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18年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18年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
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

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

”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这反映出
A.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

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 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战争上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说明了两国民族意识的不同。

2.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市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发展
A.稳定了地中海区域的社会秩序
B.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适应性
C.促进了罗马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
B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参考答案:
C
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

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仅仅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已。

A、D所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原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C。

4.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

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

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
D
5.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一,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参考答案:
A
考点: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

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A项说法正确。

6. 古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法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罗马政府设置了
A.首席将军
B.陪审法庭
C.外事裁判官
D.最高大法官
参考答案:
C
结合所学,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后,原有的法律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人口众多,矛盾激化,故设外事裁判官专门处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民之间的矛盾,故选C;.首席将军,陪审法庭皆为希腊改革措施,排除A,B;最高法官行使最高裁判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

7.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第6卷1号)这段话A.倡导以民权之说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B.主张以民主科学精神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参考答案:
B
考点:新文化运动。

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陈独秀认为古代的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是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反对,要让民主科学的精神代替旧有的维护封建统治的那一套,故选B。

ACD项材料未体现。

8. 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参考答案:
B
依据饼状图可以看出此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能看出此时与商品输出的比例,不能得出结论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故A项错误;依据饼状图可以看出此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中所占据的比例分配严重不均,故B项正确;饼状图只能体现资本输出不能看出新科技成果的充分运用,故C项错误;在饼状图中英国资本输出的比例最高,不能看出德国和美国已经超越英国,故D项错误。

9. 意大利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①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②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③提高国际地位④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D
10.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
参考答案:
B
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

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 下面是某同学自制的课外学习卡片“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的部分活动”。

据其内容可以得出合理结论
A、天津的近代化运动走在全国前列
B、袁世凯是天津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C、袁世凯率先冲破重农抑商政策
D、袁世凯的活动促进了天津的近代化
参考答案:
D
袁世凯的活动。

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错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已经宣告破产;C项
材料无法体现,故选D,袁世凯的这些活动都是有利于天津的近代化。

12.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
A
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

故选A。

根据分析,BCD均错误。

考点:郡县制故应选A。

13. 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

材料说明世界
A.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B.现代化进程有先后
C.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D.经济多极化的形成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扩大到38倍”反映了世界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故A排除;材料主旨显然不是说明现代化进程有先后,而是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故B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经济多极化的形成,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
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扩大到38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经济失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 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

这表明在罗马境内
A.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参考答案:
C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伴随疆域的扩大,管辖人口的增多,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满足处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矛盾的需要,罗马公民侵犯外国人的利益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表明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故选C;公元前3世纪公民与非公民存在区别,A表述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取代公民法,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 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一小批年轻人发起,发展成全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并蔓延至欧洲,引发对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

其中有一些人认为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开始反思,因而产生了一股“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危机下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C.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出现
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参考答案:
D
马克思主义。

A说法不但笼统而且本身就错,这从英国最早发生经济危机以来的资本主义还是不断发展这个史实可以说明A本身就错;至于B中“普遍”与题干中的“一小批年轻人发起”、“其中有一些人”不符合也排除;题干也只是说“有一些人认为可以从马克思
身上开始反思”而已,并没有体现出“可以阻止”这个程度。

从材料和现实可知,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华尔街兴起的抗议活动,引起人们重新去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选D。

16.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参考答案:
A
宋代用文臣管理地方,“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说明是削弱武将的权力,主要是防止武将专权,对抗中央,故A正确;B属于中央管制措施;C属于监察制度变化;D属于经济措施。

17.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参考答案:
B
1929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故A错误;材料“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说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凯恩斯主义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C错误;1913~1938年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时期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
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议定的结果由宰相上奏皇帝,由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一做法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是强调朝议制度的作用,A项错误。

军国大事由皇帝决定,而不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项错误。

朝议制度虽可减少朝廷决策的失误,但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朝议制度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结合选项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9. 某次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土地革命时期的到来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
C
20.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

”这段话旨在A.否定信徒日常行为的社会价值
B.肯定信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抨击教皇和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D.强调“道”所体现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B
21.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懂一点文物鉴赏的本领,无疑会有益于我们准确掌握历史信息。

请仔细观察和辨别下列铜币的拓片,哪一枚不是赝币()
参考答案:
A
22.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这揭示出宋朝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参考答案:
2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参考答案:
D
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24.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参考答案: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着重理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下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解答: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随着中国的大门打开,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并存,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新旧事物并存不符,C项是现象,D项“各个方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CD项排除.
故选B.
2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社会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D.全球史观
参考答案:
D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孤立分散发展到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题干反映的历史分法正是全球史观的体现。

26.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丞相制度
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中,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与专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强化了皇权,且明朝不属于“最初的那些朝代”,故B项错误;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体现了专制精神,故C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且清朝不属于“最初的那些朝代”,故D项错误。

27. 商周时期,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先秦的典籍中,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亡国之君经常是背着祖宗的神主在阵前乞降。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说明了当时神权大于王权
B.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对外征伐推动国家的发展
D.折射出天子的绝对权威
参考答案:
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周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外征伐的基础上,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的天子尚未确立绝对权威,故D项错误
28. 下面哪句话是顾炎武所说
A.“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B.“异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C.“后之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D.“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吏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

”(《读通鉴论》卷一六)
参考答案:
B
29.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②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C
30.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
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参考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

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

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

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在这些启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