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嘉谷的_卧雪诗话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研究
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
杨∀恬,∀杨开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卧雪诗话!;袁嘉谷;论诗;诗法
[摘∀要]∀袁嘉谷的卧雪诗话!,集中了他的全部学识和才智,它不同于一般诗人论诗,也不同于一般文人论诗,而是学者兼诗人论诗。

他评古今之作寥寥数言皆深中肯綮;存近人之作足以补救各种选
本之不足;论诗法则随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2)06-0104-06
O n Yuan Jiagu#s Wo Xue Shi Hua
YAN G∀Tian,∀YANG Kaida
(T he Editor ial D ep ar tment of Jour nal of Yunnan N or mai University,K unming650092,China)
Key words:∀Wo Xue Shi Hua;Yuan Jiagu;opinions on poems;poem principals
Abstract:∀Wo Xue Shi Hua written by Yuan Jiagu,is an embodiment of its writer#s literary or artistic talent.It differs from other talks on classical poetry or from any others common poets.It is just the com ment of a scholar.It discusses the w orks both in ancient times or today in a few w ords straightly.Keeping the w orks of present time helps to remedy the insufficiency of various antholog ies.It shines w ith w isdom everyw here in the auther#s poems.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别字树圃,晚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

其自幼聪明好学,再加上许印芳、陈荣昌等老师培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清末经济特科考试,名列第一,以%志虑忠纯,规模宏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事&而享誉全国,滇督魏午庄特书%大魁天下&四字以示祝贺和纪念。

这在云南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从未有过,时人引以为荣。

1904年,袁嘉谷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学政,兼任云南留学生监督。

次年回国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宪政馆谘议官、实录馆纂修官。

任编译图书局局长期间,他聘请了一些有学识的人在局中工作,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是其中之一。

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对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先后任过云南盐运使、省务委员、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教授等职务。

他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撰写过许多著作,涉及历史、文化、教育、经学等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云南文化史上卓有贡献的学者。

章太炎先生来滇与袁嘉谷畅谈学术后曾感叹地说:%袁君研精史学,吾不如也。

&袁嘉谷的好友卓夫曾写诗对他作过非常精当的评价:%文章经济旧风流,名在群仙最上头。

渡海曾研新政学,爱滇时阐古微幽。

天伦至乐循陔叙,民国殷忧借著筹。

却喜近分班马席,好诗公论信千
∀2002年11月第34卷第6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 al U niversity
∀∀∀∀∀∀Nov.,2002
Vol.34No.6

[收稿日期]2002-08-05
∀∀∀[作者简介]杨∀恬(1962∃),女,云南石屏人,云南师范大学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

秋。

&(卧雪诗话!卷一,以下所引,只标明卷数。

)袁嘉谷著有卧雪堂诗集!12卷,后又有续集2卷;卧雪堂文集!22卷;他的卧雪诗话!8卷,评述了古今数十家诗人的诗作,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

陈度(1865∃1941年)先生在卧雪诗话∋序!中说:%树五精声律,学于古韵,剖析极精,考证极详。

其于诗也,则上至六朝,下及明清诸家,浏览涵泳,各得其奥,故其论诗皆有精意,不屑拾前人牙慧;而存近人诗,亦以其所知者精审而存之,存其诗即存其人,故无有循情滥收之弊,传作无疑矣。

&这既说明了袁嘉谷卧雪诗话!的价值,又说明了袁嘉谷存诗的原则。

由云龙(1876∃1961年)也认为袁嘉谷写卧雪诗话!%意在表彰前哲,奖掖后进,无主奴之见,无畛域之分,善则必录,幽者必阐,不惟可药宋以来各家诗话之偏,亦足以救济近代选家之不足&(卧雪诗话∋序!)。

卧雪诗话!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放眼全国,保存了不少晚清诗人的篇什,甚至还收录了一些朝鲜、日本汉学诗人的作品。

