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
制皇权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材分析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
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
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秦的统一原因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
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听他介绍完后请同学们看书上第8页的“历史纵横”,猜猜刚刚那位同学的意图,他为什么要把“三皇五帝”的合称作为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之所以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秦始皇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
创立了皇帝制度。
出示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黄,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思考:(1)从材料一、三中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讲解:说明了(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封建专制统治,除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官僚机构。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内容。
(二)中央官制
多媒体打出:
材料一
材料二:在秦汉时代:一方君主有个很大的权力,他方丞相亦有个很大的权力。
这两个权力的关系如何?《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秦汉时代对于君权和相权,就有恰好至当的配合……丞相所处地位,乃是天子的幕僚长的地位,其权力系一切来自天子,天子才是国家真正的最高主宰者,天子将一切大权付与丞相,其目的即在使丞相有充分的权利,以为国家兴利除弊。
至于丞相办事之所以必须事事奏请天子,则是说丞相所办之事,必须经过天子之审查,以取得天子同意为前提,其目的是在于防止君主大权之旁落。
——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请思考:秦汉时期,丞相和皇帝的关系如何?
讲解:皇帝将大权交与丞相,丞相事事得请示天子,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
秦始皇为了能将大权紧握,设置的“三公”之间互相牵制。
另外,他还在丞相下设了诸卿,我们通常称为“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职能部门。
当然,秦朝庞大的官僚机构,除了中央一级政权组织外,还包括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当时地方官僚机构的具体情况。
打出多媒体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1)设置王国。
(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
推行郡县制度。
(3)秦统一后不久。
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秦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同学们答的非常好,那么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三)郡县制
多媒体课件打出两幅示意图:
次子、庶子次子、庶子次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分封制结构示意图
秦中丞相
央
始政御史大夫郡守县令
权
皇组太尉
织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
讲解:第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任,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第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的分析中,我们更深地了解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
我们如果把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套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挂。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打出秦朝疆域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这个呢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场对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中来得出吧!
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
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正方1:我方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秦朝日益强大,后来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了广阔的秦朝疆域。
史载: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反方1:我方认为秦始皇过大于功,对方辩友只看到强秦抗击匈奴,安定北方边郡的史实,却忽视了秦朝为了巩固北方边防而大量征发兵役和徭役的事实。
另外,秦始皇派人修长城,修骊山陵墓、兵马俑、阿房宫等,都加剧了人民负担。
正方2: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工程对当时是一个沉重负担而抹杀它们现在的价值,长城、兵马俑等现在都具备很高的旅游价值。
另外,秦朝还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还修了灵渠,驰道等,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反方2:这些措施是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对方辩友请不要忘了,残暴的秦始皇曾经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当时的文化,禁锢了当时的思想。
另外,秦始皇实行“族诛”“连坐”等刑罚,牵连了多少无辜。
正方3: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的,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是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的,而且秦始皇统一秦朝后,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
反方3:但秦统一并不长久,而且正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二世而亡。
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那么我们从中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析历史人物要把他们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他还是功大于过的,从同学们
的辩论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3)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但是,也正如刚刚反方3同学所说的,秦朝最后还是灭亡了,当然它的灭亡不在于它的这个制度,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揭竿而起,秦王朝土崩瓦解。
[本课小结]
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牢牢地控制过来,从而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强大和灭亡都有重要影响。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批评蒙恬说:“吾迫北地,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矣。
”
材料二:据民间传说:“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去北方修筑长城。
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心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
她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终于来到了修筑长城的地方。
但是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而且被埋在长城里面。
孟姜女非常悲痛,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动地,长城竟然倒塌了。
”
——引自《秦始皇大传》
材料三:长城修筑后,汉代贾谊曾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引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光荣,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
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
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
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引自《河殇》
请回答:
(1)材料一司马迁实际是对秦的什么做法进行批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长城的修筑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引导之后讲解
(1)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2)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
(3)防止了匈奴南下进攻,保护了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
(4)不正确。
因为它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长城的积极作用。
(5)积极性: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对抵御匈奴南下,保护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巩固练习]
1、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D)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D)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4、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D)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D)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6、清人赵翼曾赋诗云:“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
以之召祸乱,不旋踵而亡。
岂知
易后代,功及万世长。
”指的是秦始皇(C)
A.修建阿房宫B。
修筑骊山陵墓C。
修筑长城D。
开凿灵渠
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
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B)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利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8、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B)
A.掌管奏章B。
管理军事C。
下达诏令D。
监察百官
9、秦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具有什么重大
历史影响?
答案:郡县制。
该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该制度为后世王朝
所沿袭,直到隋朝因时势变化,废除郡制,但县制一级一直沿袭至今。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秦的统一原因
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称号由来:“三皇五帝”
皇帝制度
基本内涵:一人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
制度形成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郡——郡守,县——县令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
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
了重要作用。
对秦(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专制
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
三、影响
对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
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
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本课测评]
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
么?
答案提示:(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专制成为封建国家的权力中心。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为中心。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
对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