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感觉
本章任务
•解释人们身体和大脑如何对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刺激——视觉、声音等——产生感觉的。

•你将会了解体验不同维度的能力是如何掌握和发展的;
•你将会发现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感觉所涉及的错综复杂的机制。

一、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常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暗适应,光适应,感觉后效,后像,正后像,负后像,临界闪光融合频率,闪光融合,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振动觉,温度觉,痛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机体觉。

1、感觉(sensation)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来源:
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有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临床上分四类:
特殊感觉,视、听、味、嗅、前庭感觉
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
内脏感觉
刺激(stimulus)是进入感觉器官并使其产生反应的物理能量。

2、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刚刚能察觉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

绝对阈限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
4、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是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阈限是指为探测出两个刺激间差异所需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因此也叫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其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初始强度。

5、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伯率。

6、费希纳定律:
7、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由于次级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长时间的刺激作用,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即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①嗅觉适应一般气味1~2分钟后即可适应,而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十多分钟。

②触压觉适应实验表明,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原始值的25%左右。

③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

8、暗适应
9、光适应
10、感觉后效(sensory aftereffect):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11、后像(afterimage):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

12、正后像(positive after-image):与强光刺激品质相同的后像成为正后像。

13、负后像(negative after-image):与强光刺激品质相反的后像成为负后像。

14、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闪光融合(flicker fusion):在视觉中,如果让断续的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则后像可以使这些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融合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闪光融合现象。

15、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不同的刺激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16、同时对比
17、继时对比
18、视觉:①视觉(vision)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毫微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visible spectrum)
②可见光谱的三维特点:波长、强度、纯度→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

③P204图6-5
19、听觉(audition)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映。

声波的物理特征可用频率、振幅和波形来描述;与此相应,听觉经验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0、嗅觉(smell)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

它它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细胞而产生嗅觉。

21、味觉(taste)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它作用于分布在舌面、咽喉的粘膜和软腭等处的味蕾而产生味觉。

一般认为是四种味觉:苦、酸、咸、甜。

22、振动觉(vibration sense)。

振动物体(如音叉)与身体接触会产生振动觉。

人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15-1000赫兹,其中频率为200赫兹左右最为敏感。

振动觉可能是触压觉反复刺激的结果。

23、温度觉(temperature sensation):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觉。

24、痛觉(pain)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放射的以及点的各种刺激对皮肤组织起破坏作用时,都会产生痛觉。

25、动觉(kinesthesia)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

动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26、平衡觉(equilibratory sense)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平衡觉感受器是耳内的前庭器官。

27、内脏觉(visceral sensation)反应内脏各器官互动状况的感觉叫内脏觉或机体觉(organic sensation)。

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膀胱、肺、血管等)壁内。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1、讨论: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如,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
感受性,强噪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冷色调和暖色调。

2、颜色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色觉理论
(一)三色说(扬-亥姆霍兹三色说)
•该学说基于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这一事实,假定在视网膜上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三种神经纤维对光谱的每一波长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

(二)拮抗过程说
•色觉的拮抗过程说(opponent process theory)是黑林(E Hering)于1878年提出。

•他假定视网膜中具有三对拮抗的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这三对视素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就产生各种颜色。

以上两种理论的不足:扬—亥姆霍兹三色说虽能圆满地解释颜色混合现象,但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

因为根据三色说,色盲是由于缺乏一种或几种神经纤维而造成的,三种神经纤维同时以同等强度的兴奋才能产生白色或灰色感觉。

色盲的人既然缺乏一种或几种神经纤维,就不应该有白色或灰色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色盲的人都有白、灰、黑的感觉。

•黑林的拮抗过程说也能解释许多色觉现象,但不能解释用三原色混合能产生光谱中的一切颜色这种现象。

•这两种学说曾长期对立,争论不休,似乎很难统一。

3、试试述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机制.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把神经活动传递到中枢→大脑皮质的活动
4、感觉有哪些基本规律?试举例说明。

(一)感觉阈限。

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二)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三)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四)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5、视觉感受性有何表现?
(一)对光强度的感受性
•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与眼的机能状态、光波的波长、刺激落在网膜上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眼睛对暗适应越久,对光的反应越敏感。

•波长500毫微米左右的光比其他波长的光更容易被觉察到。

•光刺激离中央凹8°~12°时,视觉有最高的感受性;刺激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

(二)对光波长的感受性
•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对色调的感受性不同。

视网膜中央凹能分辨各种颜色。

从中央凹到边缘部分。

视锥细胞减少,视杆细胞增多,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逐渐减弱;先丧失红、绿色的感受性,最后黄、蓝色的感受性也丧失,成了全色盲。