之所以如此,正如袁嘉谷在其诗话里所云:%士生末世,既未能一一显达,使天下共赏斯人。

仅以声律字句之微,若隐若显,又适为区区闻见,余不传之,谁为传之?&(卷一)袁嘉谷有感于云南%地僻人来少,山高日见迟&,名篇佳作,多不闻于中原。

王昶湖海诗传!甑录至六百家,而独遗滇黔,陈石遗近代诗抄!亦录三百余家,而滇独不及。

所以,在卧雪诗话!中,他收存了大量云南籍诗人的诗作,并进行了评述,其目的就是让云南籍诗人走出因地理局限造成的闭塞,%逐鹿&中原,让中原诗坛了解云南诗人,也让云南诗人进入中原诗坛的艺苑里,保存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

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袁嘉谷曾去过日本、越南等国家,不仅了解和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而且也看到了中华文化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对此他深有感触:%中华文教远矣,尝游日本、安南之村落,见其题名,皆取华文,亦雅亦古,叹为国光。

&(卷八)作为深谙中华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先进思想的学者,袁嘉谷由于自己的学识和经历而%洞达中外时事&,他从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看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因此他所进行的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不仅意在保留和充实中华文化之丰盈,而且意在中外文化的交流。

他已预感到中国文化必然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也必然传到中国,影响中国。

于是他遥想%欧学东来,华人竟通西文,近则欧美亦求通华文,将来地球之文化,概可想矣&(卷八)。

他对将来中外文化的沟通和融合的憧憬,今天已成为现实。

这证明了袁嘉谷思想的先进性,也应该是他写作诗话的目的。

所以,袁嘉谷之所著卧雪诗话!的目的,在于评述真正有价值的诗人及其诗作,%力避沿袭成说耳&(卷一)。

出于这样的目的,他评诗、论诗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不固守一隅,而是兼收并蓄,广纳百川。

他的卧雪诗话!,没有腐儒之见,没有陈规陋习,而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充满了真知灼见,成一家之言。


卧雪诗话!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评古今作&和%存近人作&。

袁嘉谷%评古今作&不限门户,以%勿轻信,勿轻疑&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独树一家之言。

他认为%不借诗传人,恐姓名将没&,因此%存近人作&不厌其详,特别注意录存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作,以及发掘年轻作者和本土作者的佳作,以%救济近代选家之不足&。

袁嘉谷是儒学大师,但他并不拘泥于儒学,他说:%儒家之学,吾生所宗,然必谓天下之理,惟一儒宗,虽尼山不自谓然也。

&正是抱着这样的思想,袁嘉谷在评诗时认为%不必以儒书绳之&,而应该注重诗人的才学。

因此他评价后汉人仲长统诗时认为,仲长统虽%非根柢儒学者&,但%才大般
木般
木&,并对范晔把其收入后汉书!与王充、王符合传表示赞许:%范氏深远也&(卷一)。

其学术见解非一般腐儒之所持。

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先进性,说明袁嘉谷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胸怀宽广,思想解放,具有一代大师之风范。

同时也说明,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已开始觉醒,并开始对儒学思想进行反思。

袁嘉谷处于政事腐败、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的时代,因此他除了为政时屡陈富国强兵之策外,在诗话中也专门论述了尚武之

105

第6期∀∀∀∀∀∀∀∀∀∀∀∀∀∀∀杨∀恬等:∀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
诗。

他认为汉朝的铙歌、碑铭,唐朝的从军、塞上之作都是尚武之诗。

%我中国之所以疆土日拓,雄视天下,蔚为大国,莫不于诗词见之。

&所以,袁嘉谷认为尚武之诗可以鼓舞国民士气,%激扬蹈厉&,激扬国威,激发爱国热情,那些认为中国从军之作不外爷娘妻子牵衣拦哭的说法,%非洞观古今之论也&。

然而更可贵的是,袁嘉谷在认为%群雄角立,不得不尚武耳&,%尚武&是国际环境所逼迫,不得不提倡的同时,更殷切期盼国家安定,世界和平。

他衷心希望人类和平与进步,并深情地说:%第世界必有无军之一日,足支予望之。

&(卷一)
袁嘉谷在诗话中对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特别称赞。

他说在%宣民俗,资掌故&方面古诗中%三百篇其最也&;诗人里%唯杜子美纪事论理,既确且明&,堪称%诗史&。

%咸、同来国势日岌&,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乘虚而入,广州、台湾、西藏以及中国属蕃高丽、越南等地战争不断,袁嘉谷为此忧愤不已。

