妙语双关。 其一, 表明是 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 其二, 蕴含了思辨的 哲理道理。
精读课文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 但却有很多意象, 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 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 精心构思与组合, 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精读课文
《断章》用几幅画面阐释了什么哲理? 结合诗歌内容, 简 要说说。
诗人以短短四行, 描绘了四幅画面。 既表达出了 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 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 义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 都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关系, 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精读课文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 画分面析感讨却论很强, 请结合诗中“卷

“奔”“海”“舟”“舵手”等特有的词, 用你的话描绘出画
面。
“风”“雨” 从大地 “卷”“来” , 气势十足。 风
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 大地上的“房舍
”,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
的海”, 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
站在桥上的你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窗子
别人

精读课文
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这些意象 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幅画面 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精读课文
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后两个画面 因“装饰” 产生联系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卞 之 琳 ( 1910.12.8—2000.12.2 ) ,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现当代诗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新 月派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 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 《汉园集》等。
精读课文
谈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和经验的舵 手一样, 忧思满怀, 同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愿意挺身而出。 表现了“我”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 虑的同时,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精读课文
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