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资治通鉴·唐纪》载:“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思考:上述记载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提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早期的重大活动
1.起兵反隋
(1)背景
①在________的残暴统治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②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一些贵族纷纷拥兵自立,割据一方。
(2)概况
①617年5月,在________的鼓动下,李渊在______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的大旗。
②李渊的军队取得霍邑、河东之战胜利后,主力渡过黄河,并于当年开进______。
③618年,李渊在______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唐,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战胜了______集团,解除了后顾之忧。
(2)接着,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打败________,收复______,解除了侧面的威胁。
(3)620年,李世民率军进入中原,消灭了王世充、________两大集团,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4)到______年,唐朝最终统一全国。
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3.登上最高统治者地位
(1)626年,经过“____________”,李世民杀死李建成、________。
(2)不久,李世民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______。
二、唐太宗的统治
1.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1)与东突厥的关系
①唐太宗继位后,面对东突厥的进攻,通过______,使其引兵回返。
②629年,派李靖、李勣等率军出击东突厥;630年,________首先投降;后来唐朝军队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③在东突厥地区设置了六个都督府,封突利可汗为____都督,颉利可汗为__________,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2)进军西域
①举措:635年,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吐谷浑主帅兵败自杀,其子投降;642年,先后灭掉焉耆、______,使天山南麓的所有小国都摆脱了西突厥的控制,西突厥最后也被唐军灭掉。
②影响: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________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________”。
(3)密切同吐蕃的关系
①措施: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________成婚。
②影响: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有力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了其开放的胸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2.“贞观之治”
(1)出现原因
①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重用______等人,虚心纳谏、善于用人。
②唐太宗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________。
(2)表现:贞观时代,封建政治________、社会经济________、社会秩序________,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答案:一、1.(1)隋炀帝(2)李世民太原长安长安
2.(1)薛举(2)刘武周太原(3)窦建德(4)624
3.(1)玄武门之变李元吉(2)贞观
二、1.(1)谈判突利可汗顺州右卫大将军(2)龟兹地中海天可汗(3)松赞干布
2.(1)魏征徭役赋税(2)比较开明迅速发展比较安定
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唐太宗不仅为唐代的繁盛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
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唐太宗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人才济济,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一些内
)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
【例题1】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据此,可以判定唐代的和亲政策()。
A.稳定了边疆秩序B.发展了边疆经济
C.促进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民族感情
解析:“一半胡风似汉家”,意即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在和亲后发生了变化,他们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这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
答案:C
【例题2】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他始终以直谏著称,而唐太宗对他也往往言听计从。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反映出()。
①唐太宗具有虚怀若谷的优秀品格②唐太宗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③唐朝政治有很强的民主特色④唐朝开创了用贤和纳谏的完备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③④
解析:所谓“民主”,是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唐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③的叙述是错误的;我国自古就有用贤和纳谏的做法,④的叙述错在“开创”上。
解答本题,最好是运用排除法。
当判断出③的叙述错误时,将含③
1 (原创)“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该诗讽刺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高祖D.唐太宗
2 在李世民完成唐朝统一的过程中,第一个被消灭的割据集团是()。
A.薛举集团B.刘武周集团
C.王世充集团D.窦建德集团
3 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开始了对西突厥的进攻。
唐太宗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唐朝的疆域B.沟通同西域的联系
C.显示唐朝的实力D.消灭少数民族政权
4 在西藏布达拉宫有一尊塑像(如下图)。
下列有关图中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人物是唐太宗时入藏的文成公主
B.图中塑像是汉藏两族传统友谊的见证
C.图中人物为加强汉藏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D.图中的人物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 有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1.B 解析:“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讽刺的是隋炀帝坐龙舟到扬州游玩。
2.A
3.B 解析:唐朝初年,西突厥控制着许多西域小国,切断了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唐太宗向西进兵,其目的就在于重新沟通同西域的联系,恢复原有的商路。
4.D 解析: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元朝,D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参考答案:(1)从“时会”方面看: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为唐朝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从“人力”方面看,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他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房玄龄、魏征等人的积极推动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时会”指的是历史背景或历史机遇,“人力”指的是人的努力。
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既有历史发展所出现的机遇,又有唐太宗个人的励精图治,同时也不可以抹杀房玄龄、魏征等名相的个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