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学习运用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1.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
2.感悟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种豆南山下),配乐让学生朗读。
朗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生1: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生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愿望的矢志不渝。
老师总结:陶渊明的一生志趣高洁,亦官亦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世人称颂他为“靖节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继续探究他的内心和理想。
二、检查预习效果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陶渊明又名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的文学家。
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小米折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mò) 髫(tiáo)
骥(jì) 邑(yì) 诣(yì)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不足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满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具答之“具”通“俱”,都
②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便舍船,从口入。
译:(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B.问所从来。
译:(村中人)问(渔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C.便要还家。
译:于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回家。
5.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章。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渔人”的行踪。
明确: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未果
四、主旨探讨: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五、拓展迁移
请您想象一下,如果刘子骥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示例:他高兴地住了下来,并把家人都接来居住,过上了和平安乐的生活。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赶来。
他们争抢着最好的地方建房,争抢着最肥沃的土地。
于是,桃花源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沦为世俗之地了。
六、作业设计
1.为什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源人会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2.当堂课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线索
渔人:发现桃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主旨: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战争和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八、教后记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注释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句,教师稍加指点即可。
2.有些成语出自本课,如:世外桃源。
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它们,积累语汇。
3.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借助本课想象丰富优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本节课学生课堂积极性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课背诵课文,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