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思考与探索作者:付麦霞段宇乐杨六栓牛营营邢超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1期摘要:现代产业技术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日渐旺盛,也对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提出新要求。

根据新工科建设倡导的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的理念,产教融合为地方高校和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有效途径。

该文根据当前产业发展新需求和高校教学新环境,分析地方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发表几点思考。

随后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分别从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设计和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的探索方案,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人才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087-04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needs lots of talents majored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es. The constructions of new engineering advocate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new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re analyzed and some thoughts are given. A practical scheme for reform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talent quality evaluation is proposed bas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We hop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dustry.Keyword: new enginee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alents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以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创造”的转变,新兴产业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需要有相应的工程教育作为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张新,吴晓琴,程知,张琛(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基于OBE 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基于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实施软件工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教学和案例驱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工科;OBE;教学设计;软件工程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167-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图1OBE 反向教学设计理念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软件工程理论枯燥,已有的教学手段存在各种缺陷:传统教学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无法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因此无法寓学于乐,现有教学模式也无法适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信息化需求[1]。

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反向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与专业认证理念相符。

因此,面向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为软件工程课程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教育教学过程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组织和重构。

基于此,设计了基于OBE 理念的软件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OBE 教学模式研究现状OBE 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工程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 提出,OBE 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后成功获得学习成果[2]。

自2006年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教育部推广,OBE 教育模式逐渐兴盛。

目前国内教学在理工科和文科领域内都有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的软件工程课程结合OBE 模式对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进[3]。