•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在不同波长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光谱上,人眼能分辨出大约150种不同的颜色。

(三)视敏度
•正常人的视力为1.0,但有的人可达1.5,甚至更大。

这不仅取决于中央凹视锥细胞的直径,也取决于大脑皮质视区的分析能力,即对于两个相邻视锥细胞产生不同程度兴奋的分析能力。

(四)颜色混合与色觉缺陷
1、颜色混合
•混合效应下所得到的色觉经验,称为颜色混合(color mixture)。

•这两种混合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时所产生的色觉,称为加色混合;后者是由于某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引起的,是一种减色混合。

最常用的颜色混合的实验仪器是色轮(color wheel)。

用红、绿、蓝三种基本色以适当的比例加以混合,可以得到光谱上的各种颜色。

如果在这三种基本色中适当加上白色,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颜色。

2、色觉缺陷
•色弱(color weakness)主要表现为对光谱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分辨能力较差。

•色盲(color blindness)又分为两类: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自学:色觉理论和热点讨论内容
6、听觉感受性有何表现?
(一)对声音频率的感受性
•音高主要由声音频率而定。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最低不能小于16赫兹,最高不超过20 000赫兹。

这个范围,各人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

疾病会改变这个范围。

年龄也会改变音高听觉。

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声音频率的感受性逐渐降低。

(二)对声音强度的感受性
•音响主要由声音强度决定。

对声音强度的绝对感受性,下阈为0分贝,上阈约130分贝。

•对声音强度的差别阈限,受声音强度和频率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强度的差别阈限的大小随强度而降低。

声音频率对强度辨别的影响较复杂。

声音频率约2 500~3 000赫兹时,韦伯分数最小;随着声音频率升高或降低,韦伯分数都变大。

7、听觉系统是如何对声音频率进行编码的?
8、听觉理论
(一)地点说
•地点说(place theory)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由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

–共鸣说
–行波说
(二)频率说
•频率说由拉瑟福德(W.Rutherford)在1886年提出的。

他认为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

9、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它们各有何特点?
•一、味觉和嗅觉:
•二、皮肤感觉:
•三、动觉和平衡觉:
•四、内脏感觉:
第七章知觉
一名词解释:知觉、不可能图形、可逆图形、模糊图形、知觉恒常性、知觉重组、知觉空间、双眼视差、时间知觉、知觉到的现在、tau效应、kappa效应、运动知觉、似动知觉、φ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运动后效、错觉。

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广义的知觉指理解环境中
客体和事件的总体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

平常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是一种无意识推论的过程。

只是在知觉困难时假设检验过程才显现出来,才被我们觉察到
2、不可能图形
3、可逆图形(reversible figure)是指图形和背景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也可称两可图或双关图(bistable figure )
4、模糊图形
知觉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5、知觉重组
6、知觉空间: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觉
察即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视觉和听觉。

7、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

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
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

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8、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实际上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Hanke,2000)
9、知觉到的现在(perceived present)时间知觉是对时间的“直接”反映,依赖于同质刺激的自发组织,即在大约几秒钟的限度内,把一些相继事件知觉为相对来说是同时的。

这些事件排列有序并被知觉为一个单元,如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节律结构、一个曲调的主旋律、一个简单的句子等(Fraisse,1963)。

知觉到的现在可以持续3~5秒(Fraisse,1981)
10、tau效应——时间对空间的影响在被试的前臂安排了三个等距离的受刺激点,组成一个触觉的等边三角形。

当刺激A点和B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刺激A点和C点的时间间隔时,被试觉得AB的距离似乎要大于AC的距离,即时距越长,知觉到的距离也越长。

tau效应在视觉领域也得到了证明(Bill & Teft,1969)
11、kappa效应——空间对时间的影响在科恩等(Cohen,Hansel & Sylvester,1953)的实验中,将三个灯泡排成一行,开A灯和B灯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开B灯和C灯之间的时间间隔。

但由于A灯与B灯的距离大于B 灯与C灯,被试觉得开A灯和B灯之间的时间间隔要长些,表现出空间知觉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kappa效应只在特定的时间间隔条件下才会发生,在刺激难以区分时更容易发生(Jones & Huang,1982)。

12、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13、似动知觉(apparent motion perception)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作。

14、φ现象: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魏特默(Wertheimer,1912)的实验中,不同位置的A、B两条线段相继呈现,当时间间隔过短(低于0.03秒),看到的是A、B两线同时出现;而时间间隔过长(长于1秒),看到的是A、B两线先后出现;如果间隔时间适当(0.06秒),便会看到A向B的运动。

像这种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称为Φ现象(phi phenomenon),也称动景运动(stroboscope motion)。

