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沁园春长沙》练习(含答案)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
①信宿:再宿。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①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下列对杜甫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
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
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杜诗和毛词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比较阅读品味《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4.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二、情景默写
三、语言表达
7.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
①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
①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
①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
①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为例,①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①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
①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四、小阅读-课内
9.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五、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10.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11.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这首词
在意境上的不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久有凌云志”既有怀念往昔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壮阔的革命理想。
B.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C.全词笔调明丽,挥洒自如,气势磅礴。
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点石成金。
D.全词采用了现实主义写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
13.“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毛泽东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远及近;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B.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C.词的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语双关,巧妙点明主旨。
D.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15.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
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17.宋玉对秋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对秋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而作者为什么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18.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21.“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
“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
其实,“漫”
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3.下列对该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抒情;下阕忆往事,重在抒情言志。
B.上阕中“谁主沉浮”的理性诘问,反映了毛泽东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
C.追忆往昔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一事是在与今游同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
D.下阕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等情状,显现出了词人当年的豪迈气概与战斗精神。
A.这首词的上阕移步换景,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B.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
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C.风格即人。
这首词既具壮丽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光辉写照。
D.毛泽东虽然一反古诗词的悲秋情调,写乐景抒豪情,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
25.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1.B 2.不相同: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
①借多已发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毛词: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
①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4.《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
《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
《沁园春·雪》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5.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1)①“秋景”改为“秋景图”(2)①“从”改为“在”(3)①“视野”前加“作者”(4)①“百舸”和“争流”位置互换
8.示例:
书,
争分夺秒细研读。
增才智,
助我踏征途。
9.①“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①“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10.C 11.①抒发了以词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①《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
《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沁园春·雪》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气势更宏大。
(言之有理即可)
12.D 13.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14.A 15.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16.D 17.因为作者有着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词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18.A 19.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蔑视反动派,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英雄形象。
20.D 21.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感情。
22.B 23.B 24.D 25.这首词塑造了作者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