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_1

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_1

XX22021年XX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1—1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2适应长XXXX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3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4 高校多园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5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1—6 “六卓越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XX1-7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1-8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XX1—9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XX1—10高校远程XX教育研究1—11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培养模式研究1-12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XXXX 1-13 高职院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XX研究1—14大类招生XX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XX研究1—15高校生源选拔机制、自主招生考试和综合评价录取的研究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XX研究2-1 以XX结构调整为导向的XX高校专业调整与退出研究2-2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理论与XX研究2-3跨学院跨学科的本科专业建设研究2-4 国内外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特色比较研究2-5 面向新经济的“四新”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XX2-6 高校课程质量建设提升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2—7 高校思XX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XX2-8 高校“金课”建设的理论与XX研究2-9 高校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XX与XX2-10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2-11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XX共享研究2-12 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2-13 高校学科专业评价现状与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14 高校专业协同共建机制研究2—15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理论与XX研究三、高校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XX研究3-1课程思XX与通识教育等教育教学新业态的探索性研究3-2 数字化优质教学XX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的研究与XX 3—3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3—4 高校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3-5 高校教学XX库和试题库建设与应用3—6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XX3—7智能时代教学模式XX的理论与XX研究3—8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3-9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XX研究3—10“互联网XX教育”教学新模式的理论与XX探索3-11 慕课、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3-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四、高校XX教学XX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4-1突出知行合一、推进高校XX教学的研究4-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4-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4-4 校企协同的企业实习生制度的探索与XX4-5大学生校外实习XX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XX 4—6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4-7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XX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XX4-8高校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中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XX4—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5—1高校教学质量管理XX、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研究5—2 高校专业认证(评估)、课程质量评估的研究5-3国内外跨校学分互认机制和管理制度研究5—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XX的试验研究5-5高校考核制度XX与创新研究5-6大学生学习与评价研究5-7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5-8 高校常态监测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研究5-9本科高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研究5-10高校教学激励与评价保障机制的研究与XX5-11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5-12 行业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5-1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机制研究5-14 高等院校分类建设、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六、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6—1信息化建设理论与规划研究6-2 高等学校信息化标准、规范及共享合作模式研究6—3 不同类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XX与成效6-4“共建共享式XX库”的构建与应用机制研究6-5 区域性专业教育“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6-6高等学校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6-7校内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流程再造试点研究6-8 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6—9基于移动平台的教学与管理系统研究6-10 XX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6-11基于校园大数据平台的高校治理与教育分析研究七、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XX7—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XX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7-2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XX7-3 高校教师中心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训研究与XX7—4高校XX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XX 7—5 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管理研究7-6民办高校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7-7 教师及服务支持体系研究7-8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7-9 XX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与XX7-10 XX学院转设背景下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的研究与XX8-1 XX落实“职教20条”的高职办学研究8—2 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探索与XX8—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8-4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与集约化研究8-5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范式研究8-6 民办高职院校研究8-7高职教育结构和形态XX研究8-8高职院校投入机制研究九、与相关XX合作立项课题指南9-1 新时代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创新型课程研究9-2体现特色的高校外语“金课"建设与应用研究9—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XX研究9-4国标指导下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XX研究9-5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9-6 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9-7“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9-8“产出导向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9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9-10外语类慕课建设与高校外语教学创新研究9—11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外语教学XX研究9—1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形态外语教材建设研究9-13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师专业与团队建设研究9-14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外语测试与评价研究9-15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外语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上为和外语教学与研究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外研社合作课题”)9-16“课程思XX"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标准研究9-17 产教融合下“课赛创”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研究9-18“互联网XX课堂”的组织实施、考核标准与激励办法研究9-19 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与评价研究9-20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构建9-2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专家评教与部门评教的XX9-22服务于创业的大学生XX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9-2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的研究9-24循环式体育创业实训平台建设9—25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性研究与结构体系探索9—26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XX 9-27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9-28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XX研究(主要方向为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类专业、艺术设计类)9-29“互联网XX"背景下网络考试XX研究9-30面向2035中国职业教育实现XX的路径研究(以上为和人民邮电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邮电社合作课题”)9—31新时代高校思想XX治理论课教学XX与XX探索9-32互联网XX背景下通识课程“金课"建设研究(主要方向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文化艺术类课程)9-33高校优质教学XX共建共享的成效与XX9-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XX9-35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研究与XX9-36 新工科实验教学中心、实训XX内涵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XX9-37 国际工程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的研究与XX9-38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XX与XX探索9-39 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XX9-40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9—41 课程思XX在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XX(以上为和XX大学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南大社合作课题") 9-42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XX研究(主要方向为公共基础课、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外语类等)9—4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教育XX与XX(主要方向为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9-44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核心课程建设研究9—45 新时代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XX创XX学探索研究9—46面向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课程体系研究9-47 新形势下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职业规划及入学教育等课程建设改革研究9-48新时代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9—49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金课”教学XX与XX 研究9-50大学生XX能力培养、毕业设计(XX)等XXXX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研究9—51 民办高校(民办本科、XX学院、民办高职)的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上为和XXXX大学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交大社合作课题”)9-52适应新要求的英语类课程XX研究(主要方向为思XX、“金课”建设、教材使用等)9-53教师素养、身份构建及职业能力研究9-54 在线XX课程建设、课程XX开发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应用研究9—55 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及混合式教学XX与研究9-56 课堂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模式研究9-57XX外语教育名家本土化外语教学理念与思想研究9-58 机器翻译在教育及XX中的价值9—59 新时代“外语”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9-60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及能力培养研究9—61高校跨校联合授课模式探索与学分互认模式探索与XX9—62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以上为和XX外语教育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外教社合作课题")9-63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主要方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专业等)9-64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工科基础课程多种类型金课建设研究与XX9-65具有协同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方向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土建类、智慧能源等)9—66 基础学科打造“金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法、XX实验和测评考试方法研究(主要方向为数学、物理、力学等)9—67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金课”建设教学XX研究9—68打造“双创升级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与课程XX研究9-69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体验研究(以上为和机械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机械社合作课题”)9-70基于课程思XX的在线课程建设示例9—71混合式“金课"建设及其教学XXXX9—72 基于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教学XX与探索9-73 基于智慧课堂互动系统的教学XX探索与XX9-7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XX与XX(主要方向为思XX、通识教育等)9—75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思XX教学XX建设探索9—76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展经典阅读学分课教学XX与XX9-77 利用教学大数据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XXXX9-78 基于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工具的XX教学XX与XX 9—79利用示范教学包进行教学XX的XX与探索(以上为和XX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超星XX合作课题”)9-80高校新形态教材与XX建设的研究与XX(主要方向为应用型新工科专业)9—81 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XX的研究XX(主要方向为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云计算、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财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大学美育等专业)9—82 高校数字课程、模拟实训课程与优质教学XX共建共享研究XX(主要方向为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云计算、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财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大学美育等专业)9—83 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新工科XX教学实验课程、综合课程设计案例的开发与教学应用研究(主要方向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程等专业)9—84专业基础课规划、评测与研究(主要方向为理工类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艺术基础课等)9-85“金课”建设研究与XX(主要方向为大学英语、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财会等专业)9—86 泛在式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XX9-87“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职业类语言课程建设研究9-88 公共基础课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研究9-89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培养研究9-90 互联网XX背景下的教师培训与机制研究与XX9-91 协作共同体理念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XX9-9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立体化课程建设研究9—931证书制度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三教”XX研究(以上为和清华大学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清华社合作课题”)9-94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教育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的XX与研究9—95 高校语文、普通话学习课程XX及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研究9-96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安全教育XX与心理健康以及积极心理培养研究9—97 深化高校“双创”教育、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9-98 教育XX、信息化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研究9-99 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思XX(培育XX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与教书育人的深度融合研究9-100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双园”育人的创新与XX研究9—101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XX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XX研究9-102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模式的研究9-103“1证书制度”背景下XX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内容XX研究(主要方向为机电类、汽车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电子信息及通信类、电子商务与物流、学前教育、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业、设计、数字XX设计等专业)(以上为和XX理工大学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北理工社合作课题”)9-104 在线课程与课程整体解决方案的优质教学XX建设融合研究9—105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课程协同创新项目的研究9-106 本科高校面向XX教学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建设与研究9—107 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面向全校的公共类课程建设与开发9-108基于应用大数据的本科高校专业信息化XX教学研究9—109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和方法XX的研究与XX9—110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型教材建设与教学信息化应用的方法研究9—11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经管类创新教材建设及教学应用研究9-112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理·虚·实XX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9-113高职院校智慧农业课程创新与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研究与XX9—114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化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创XX 设与研究9—115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化的电子信息大类XX或XX课程建设与研究(以上为和科学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科学社合作课题”)9-116 高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XX的研究与XX 9—117高校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XX与创新9-118 数字化优质教学XX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与XX9—119高校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9—120 适应“互联网XX”变化的教育教学模式XX研究与XX 9—121 慕课、微课建设过程与应用效果的研究9-1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9—1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的XX与创新9—124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研究9—125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转变与评价变化研究9-126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建设需要的课程XX研究9-127 XX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以上为和中国轻XX合作课题指南,简称“轻工社合作课题")十、其他申报者可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自行确定其他选题。