15、自主运动: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如烟灰缸里一支点燃的香烟,或一只不透光的盒子里放一个灯泡,在盒子壁上戳一个小孔),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地动起来。

此即自主运动。

(解释1 自主运动是由于人的眼睛总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这些眼动信息的输入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

解释2 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随即消失)
16、诱导运动(induced motion):由于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叫做诱导运动。

如“彩云追月”
17、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如瀑布效应
18、错觉(il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正常现象。

波根多夫错觉策尔纳错觉弗雷泽错觉黑林错觉冯特错觉
菲克错觉缪勒—莱依尔错觉艾宾浩斯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现象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经过长期的进化被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让我们正确地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觉机制同时就是导致知觉解释发生错误,产生错觉的机制。

19、真动知觉(real movement perception)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及移动速度的知觉。

二、简答及论述
1、为什么说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答: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的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地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

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们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不过,平常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是一种无意识推论的过程。

只是在知觉困难是假设检验过程才显示出来,才被我们察觉到。

2、概述知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也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Lindsay & Norman,1977),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
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

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如成分再认理论(recognition by components theory)提出所谓几何子(geons)的概念,即所有物体都可以分解为诸如砖块体、圆柱体、楔形体、锥体等少量具有某种结构的几何子或部件。

通过对少数的几何子的识别,就能够快速精确地再认出物体的一般分类而不必去识别局部细节(Biederman,1987)。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也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 perception)理论。

•在知觉中快速形成并测试关于知觉对象的各种假设,这些我们都以所感觉到的(感觉数据)、所知道的(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以及所能推断的(利用高级认知加工)为根据。

但这种假设或推论往往是无意识的。

自上而下的加工可以很好地解释图中所示的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s)。

•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印象并不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主观性。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举例说明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对象性
我们知觉到的是一个对应着某种形状、质地、大小和位置的完整而具体的图形,是那些个别属性的统一体。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或选择性。

产生统一体的知觉,首先是要把知觉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有某种差别时,刺激物中的一部分区域被组织成对应着某种对象或其部分的形状,即被知觉为图形(figure),而其他区域便成为背景(ground),这是产生知觉的必要条件。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区分出边界。

•空虚视野(ganzfeld)实验(Metzger,1935,见Ash,1995)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1.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知觉物体的距离
为我们提供它的大小线索;反过来,知道了它的大小,也为我们提供距离线索。

大小和距离在知觉上的这种相互关系发生误用就可能会产生错觉。

2.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3.明度恒常性,或称亮度恒常性,指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白纸能够反射落在它上面的90%的光线,而黑纸只能反射10%。

在太阳光下,黑纸反射光线是屋内白纸的100倍,但看上去黑纸仍然是黑的(McBurney & Collings,1984)。

4.颜色恒常性。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

当光线发生变化时,水果
盘里的一个红苹果仍被知觉为原来的红色,因为大脑计算的任何物体的光线都是相对于周围物体而得到的。

4、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1)邻近原则(law of proximity)。

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因此,同样的六个●排成不同的空间模式,●●●●●●更倾向于被组织为三组,而●●●●●●倾向于被知觉为两组(2)相似性原则(law of similarity)。

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同色的或同样形状的区域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

在这些不同属性中,颜色的作用又更加重要
(3)连续性原则(law of continuity)。

知觉的另一个原则是简单和连续性。

我们一般会把中的图形看成是一个圆圈和一个矩形重叠在一起,而不是看成更复杂的两个图形的拼接。

知觉倾向于将刺激组织成我们最熟悉的某种模式。

(4)闭合原则(law of closure)。

乍一看上去,我们会将左边的图形看成是一组圆圈,尽管每个圆圈上都有缺口。

这是因为知觉有将缺口加以“弥补”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

(5)好图形原则(law of good form)。

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图中,黑色区域更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因为其对称性相比白色区域更好。

(6)同域原则(law of common region)。

根据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这是心理学家新近提出的一种知觉组织原则(Palmer,1992)。

5、双眼视差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
答: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

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

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在空间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察觉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

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6、双耳线索在空间知觉中起什么作用?
•(1)双耳间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binaural)。

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

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源被定位于先接受到刺激的耳朵的一侧。

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距离约为15~18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
0.5毫秒。

•(2)双耳间强度差(intensity difference of binaural)。

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改变,即愈远愈弱。

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

这样,声源就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

•(3)位相差。

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较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

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即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

虽然这种差别很小,但它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

7、如何看待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不同?
8、对象与背景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物体运动的那些信息?
答: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物体运动变化的许多信息:
(1)出现位移时,往往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运动的,而背景则被当作固定的;
(2)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起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慢得多;
(3)一个物体通过一个不变的背景时看起来显得慢,而通过一个多样化的背景时由于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点看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