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文明精神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
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
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
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
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
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
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
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
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
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
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
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外中
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
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
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
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系别:09级建筑环艺系
班级:环艺一班
姓名:张蔷
学号:20095130970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论文
朱胜杰113011B 1201301105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从远古时期走到今天,已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民族性、传承性、历史性,时至今日依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教育方面,量子力学、相对论、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产物,但篆刻于汗青的累累教育果实仍昭示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道德教化;重视个人修身养性;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考察,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尤其是儒家思想作为影响中华民族最大的主流思想,它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突出。
若将其中向上的力量融合在当代的教育中,必将推动当代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重视人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
《论语先进》有云“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事人都做不好,何谈事鬼呢?这体现出古人在鬼神与人的孰贵孰贱中的一种态度。
而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一种基督文化,其人道主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神本文化之上。
“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宗教是其一切创造性关切的深度方面。
”(引自《现代基督教思想》)作为宗教动物的人,人的文化自然也是宗教的文化。
即使是与万物相比,人依然是最可贵的。
《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又如《孝经圣治》记:“天地之性,人为贵。
”中国古代在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可谓体现在方方面面。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正是我国人伦文化在政治层面的最好体现。
将这种人伦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中,便是以每个学生为本位,关心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发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伦理思想能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几千年,与其重视道德教化有着分不开的关联。
每个人作为群体关系的一份子,以“天人和谐”视为目标,以“和”协调万事,并强调“道在伦常日用之中”。
如我们深入人心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等等,当道德口号树立并上升为道德标准,在情感
与舆论的结合下,道德教化便实现了。
从汉代起,学校已然成为儒家道德教化的集中地。
在儒家学说中,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被视为重中之重,如“吾日三省乎吾身”、“反求诸己”等等,是因为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才能使外在道德标准转化为内在道德信念,从而,他律转化为自律。
这种道德教化系统的确值得当代教育借鉴。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这种标准与方法。
当然,树立起标准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追寻道德标准的同时还要追求“知行合一”。
毕竟教化的成功与否,还是和现实与理论结合程度紧密联系的。
三、重视个人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
自古以来,“君子”作为一种参照物而提出,被赋予了许多内涵甚至附加了些许“苛刻”的条件。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曾子语“君子任重而道远”;孟子亦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甚至于儒家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对孝道的宣扬,无不体现儒家从外在能力到内在个人修养的重视。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石。
在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今天,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个人修养是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个人价值观的必行之路,若将“吾将养吾之浩然正气”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若将个人内心的培养与外在
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内圣外王”必将不远矣。
然而,观之今日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它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拓展,忽略了学生生而不同的个性,更不要体什么全方位发展了。
这种教育模式着实应该摒弃。
四、重视帮主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流淌着积极“入世”的血液,儒家子弟将入仕并为国家做贡献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追求终生。
而从此之后,在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古人们坚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强大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气质,不但升华了个人品质,还起到了导向作用与凝聚作用,深化了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否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显著好处,但取其精华后,更应去其糟粕。
过于重视个人得失便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学生努力学习,已不像古人那样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理想,多数人不外乎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以减轻经济负担。
不得不说,这些很现实的“终极目标”实在难以与古时候的远大抱负相比较。
此时此刻,要改变这种信仰缺失的现状,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当代教育中,有重点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虽不一定是政治抱负,只要是为大家,为国家,为人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
要价值。
如此说来,我国先阶段的教育虽不断的完善但仍有缺失,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以弥补这些缺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批判的继承与发扬,不仅仅在教育事业上,我相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高。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正文文化有多种定义,按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有三
个层次: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我们开始思索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比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节烈观等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这种极不平等的道德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槽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
而像儒家的追求仁义,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互利,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固步自封,不求变革而落伍于时代:另一方面则身在宝山而不自知,优秀的文化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花木兰》的故事,被美国人拿去拍成动画片,影响跨越国界,就充分显示了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魅力。
适应时代发展又是具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
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形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3、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在如对待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因此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柏!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4、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
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
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
封建、资本
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首先要从观念上充实自己,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强化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
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
最后,我们每个公民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
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哟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
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弘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高校图书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途径.商品与质量2011 年8 月刊.
[2]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邓显超.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长白学刊,2009 年第 2 期.
[4]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2002
年第7期
[5]徐琴,试论新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