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目录一、内容综述 (1)1. 背景介绍 (2)2. 研究意义 (2)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3)1. 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4)(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5)(2)主要业务模式与特点 (7)(3)发展挑战与机遇 (8)2.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特点 (9)(1)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 (10)(2)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 (11)三、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12)1. 产教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13)2. 产教协同育人的主要模式 (15)(1)校企合作模式 (15)(2)产教融合模式等)和具体案例解析 (16)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境电商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为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产教协同育人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环节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使得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了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力度等。

通过这些实践与探索,可以为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通过对产教协同育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认为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9)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9)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0)2.4 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2)三、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3)3.1 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发展 (15)3.2 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17)3.3 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8)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9)4.1 构建原则与指导思想 (20)4.2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21)4.3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 (22)4.4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3)五、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25)5.1 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26)5.2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27)5.3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 (28)5.4 跨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30)六、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31)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6.2 评价方法与实施步骤 (35)6.3 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6)6.4 持续改进与动态调整 (37)七、结论与展望 (39)7.1 研究结论总结 (40)7.2 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展望 (41)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43)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紧密,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手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然后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产教深度融合下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下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下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改革实践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逐渐成为了新的贸易形态。

然而,由于跨境电商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

面对跨境电商的挑战和机遇,我校开展了以“3E融合”教学模式为基础的跨境电商教学改革实践,旨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产教深度融合推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实生活中的跨境电商运营需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将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同时也推动产业发展。

我们与当地跨境电商企业合作,紧密联系企业需求,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实践课程设置在该企业内部,通过交流学习和实践操作,并提供实战锻炼和指导,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和参与到跨境电商的实践中。

二、“3E融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以“3E 融合”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Education教育”、“Experiment实验”、“Enterprise 企业”三个模块的完美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环节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思考复杂的问题。

在实验环节中,我们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在企业环节中,我们聘请企业精英担任导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营规律和跨境电商业务渠道,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三、着眼国际视野,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而是与全球贸易紧密相连的一项新兴产业。

教学改革实践也应该着眼于国际视野,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总结:产教深度融合是跨境电商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使用“3E融合”教学模式,我们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推动了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这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2020年分类总目录