作为史诗,他收录了云南陆良殷叔桓率滇军往西藏与英国侵略军作战的纪事诗:%惊看菩萨笑眉颦,罗汉何须怒目嗔。

儿女深情曾误我,英雄底事惯欺人。

三千世界观都幻,十二屯田策枉陈。

万里乌斯如敝履,好将后果证前因。

&他痛恨清政府对西藏%治理不善&,以致%权渐移于英人&。

而%滇军既返,藏事遂无人过问&。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清政府的愤慨之情。

除此而外,他还收录了雪樵的两首诗甲申腊日送人复安南诗!:%岁暮寒初尽,春归雪未消。

游人悲故国,战士恋征袍。

羽檄红河外,干戈黑水遥。

赠君腰下剑,飞渡斩长蛟。

&%战马嘶风夜幕中,边城烽火接天红。

请君此去莫回首,他日凌烟第一功。

&并评道:%日南、九真,中原故地,一旦沦陷,悲愤无穷。

我国士大夫几不过问,读先兄二诗,不禁愀然。

& (卷一)爱国、忧国和怀念故人的情感溢于言表。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互相学习,不断融合,与时俱进,清朝旗人入主中原正是这样。

袁嘉谷把满族人民与腐败的清政府严格区分开,赞扬%旗人与中原同化,以法梧门成亲王倭艮峰盛伯熙为最&,对他们的诗称赞不已,认为%奇思妙笔,得未曾有&。

特别称赞%题小万柳堂图!一篇,感旗人生计之绌,慨旗官折扣之苛,欲破旗界,化于黄帝之胄,以同驱白种,识尤足多&(卷一)。

在赞扬的同时,也表达了袁嘉谷对民族团结的企盼,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他更期盼满汉一家,全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共同驱逐外国侵略者。

袁嘉谷在存诗时注意突出历史,诗话中有相当篇幅描述了滇诗史。

如卧雪诗话∋卷一!中提到%滇诗成篇,莫早于白狼王三歌!,见东观汉记!&。

%自时厥后,郑昭淳诗压南汉五代史!,杨石淙集抗西涯。

滇人声韵,群跻中土矣。

&袁嘉谷对云南著名诗人也作了介绍,他认为%滇诗以杨石淙第一,苍雪、钱南园、朱丹木可定为滇南四家& (卷一)。

其中,%丹木诗旗鼓中原,可并逐鹿&(卷一),同时他认为%诗不必以僧俗相杂为嫌&,对滇释子、释诗也作了评价:%滇中释子,以苍雪、担当、湛福为三大宗。

此则富民续亮,亦诗人之杰也。

& (卷一)卧雪诗话!为我们研究滇诗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袁嘉谷也注意保存介绍云南风物或民俗的诗。

如卧雪诗话∋卷一!就保存了宜良钱小帆吟咏宜良烤鸭的诗,诗中描述了宜良烤鸭味道的鲜美:%甘脆陋燔熊,鲜美过擘鹿。

皮皱荔枝纹,那辨骨与肉。

&袁嘉谷对此诗大加赞赏,认为%真佳作也&。

卧要诗话∋卷二!中袁嘉谷也介绍了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之名,中国皆知。

其见于诗者,燕公云:(看云石上眠湘簟,觅句花间试普茶。

#&并对普洱茶的分类,包括以地分、以质分、以时分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钱南园曾写过月饼诗!30韵,袁嘉谷保存了此诗的中联,并评价%形容绝工,俗不伤雅&,%真奇作也&(卷二)。

袁嘉谷的家乡石屏山川秀美,谷花鱼、秀山韭等非常著名,他不仅存留了描写石屏风物的诗,自己也写诗赞叹:%异水花鱼香山韭,难忘风味是滇南。

&(卷三)卧雪诗话!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俗、风物画卷。

袁嘉谷还在诗话中评述了大量古今诗人的诗及其风格,如评马龙知事陶大令的诗%有奇气,意境亦深&(卷一);评石屏许氏峨轩的诗%各体皆工&,%皆有中唐人神致&(卷一);而%李太史坤,诗笔蕴藉&,%如乡泪四首,情真语挚,远之轶少陵羌村,近之比南园长风&(卷四);%楚卿李氏名宝&的

