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频考点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讲义)(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解析版)
高频考点一情节和线索
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小说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它与小说人物、环境、主题息息相关。
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请按照叙述顺序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1)情节的基本结构
情节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序幕,对故事背景的交代,或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开端,一般指文本中发生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指矛盾冲突从开展到激化的过程;高潮,指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点,矛盾各方的主要矛盾达到最紧张、激烈的阶段。
结局,指矛盾得到解决,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尾声,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以此深化升华主题。
(2)线索的类型
线索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个事件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单线结构:线索明晰,情节单一,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环环相扣。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刻得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明线是显性的,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是隐性的,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双线由一个共同点来
连接,明线使故事更为集中,暗线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会的矛盾,显隐结合,贯穿全文。
(2)答题步骤
(3)线索的作用
线索的作用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效果有关。
人物上,塑造人物,丰富形象;情节上,贯穿全文,严谨结构;环境上,交代环境,渲染气氛;主题上,寄托情感,揭示主题;效果上,明暗结合,行文变化。
(4)答题步骤
典例01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
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
大概是阴历初十,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
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儿就突然进来了。
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
下。
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
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
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
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这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
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
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
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
”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
”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
”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
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
”有人这么说了。
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
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
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吗?”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吗?”“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
”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缝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
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
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汉子,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
”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
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
完全是出于无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
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
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
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
”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
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
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有删改)【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的能力。
2、考点原题:请按照叙述顺序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
3、考点解析:
第一步:梳理情节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
①开端:从开头到“我出于本能地跟这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时间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物是“我”,事件是“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儿就突然进来了。
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
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由此概括出:灰暗的夜晚,“我”坐上电车,看到似打瞌睡的少年工人。
②发展:从“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到“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主要写乘客们对少年的观察、议论和猜测,“那时候,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
典例02
叶明之的遗书
张建春
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了,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间黑洞洞的牢房里了。
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
此时,他发现了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叶明之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了一个淡淡的笑。
眼睛躲避了一下,闪烁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叶明之第二次看见这双眼睛时,是第二天的中午。
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是一个来送牢饭
的狱警。
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
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
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
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
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
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
还好,没有破绽。
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
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就被按在了地上。
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口,死肯定是唯一的路。
死亡,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的人,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就喊一声,黄三便会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安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
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在梦中哭了。
但不是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是黄三的。
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
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早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眼中多少有了些喜色。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一些道理。
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两人心照不宣,一人说,一人听。
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往死里欺负。
刚刚好些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黄三说话了。
“就认了吧,说句怂话。
”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
“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
“县长下了严令。
”“不,不,不!”叶明之太痛苦了,每吐一个字,都是一身冷汗。
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
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
下半夜,叶明之睡着了。
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子眼里,闷
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
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了个人名,我捂住了。
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名是自己爱人的名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下,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
叶明之长长吐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一壶酒。
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着千斤重物。
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
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泪了,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
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
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
”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泪开。
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
黄三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黄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又被黄三捂回去的名字的人。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叶明之留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
(有删改)
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把握行文线索的能力。
2、考点原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高频考点二人物心理
人物心理题是近几年高考卷的热点题型,题干不明确要求概括情节,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局部情节梳理题,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
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心理、精神状态)。
(6分)
(1)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①借助自我代入人物心理。
代入小说中的人物,此时此刻,做了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会怎么样?通过心理代入,身临其境地对小说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②借助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人物心理的变化。
②借助关键点剖析人物。
关键点,即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独白、他人侧面和环境烘托等。
(2)答题步骤
典例01(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
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
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
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
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
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
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
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
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
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
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
一天时间,
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
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
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
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
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
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
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
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
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2、考点原题: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3、考点解析:
第一步:点明人物心理特征。
题干中有“具体心态”关键词,考查的是人物的静态心理。
通过借助自我代入、情节变化和关键点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小说中写德贵与牛、犁对话:“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
典例02(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真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
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
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
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
”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
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
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
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
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
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
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
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
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
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
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
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
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
“这值得什么报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