2020年分类总目录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第12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指南邱水平 (8.4)专稿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吴岩(4.4)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医药现代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建设再认识严世芸胡鸿毅等 (4.17)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出版发行 ——访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苏雨恒本刊编辑部 (9.4)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樊伟 (10.4)新时代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思考程光旭 (11.4)让高校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教育先行作用吴朝晖 (12.4)专家论坛浅议教育矛盾论顾明远 (2-3.4)走向计算思维2.0 陈国良李廉等 (4.24)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新时代一流人才胡常伟祝良芳 (4.31)初谈在线学习的实质等效于歆杰 (4.36)“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樊丽明 (5.4)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法治人才郭为禄 (5.9)软件与软件的教育张尧学 (6.4)聚焦学习者身心发展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赖绍聪 (6.7)人才培养的清华风格谢维和 (7.4)论教谈学我对本科教学的一些思考朱邦芬 (1.4)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卢晓东曲霞 (2-3.8)发挥科技哲学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刘永谋滕菲 (2-3.17)谈谈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姚蓉王天觉 (2-3.22)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国学阅读叶帮义 (5.16)重新定义什么叫“上了一门课” ——关于在线教学的作用及其发挥的几点思考李晓明 (7.9)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审美教育研究曲辉 (7.13)我国逻辑教育的知识能力目标及其教学实现张存建 (7.19)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建设一流专业蒋宗礼 (8.7)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李俊生 (9.8)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高宁王喜忠 (9.17)中美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与动因分析张炜 (10.8)关于教育教学新形态推动形成大学英语教学建设新机制的若干思考俞洪亮杨晓春 (10.14)基于教学改革实践的课堂革命郑锋 (10.17)重器与众器:在线教育中的伦理思考杨斌 (11.9)如何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反思江怡 (11.11)当代大学生审美观培养新思路陈洪李新 (11.17)复返本初:新闻传播史论教学的传统再造胡百精 (12.8)教指委论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IT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郭宝龙 (1.9)新工科基于新工科理念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黄云清 (2-3.28)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研究与探索李瑞峰荣伟彬等 (2-3.32)“大工程观”视域下一流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江桂云罗远新等 (2-3.37)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和路径王章豹朱华炳 (8.14)能源相关化学专业的“新工科”改造建议张树永韩喜江 (8.19)2020年分类总目录92人才培养模式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路径选择唐帼丽于颖 (1.13)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李建军 (1.17) Fintech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重构张云杨凌霄等 (1.24)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刘勇曹婷婷 (1.31)新工科教育治理刍议刘坤陈通 (1.37)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侯卫红刘金娥 (1.4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吴宁薄钧戈等 (2-3.42)研究型教学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 ——以“语义学”课程为案例王洪磊 (2-3.46)跨学科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李四龙 (4.39)面向环境工程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探讨胡清 (4.46)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钟晓敏 (4.50)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焦新安俞洪亮等 (5.22)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圆同心”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王成端程碧英等 (5.26)以红色基因为卓越法治人才立德铸魂杨宗科 (6.11)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周傲英周烜 (6.15)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及实现路径杜焕芳 (6.22)为什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这么难?姚新 (7.25)“机械工程+ 知识产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殷增斌袁军堂等 (7.30)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王良燕 (8.24)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孙桂荣 (8.30)大学生在线训练的过程控制与评价体系高小鹏 (8.37)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办学实践刘城姚百慧 (9.23)新文科理念下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思考刘洪东 (9.28)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五位一体”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郭文忠张友坤董晨 (10.21)论公共艺术多元化与跨界人才培养张新宇孟照东 (11.21)开放与融通: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探析周超 (11.24)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工科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吴仁华张积林 (12.11)立足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智•能•知”创新人才培养齐乐华连洪程周计明 (12.17)基于学生成果导向的“新闻学理论”本硕博课程贯通刘洁 (12.23)专业与课程建设探索中的商法教学施天涛 (1.45)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研究:70年回顾与思考蔡基刚 (1.51)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多维度打造思政“金课”白薇 (1.56)艺术类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葛宗男高新等 (1.60)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靳卫萍 (2-3.54)民事诉讼法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陈杭平 (2-3.60)立德树人德医双馨 ——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王大亮 (2-3.66)“形势与政策”课这样讲魅力十足王怀民 (2-3.72)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元化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闫蕾郝卫东等 (2-3.77)互联网时代艺术学子的通识素养 ——“艺术学原理”课教学札记王一川 (4.54)疫情网课实录:人类瘟疫与人文导引李建中 (4.61)亲验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中的应用康凤云 (4.65)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初探 ——走过的路与要走的路付才辉 (4.69)医学教育病例引导教学模式的教案探讨田彦杰冯云 (4.79)93新时期影视类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剖析姚争李琳 (5.32)“互联网+”背景下视觉艺术教育通识课程实施反思与探究王志强 (5.38)生态环境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牟蕾王瑞武等 (5.42)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研究李银丹李钧敏等 (5.46)创新与融合:学科视野中的“新文科”建设马骁李雪 (6.31)金融科技背景下新金融学科发展金雪军 (6.34)张力•引力•支力: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三重维度程现昆 (6.39)高校艺术教育网络化建设的两个问题唐昌菲匡勇胜 (6.45)法学问题的发现与研究路径之探索彭诚信 (7.35)从应对疫情危机谈我国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与经验分享徐晓飞张策等 (7.42)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文化隐喻教学探析杨瑞玲 (7.47)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陶然 (8.43)论高校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要旨与趋势王奇才 (8.48)物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 ——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刘玉斌 (8.55)抗疫时期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高迎爽李楠 (8.59)关于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思考张昆陈薇 (9.32)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法 ——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的思考吴健 (9.38)基于多问题学习的慕课体系及其潜在优势王向东 (9.4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曹胜高 (9.47)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材料的选择、处理与提升曾立英任倩倩 (9.53)“中国大学MOOC+直播”书法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倪旭前魏殿林 (9.59)适应办学类型/层次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古天龙 (10.25)疫情之后高校钢琴线上教学何去何从?