10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
东邻女!则%缠绵悱恻,有建安风骨,清才落落,卓而不群&(卷五)。

他还评杜甫%诗醇所谓史笔也& (卷三)。

评阮籍咏怀诗!%上掩汉魏,下启三唐& (卷八)。

对谢灵运他也很推崇,认为:%鲍谢并称,亦非偶然。

陶公千古俊品,而谢与之并称。

小谢之名,亦因大谢而重。

南朝大家,定推康乐无疑。

& (卷八)对这些诗人及其诗作的点评,虽只是只言片语,但皆深中肯綮。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对诗歌的创作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和别的诗话不同的是,卧雪诗话!没有设专章系统地论诗法,袁嘉谷的诗歌主张只是散见于他的评古今作和存近人作中。

即使是这样,其真知灼见还是随处可见,而且不同凡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首先,袁嘉谷认为作诗必须创新。

创新问题历来是诗论家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

晋陆机的%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唐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清赵翼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等,都是谈创新的。

作为一代诗论家的袁嘉谷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创新问题。

他说:%吾论作诗,毋问高下深浅,总须古人未道过,山川不改,光景常新,领会得来,何用沿袭?& (卷三)他反对拟古和摹仿,认为%摹古太多,词意俱复,似不足法&,并把一味摹古称为%非南郭之丧我,实东施之效人&(卷八)。

他还列举了%古人佳诗,有为后人通套而遂觉其滥者&的典型:%如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讲学者袭滥。

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盲词者袭滥。

&(卷一)等等,对作诗只知摹仿而缺乏创新和进步进行了批评。

他在评马瑞图的诗时觉得他刚开始写诗时虽然勤奋,%然而粗矣&。

不到一年%已觉平稳&,而今则%大进&。

为此袁嘉谷感叹道:%诗亦贵乎有进耳,进则一日千里,一篑九仞,不进则止,虽才高曷取焉。

&同时,他还反对作诗迂腐,特别是%格言入诗,最易腐气&(卷三)。

他认为作诗必须抒发自己的真我,如果%大都规矩准绳之作,不敢失古人尺寸,遂无以抒其性灵&,%琴瑟专一,不能成声&(卷二)。

因此,写诗必须创新,必须有变化,哪怕为此牺牲一些韵律,%神明变化,自有真我&(卷二)。

他还认为诗歌的创新不一定非要描写与众不同的事物,即使是寻常景物,只要%运以妙思深笔&,%或阔大,或细切,均能翻新,不同凡响&(卷三)。

其次,袁嘉谷认为作诗必须自然,要抒发真情。

他对汉唐诗人评价很高:%汉唐诗人,冲口而出,何尝运典,何尝矜奇,然而诗味深矣。

&(卷八)相反,他批评钱谦益%堆垛涂饰&,受应制体的影响,纠缠于音韵之中(卷一)。

文学创作本就是作家心灵的展示,诗歌创作尤其如此,只有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写出的诗才是感人的。

正如袁嘉谷所说:%诗有率性而出,为天地不可磨灭者。

&(卷二)而且,他还以孟子的话%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来评价作诗:%诗到自得,乃是真诗。

&(卷三)袁嘉谷的这一看法和袁枚提倡的%性灵说&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推崇性情自然流露、不雕琢矫饰的诗。

所以,在他的评诗、论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语句:%诗以真情见长&(卷三),%可谓得性情之真&(卷三)等等。

对迂腐和拘泥不化的诗作他就不予好评,如他批评杜光庭的道德古今!%尤为俗谬&(卷四)。

这与钟嵘批评永嘉时的篇什%平曲似道德论&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俚语入诗,袁嘉谷也不反对,对%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他评说为%想见姑嫂之乐&;对%糗粮常共饭,儿孙每更抱&他评说为%想见田家之乐&。

并认为这一类的诗%清白如话,必经百炼始到此境&(卷四)。

自然、真情说到底就是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对此袁嘉谷对唐代很多诗人的诗作有较高评价,认为他们的诗句%陶写性情,指陈时事&,%有新意可寻&,即含有科学的真知灼见。