匡勇胜高晴晴 (10.30)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认识、策略与着力点闫长斌郭院成 (10.35)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钱大军李博 (10.42)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与运行基本原则浅探王丽 (10.46)关于立德树人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孙康宁刘会霞 (10.49)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王小力 (10.54)用科学的教学互动激发思政课课堂活力王林平高云涌 (11.28)构建微积分知识图谱助推一流课程建设涂建华肖珺怡姜广峰 (11.33)用战疫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其实现路径李祖超王雷灵茜 (11.38)数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陈航 (11.44)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南优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思考应霄燕 (11.50)“同名作品串联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以梁代萧绎的《采莲赋》为例尚斌 (11.54)基于计算思维层次化认知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姜洋衡红军李俊生 (11.59)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彭双阶徐章韬 (12.27)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王乔徐建斌王雯 (12.31)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张红伟蒋明霞兰利琼 (12.36)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法管科际整合课程探析 ——以“经济法律通论”课程为例张辉李明耀 (12.42) MOOC+讲台课、慕课堂、见面课“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为例曹立波刘川江 (12.46)94把握学科思维转型搭建华夏传播理论矩阵 ——“传播学原理”课程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徐明华余檬檬 (12.52)“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陈薇 (12.57)品牌传播类课程教学的趋势特征与创新实践李华君王凯悦 (12.61)构建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唐海江申畅 (12.66)教学管理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曲建武王雅瑞 (1.65)疫情时期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孙华 (5.52)疫情背景下高校线上教学的思考谢火木刘李春等 (5.57)从技术到理念:抗疫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再出发李蕉熊成帅 (5.61)排课机制及其优化 ——以北京大学为例黄艺燕洪星星孙燕君 (6.49)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郝世甲伏永祥 (6.54)美育背景下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研究石春轩子 (6.60)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银海强 (7.61)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综合体系 ——北京大学教师教学档案袋建设初探于青青冯菲 (8.65)高校教育质量治理:质量保障体系设计与运行张安富张华 (9.65)疫情期间毕业设计(论文)线上组织与实践探索钟珊 (9.72)新工科背景下贯通式项目制研究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李津津叶佩青 (10.58)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王秀梅韩靖然马海杰 (10.62)智能时代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学业发展体系构建探索廖春华欧李梅 (10.69)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 (11.64)地方师范学院学科建设要精准把握“五性”陈向军 (11.70)“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量表的建构 ——信效度检验及其应用梁竹梅祁银杉岑逾豪 (11.73)基于新农科建设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青平成协设 (12.70)研究·探索新中国70年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嬗变陈兴明郑政捷等 (1.70)基于文献计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沈成君杜锐 (1.79)东南亚国家汉语传播途径类型研究曾小燕吴应辉等 (1.84)近30年我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祖胜杨兆山 (2-3.81)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对挑战的对策研究雷跃捷白欣蔓 (2-3.86)大学生汉字应用调查研究洪飏张祎航 (2-3.92)英国A level考试选科机制及其启示黄捷扬王树涛 (2-3.99)覆盖学习全过程:“以学习为中心”评价的趋势刘湉祎李立国 (5.68)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百所高校的实证考察宁德鹏 (5.75)“行动学习”:“行动—反思”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徐广东 (5.81)建构主义视域下实习辅助课的启示黄凌梅钟秉林 (6.64)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漫谈宁稼雨 (6.70)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进展与启示马蓉王牧华 (6.76)信息化时代微课建设特质的几点认识轩红芹 (6.82)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 ——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袁凯姜兆亮等 (7.67)“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张天舒 (7.71)95中国特色哲学通识教育的体系化探索郭明姬孙乐强等 (7.76)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本科教学激励体系研究李正良董凌燕 (7.80)从评价到赋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新方法陆一林珊等 (8.71)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田媛席玉婷 (8.78)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王飞车丽娜等 (9.75)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的调查李毅李舒展 (9.80)“同步异地”课堂教学模式新探:以清华克隆班为例李曼丽乔伟峰 (10.79)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记忆的建构张赢予 (10.84)慕课教育教学和知识传播研究 ——以“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慕课为例欧阳康张梦赵贝斯特 (11.85)略谈课程思政的内生性刘清田 (11.90)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曹震肖湘平 (11.93)试论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李金文 (12.74)中国典籍在美国大学东亚系的教学与接受 ——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刘颖秦璎 (12.80)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 ——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陈磊沈扬黄波 (12.87)教学学术与教师发展大学中的教与学吴殿廷 (1.89)制度保障学风传承价值引领教研创新 ——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李俊峰高永丽等 (4.83)加拿大UBC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驱动力、特点与启示林伟川周杰 (5.87)高校新教师培训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以某“985工程”高校为例邢磊邱意弘等 (7.84)疫情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培训能级分析丁妍陆昉等 (7.89)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培养 ——以SPOC翻译课程与课堂混合教学为例邓晓宇张品 (8.87)高校课程学习体验评价研究述评及展望徐立清崔彦群郝丹 (10.87)教材建设传热学教材60年的主要变迁及《传热学》(第5版)简介 ——纪念杨世铭、陈大燮编《传热学》出版60周年陶文铨 (1.92)新时代《地球科学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杨树锋陈汉林等 (2-3.106)编写有民族特色语言学教材的几点思考麻彩霞 (2-3.110)述评结合:《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思路和结构安排颜鹏飞周绍东 (4.89)“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教材体系建设初探孙燕华 (5.93)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应重视标点符号及其运用戚晓杰 (6.86)融合教学案例建设一流大学物理教材吴王杰杨军 (6.94)新时代的慕课与教材 ——《文学创意写作》的编撰理念与方法刘海涛 (7.93)新形势下高校优秀教材的特征与开发建设李晓锋 (9.86)汉语国际教育中教材研发的多元化与国别化于海阔 (9.91)实验与实践教学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途径探索和实践梁军侯迪波等 (7.50)实践教学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张洪亚郭广生 (7.55)基于工程实际的化工类全周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任新钢苏海佳张婷 (10.75) 2020年春季学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用情况与分析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验空间运营工作组 (11.81)比较与借鉴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公共英语演讲课程模式探究王一镭 (8.92)德国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联合聘用模式探析石凌子 (10.92)96。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教改题目

教改题目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景蔚 桑永宣 陈国金 戚明钧 黎常 裘益政 田师一 余燕平 楼伯坤 林家莲 陈文娟 毛锡锋 张艳 孙卫红 徐时清 左冕 范庆瑜 赵伟春 汪国建 楼航芳 许丽 来平凡 黄真 郑园娜 楼然苗 丁天明 宋秋前 傅纪良 郑基 蔡慧萍
基于校企联动平台和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于体育教学和锻炼 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融合互动机制研究和探索——以绿色制药基 地班为例 多元协同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三商”协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着力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研究与实践 科研反哺教学育人体系的探索 环境科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效能提高的“五个一” 班主任工作创 新实践 “法律思维中心”论的教与学方式创新——法学课程“五步教学 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会”反思型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走向卓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评价与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教改研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360°评价体系的构建 面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实践环节综合改革研究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的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体育师范生“学成”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指标与推进路径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单件小批”专业素质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服装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实验,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新模式 信息类专业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生态优化问题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机制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E-CO移动学习社区建设与应用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 基于FPGA技术的开放式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实验改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推进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指教师围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监测教和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并探索在具体课时中的教学实施方式。

一、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意义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指教师应围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设计,监测教与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英语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

‘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可见,“教—学—评”三者只有保持一致,核心素养目标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三者中,目标是灵魂,活动促进目标达成,评价检测活动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由此形成一体化的英语学科育人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作为英语课程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高质量落地。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福州外语外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福州外语外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通知【法规类别】职业与职工教育【发文字号】教发函[2011]88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11.04.07【实施日期】2011.04.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11〕8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申报组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函》(闽政函〔2010〕130号)收悉。

根据《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五次会议的评议结果,经研究,同意在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学校代码为13762;同时,撤销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建制。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我部将向社会公告经我部核准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章程》(见附件)。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由你省负责管理。

二、学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可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近期本、专科教育并重,逐步扩大本科教育。

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6300人。

四、学校本科专业的增设问题,按我部有关规定办理。

同意首批设置本科专业5个,即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英语、日语、动画。

五、我部将适时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

望你省本着改革的精神,加强对该校的指导和支持,使学校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〇一一年四月七日附件: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保证学院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办学行为,以及维护和保障学院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闽商精神与高职教育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闽商精神与高职教育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站 在新 的历 史起点 上 ,为加快 高等 职业教 育改 革与 发 展所作 的一 次重要 的动员 部署 会 ,也是 一次充 满
改 革与创 新活力 , 由政 府 、 校 、 业 、 学 行 企业 积极合 作
方水 土上 的福建 人 ,是一个 具有 海洋 文 明特性 的
族群 , 长久 的历史 发展 中, 在 千百 万闽商 以实 际行 动
收 稿 日期 : 0 1 1—0 2 1 —0 7
外 贸易 的三 大主要 港 口 ,形成 了连 接西 太平 洋与 印
度 洋 的“ 海上 丝绸之 路 ” 从 两宋起 , 。 中央 政府 开始重
视 海外 贸易 ,实现 了将对 外贸 易 的中心从 陆地转 向 海洋 的改 变 ,使得福 建海 洋文 明得 以进入 全速发 展 阶段 ,海商 作 为一独 立 阶层 开始 对宋 代 的政治产 生
21 0 0年 9月 1 3日至 1 全 面部署 未来 1 41 3, 0年 高等 职业教 育战线 发展 战略及 发展 任务 的全 国性 高
山脉使 福建 形成 了 网格 状 的水 系。这一 地理 环境上
的特征 , 造就 了福 建海 洋文化 的独 特性 , 活在这样 生

等职业 教育 工作会 议在 杭州 召开 。这次会 议是 一次
业 教 育 改革 与发 展 所 作 的 一次 重 要 的 动 员部 署 会 , 是 一 次充 满 改 革 与 创 新 活 力 , 也 由政 府 、 学校 、 业 、 业积 极 合 作 互 动 的 大 行 企
会 。在 这 样 一 个 背 景 下 , 一所 高职 院校 都 面 临 着机 遇 和挑 战共 存 的 局 面 , 州外 语 外 贸 学 院作 为 地 处福 州 的一 所 民办 高职 院 每 福