如唐诗%影灭有余声&句,他说:%影既遥而声始到,即今所谓空气传光速,传声迟也。

&再如%鹭鸶飞破夕阳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句,他认为%尤合科学新理&(卷一)。

因此,写诗一定要符合生活真实。

正如以%禅&入诗一样,袁嘉谷也不反对以%理&入诗,

107

第6期∀∀∀∀∀∀∀∀∀∀∀∀∀∀∀杨∀恬等:∀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
并认为宋代朱熹、明代姚江皆理学中人,兼能诗者。

因此,他认为作诗并不一定要排斥%理&,关键是自然而不拘于理。

%诗有达理,无背理。

有理趣,无理障。

&(卷五)并委婉地对理学家言行不一提出了批评:%万生中山,著尽性录!,颇得通书指要,既能言之,冀能行之。

曲礼!曰:(毋不敬#,大学!曰:(毋自欺#。

勉旃勉旃!&这虽是对理学家提出忠告,又何尝不是对广大诗人提出忠告呢? %既能言之,冀能行之&就是对%真情&的最好注脚。

第三,袁嘉谷在评诗、论诗时广泛吸收清代诗论家们的观点,推崇诗的风骨、神味和蕴藉。

他认为:%诗妙在神味,不在形迹,高在骨格,不在字句。

&(卷二)他在评滇中女诗人李含章(兰贞)的诗时,就认为她的诗%皆饶神韵&(卷五)。

同时,他也提倡%诗笔蕴藉&,%情真语挚&(卷四),对具有这一特点的诗赞叹不已。

袁嘉谷还提出作诗应%精警动人,意在言外&(卷七),这和清中叶桐城派的文学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袁嘉谷更强调诗歌的意味深长,主张写诗要%词断意连,言外寄思&(卷三)。

第四,袁嘉谷也继承了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原则。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艺总是受着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凝结着彼时的社会风采。

正如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变系乎时序。

&因此,文艺的变化发展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

而作为每个具体的作家,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外,他们个人的出身、经历、教养不同,在作品中也会出现迥异于他人的风格。

正因为这样,袁嘉谷在卧雪诗话!里除了借诗传人外,还记载了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描写他们的家世和爵里、仕宦和交谊、人品和诗品等。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展了%知人论世&文艺批评原则,强调了诗人创作的现实感和历史感,把%诗品与人品&提到了较高的地位。

他认为:%作诗必有地理、历史之才,乃俯视一代。

&并评说:%左企弓诗云:(一寸山河一寸金#,彼一外裔之下臣,乃能重地理如此,不仅其诗足传,其识尤千古矣。

&(卷一)在这里,不仅左企弓(左企弓,字君采,金代人,知枢密院事)的诗品、人品足见,袁嘉谷的人品也足见,%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袁嘉谷认为作诗能陶冶性情,因为,%诗人所契,多在山水竹石,田野风光,故人品多高尚者。

& (卷六)他还说:%古之人亦众矣,其工诗者,若品行,若性情,若学问,若声音笑貌,今人一一而识之。

今人工诗,安知不使千万世、千万里一一而识之。

&(卷五)不仅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也对诗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这一段话他还用于东陆诗选!的序言里,作为他选诗、编诗的宗旨。

第五,袁嘉谷对%诗教&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诗教&是古代文论的一个术语,语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据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诗经!中的作品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并不作直接、尖锐的揭露,故教人以温柔敦厚。

而袁嘉谷对%诗教&的认识独树一帜。

他举了诗经!里绿衣!和燕燕!的例子来说明%诗教&是%言不可轻忽浅露也&。

他说:%绿衣!温厚,庄姜之贤著矣!燕燕!则思深心苦,才尤著。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必有与戴妫一种密谋,求陈侯助讨州吁,故曰(仲氏任只,其心塞渊#,渊,深也。