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2021年6月总第363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邱胜海 王云霞 董 莺 蒋 荣 王为民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摘 要:对影响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校企产教融合的若干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新工科校企产教融合指标体系。

探讨了总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给出了评价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校企产教融合的若干实例,描述了评价的全过程。

实例证明: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融合环境,实现多赢的局面。

关键词:产学融合;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指标体系作者简介:邱胜海,工学硕士,副教授;王云霞,工学博士,教授;董莺,工学博士,讲师;蒋荣,工学硕士,讲师;王为民,工学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产教融合与工程化项目教学》(编号:2019YB18;2018YB11);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资助(编号:2019JSJG554);南京工程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ZKC2019008)。

为了适应新一轮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提出了“新工科”理念。

“新工科”最早是教育部2017年在复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针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所提出理念。

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新技术通过产教融合项目与现有的工科专业深度融合,现有工科专业向新工科专业转化,开拓了新型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1-2]。

产教深度融合是新工科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其目的是在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全面的深度合作平台,用以培养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高端技术人才。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产教融合在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四方合力协同推进的格局。

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

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

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概念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个概念。

首先,新师范体系是指对传统师范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使其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其次,新工科体系是指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

新工科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新工科教育下将接受更加全面的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再次,新文科体系是指对传统文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新文科教育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最后,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强调这三种教育体系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

通过建立协同体系,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协同体系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旨在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种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将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机器人工
程专业为例
潘秋瑜
【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机器人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作为一个代表性的新工科专业,机器人工程特别强调创新性、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而产教融合模式作为一种结合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将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无缝衔接,形成一个将学校和企业相融合的统一教学实践模式,在克服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促进机器人工程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索机器人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路径,并对机器人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进行思考。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潘秋瑜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r——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为例
2.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3.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4.专业群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5.“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培同育食品专业人才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文-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增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探讨

应用文-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增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增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探讨'型本科产教融合增强地方服务能力的探讨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呈现出高层次化、多样化、化的一个趋势。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一批新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高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然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为所在地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依据地方的产业优势,根据产业的发展而调整课程或专业方向,这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发展的基本手段与途径,也对高校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和调整结构起到至关主要的作用。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经过10年的发展,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办学。

学校位于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长乐市,在海西经济建设大跨步发展的前提下,如何适应长乐地方经济发展,依托地方优势产业群,找准位置,确立服务层次,突出特色专业,全面提高教质量和办学效益,既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1.1增强高校服务能力是长乐建设开放型城市的重要环节。

长乐地处福建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庭院和省会窗口城市。

“十二五”期间长乐市将继续立足“建设港口工业和滨海旅游城市”,着力构建“工业强市、商贸旺市、旅游活市、稳市、城建靓市、文明兴市”六大平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不断扩大以纺织产业、冶金行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电力等新兴产业为辅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继续发展以房地产开发、旅游城市建设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格局下,需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研发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撑和保障,这四项重点都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并为这些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培育应用人才 助力发展区域经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简介

坚持培育应用人才 助力发展区域经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简介

坚持培育应用人才助力发展区域经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教育评论》
【年(卷),期】2015(0)3
【摘要】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创办于2004年,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是涵盖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多科性民办本科院校。


校立足海西、面向全国,积极倡导“善心、善苦、善行”的理念,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国际化办学,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具体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课堂、企、忆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应用人才;区域经济;学院;外贸;外语;福州;民办本科院校;培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福建自贸区发展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J], 李娜
2.福建自贸区发展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J], 李娜;
3.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r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以福州外语
外贸学院为例 [J], 黄钟慰
4.应用型本科法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J], 张能
5.基于能力本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J], 叶福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为例叶福兰(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理工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产教融合存在校方“一头热”、缺乏深层次合作等问题,如何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分别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师资等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新工科;六面一体;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9)03-0001-03自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复旦共识”以后,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同年的4月,分别于8日与10日,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并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指出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为:建设新工科,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新工科高度重视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重视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对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人才是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教融合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1]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产业”来源于企业,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里的“教育”专指高校“教育”,“融合”是指相互贯通,良性互动。

产教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创意意识。

通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将书本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与就业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也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际操作水平不高。

有的专业领域如计算机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市场调研,并与时俱进的话,就无法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产教融合是学校实践场所的补充,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场景。

[2]二、产教融合现状分析目前很多高校的产学合作多停留于订单培养、短期集训、毕业实习等方面,甚至有的只停留于纸质协议,企业并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学校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支持。

(一)“企业招聘难”与“学生就业难”现象共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缺乏与企业对接,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对社会所需的本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缺乏实质性的研究与分析,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马上胜任就业岗位,形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进行适应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符合企业需求。

但作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愿意花费太多资金去培养人才,显得既耗时又耗力。

在此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花费巨额参加校外专业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从而提升自己适合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

第21卷第3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Vol.21No.32019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2019收稿日期:2019-03-12基金项目:福建省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JFS2017001)。

作者简介:叶福兰(1981-),女,福建平和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数据挖掘研究。

1(二)校方“一头热”的现象明显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学校一方怀着满腔热情,输送学生下企业实习,选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等,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自发”状态,缺乏政府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作为地方性高校,无法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有也是零星的实习经费;而在技术层面上,由于受限于学生基础及实际水平,给予不了企业技术支持。

作为企业来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提供场地、人力、物力,甚至财力,势必降低参与合作的热情及内在驱动力,缺乏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被动合作,甚至不愿意合作。

合作双方缺乏协调发展,严重阻碍了“产教融合”的开展。

(三)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层次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受传统教学模式与观念的影响,主要停留于选送学生到企业认知、安排毕业实习、邀请专家到校开设讲座等单一形式,合作内容只停留于表面,没有将企业的“产”与学校的“教”有机融合。

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入交流与沟通,缺乏互动,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或不到位,缺乏达到互惠互利的共同目标,也就没有找到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通有无,在专业建设、共建基地、共建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制定确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三、“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产教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与高校,要想使产教融合得到长期有效开展,企业与高校应有着共同的合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合作双方均能受益。

“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的提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共同目标,以“互惠互利”为引导面,以“制度保障”为支撑面,以“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师资”为着力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1。

“互惠互利”是产教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产教融合除了满足校方的利益,择优选择合作单位,还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才能促使企业产生合作的热情,发挥其最大优势。

而制度的制定是产教融合得到长期、稳定开展的基本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是构成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是产教合作的途径与平台。

[3]图1“六面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四、“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具体举措(一)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又兼顾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为参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核心课程及实践环节,确保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以信管专业为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期,通过下企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论证会成员由学校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本学科资深教授等人员组成外,还邀请了业界资深人士。

通过论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面向岗位需求的职涯发展路线图,并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职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各专业方向的开设课程。

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例如《Python 程序设计》《数据可视化技术》等课程的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2设置。

(二)校企共建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开展成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以一本书为依据,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无缝接轨,课程开设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始终坚持校企共建课程,包括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活动等环节。

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包括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撰写课程案例库、制定课程标准等。

在教学活动方面,部分课程如《UI 设计》由校内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高级UI 设计师共同担任主讲教师。

该形式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通过校外业师在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训,从而了解该技术在业界的实际应用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使得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4](三)校企共建基地这里的基地主要指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是学生巩固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角色转换,走入社会就业岗位的重要实践场所。

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对高校校内实验场所的一种扩充。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包括福州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博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

从专业认知到课程实践,再到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所,弥补了校内实验室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拉近了学生与就业的距离。

(四)校企共建师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方式,积极引进业界能工巧匠、资深人士、技术能手作为业师加入校内教师团队,同时,选派校内优秀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校内教师的项目实战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一支由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业师为辅的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专业团队,从而提升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减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及引进业师的政策与制度,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职工脱产外出挂职培训及访学进修管理办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职工脱产外出挂职培训及访学进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业师聘任管理办法》等等。

截止目前,信管专业现有师资18人,已选派11人下企业挂职,实现45周岁以下教师全覆盖。

现有业师8人,能够很好满足专业建设各领域需要。

业师参与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参与课堂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申报、学科竞赛指导等方面。

校内教师与业师形成较好互动,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良性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开展,需要提高合作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需要经费与制度的保障,合作内容应覆盖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对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1]李盛辉,孟迎军.独立学院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98-99+102.[2]孙同福,许瑞波等.基于新工科建设的“产教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8(5):122-126.[3]范青武,郑全英等.“六面一体”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3(12):26-30.[4]王海东,关昶等.“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探索[J].轻工科技,2018(12):123-124,154.[5]黄琳.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财会专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23):78-79(下转第18页)叶福兰: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3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in British UniversityFAN Yu(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Abstract: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ar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our country urgently needs to solve. As a pioneering country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UK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sam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giving entrepreneurs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Equipped with high-quality teachers resources,it has formed a complete entrepreneurial curriculum and knowledge system.At the same time,rich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have provided good momentu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British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 has driven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the support of our country’s“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policy,we propose a development path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entrepreneurial employment.Key words:British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mployment;inspiration(责任编辑陈咸存) (上接第3页)A Case Study:An Exploration of“Hexahedron”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cienceYE Fu-lan(School of Technology,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Fuzhou35020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subject,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such as the“one-head craze”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lack of deep-seated cooperation.How to realize the deep-seate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hexahedron”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joint formul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joi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joint construction of base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joi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Key words:new engineering;hexahedron;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责任编辑陈咸存)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