言不可轻忽浅露也。

&据朱熹诗集传!解:%庄姜无子,以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

庄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弑之。

故戴妫大归于陈而庄姜送之,作此诗也。

&在送戴妫之途中,庄姜与戴妫必有一种密谋,即%求陈侯助讨州吁&,%他日陈侯果诱州吁而杀之&。

通过历史上的这段故事,袁嘉谷感慨道:%诗教之益何如哉!&(卷二)袁嘉谷也对诗教%忠君明道&的大义提出质疑,他说:%诗之为教,实天地之中声,人生之元音。

&并认为:%著于书者,三百篇最早、最富,亦最正。

&对唐宋以后%渐与三百篇远&感到遗憾。

但他同时质疑道:%夫忠君明道之作,固诗教之大义。

然岂有每饭不忘,字字道学之理耶!&%然岂有悉寄于诗之理耶!&(卷三)这实际上表现了袁嘉谷对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和历代儒家竭力提倡的%诗教&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并力图将%诗教&从%忠君明道&的大义中部分解脱出来。

%言不可轻忽浅露&,就是袁嘉谷从诗歌语言特征方面来对%诗教&提出的新解。


10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

在清代的诗歌研究中,对诗歌音韵及声律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此研究甚至形成了一个诗派,明清时代的%格调说&就是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

可见清代对声律、音韵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总结时代。

卧雪诗话!中论及音韵的篇幅也很多,袁嘉谷对此阐述了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在声律、音韵方面的成就。

在卧雪诗话∋卷一!中,袁嘉谷对声、韵的起源进行了论述。

%文字流传,半峙口传,口之所以传而易晓者,声也。

声之所以永而易记者,韵也。

&他认为,声律从一言开始,后来因为声短节促,不足以发扬心志,又进为三言。

%三言之诗,畅而和,简而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三言又进为四言,再进为五言,%而声韵益畅&。

再进为七言,%天籁人籁均臻极轨,不能再加乎其上&。

%总之,古人声音简。

诗以三、四言为多。

后人声音畅,诗以五七言为多。

&他认为诗与文法理皆同,只不过是诗用韵耳。

所以,%古诗实古文之一体,而律诗又古诗之变相。

&同时,他又对声、律的不断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各国诗皆古体,无一律对者,与吾国古人同。

夫吾国诗家能变古人之诗,而卓然特创,此乃文字之美,人心之灵为之,不可不谓为进化。

&(卷一)
袁嘉谷也对沈约作了客观的评价。

他认为音韵发展到汉代时已经杂乱不堪了,虽然孙炎、李登等人在汉、魏、晋时开始著音学书,但沈约的四声谱!首创了声律之说,%殆发古人之秘,而至今莫能外也。

&当时所传的韵书,以宋广韵!为最古,袁嘉谷认为广韵!本切韵!,而切韵!实本周(禺页)沈(约),%广韵!之远祖,休文矣。

&(卷一)
在卧雪诗话∋卷八!里,袁嘉谷对%古无韵书,后人补之耳&、四声的缘由、一字两音、广韵!与切韵!等问题集中作了论述,不乏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诗之用韵所重者,稳也,雅也,新也,奇也。

&(卷八)提出了诗歌用韵的总原则。

具体而言,袁嘉谷认为诗韵音节之要有三:一是%三平三仄&;二是%忌四平五平连用&;三是%上句末字四声并用&。

%三者既备,古调谐矣。

&何必%斤斤于转粘、正粘、拗粘之说,使人目迷五色,无所适从&(卷二)。

总之,袁嘉谷对沈约、周禺页发明的四声评价很高,%知四声实括文字语言之万变&,%四声变化不可方物,有韵之文亦兼用之,无韵之文,亦兼用之,文势古宕,妙在于此&(卷二)。

同时,他又提出:%用韵之诗,有变化不可拘拘者。

&(卷二)强调作诗既要用韵,又不能拘于韵。

袁嘉谷对叠字也写了专章进行研究,他列举了诗经!、古诗十九首!及唐宋诗人的例子来说明叠字在诗歌中的作用,认为有用得好的,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等;也有用得俗和滥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一杯一杯复一杯&和白居易的%东涧水流西涧水&等(卷七)。

综上所述,袁嘉谷的卧雪诗话!集中了他自己的全部学识和才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诗人论诗,也不是一般文人论诗,而是学者兼诗人论诗,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和学问之深,决不是寥寥一篇文章所能言尽的,如能由此管窥袁嘉谷的博大精深,则此文已实现了它的最大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嘉谷.袁嘉谷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德明]
∋109
∋第6期∀∀∀∀∀∀∀∀∀∀∀∀∀∀∀杨∀恬等:∀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