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金渠金矿区S202脉组深部成矿规律研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S202脉组深部成矿规律研讨
谢东
【摘要】金渠金矿区位于老鸦岔复式背斜东部北翼及西阴-雷家坡向斜东部的两翼,矿区东西各有两大花岗岩体,分别为娘娘山岩体与文峪岩体,区内含矿剪切带发育,成矿成因复杂.矿区在老鸦岔复式背斜内产出的盲矿体位于受韧-脆性剪切带中,通过剪切带的正向剪切和逆向挤压,石英脉在剪切带的有利部位形成矿体.通过对S202矿组研究,得出S202大型剪切带呈鞍状特点,并提出找矿方向.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S202脉组;矿体特征;找矿方向
【作者】谢东
【作者单位】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71
金渠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著名的金矿集中区之一,位于豫陕交界处,西起陕西华阴,东至河南灵宝,长约80km,宽约15km,为近东西向的透镜状狭长地带。

其大地构造部位属中朝准地台(华北陆台)南缘,华山-熊耳山台隆西段,南北两侧分别以小河、太要韧性剪切带为界[1]。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作用强烈、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分布有杨寨峪、文峪(包括东
闯)、四范沟、金渠等大型金矿床和枪马、桐沟等中小型金矿床几十处,是我国目前重要的产金地和金矿远景区之一(图1)。

矿区内地层主要是太古界闾家峪组(Arl)和枪马峪组(Arq)。

主要岩性有:条
痕-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石英岩等,总厚
度达千米以上,岩层总体走向270°-300°。

岩石经历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
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2]。

主要的褶皱构造为西阴-雷家坡向斜和老鸦岔复式背斜,次级褶曲构造发育。

其中
分布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2]。

在地表出露较大矿脉为
S201,S202,S203, S308,S303,S306及S845,S846等近十余条,出露的小矿脉(延伸几米到十几米的矿脉)有几十条。

这些在地表、浅部均有较好的坑探工程揭露,采出了百万多吨矿石。

202脉组位于矿区南部,其中的308脉出露于金渠矿区,其它矿脉在矿区以南的
秦岭黄金公司四范沟矿区内出露,深部延至矿区。

该脉组自南向北(自上而下)有200、201、202、203等矿脉。

矿脉走向290-310°,北倾,倾角10-40°,上缓下陡。

该脉组与南倾的60号脉呈“入”字型相交,被60号脉所截。

矿脉中以202脉规模最大,矿化最好,走向长3000m,横贯矿区东西。

一期勘探报告探明了202脉Ⅰ、Ⅱ、Ⅲ号矿体,查明储量4880kg;二期勘探报告探明了201脉Ⅰ、Ⅱ号矿体,查明储量1910kg。

三期勘探报告探明了202脉Ⅳ、Ⅴ、
Ⅵ矿体,203脉Ⅰ矿体。

通过前期地质工作,综合地质分析,本区金矿脉(体)严格受断裂构造带控制,与糜棱岩密切相伴。

矿体规模与构造规模发育密切相关。

矿体或构造形态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

矿体多赋存在构造带走向变化与倾角变缓部位,呈薄脉状或透镜状[3]。

矿体内部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

(见下表1)。

3.1 S201脉
位于S202之下,二期勘查报告圈定两个矿体S201-I、S201-II,从勘查成果来看,其在走向上存在一定的贫(无)矿段,靠近矿区中东段,在550-780米标高段,
构造连续性强,含矿率明显提高,探明可采矿体,根据中段坑道沿脉情况来看,其在此区间,坑道所揭示矿化构造规模较大。

3.2 S202脉
S202矿脉为金渠的主要开采矿脉之一,在金渠矿区其赋存标高在550~950m,
呈薄脉状,共圈定6个工业矿体,品位较稳定,品位变化系数为54.76~63.90%;单矿体平均厚0.79~0.86m,厚度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为31.45~45.92%。


脉在本勘查区域地表无出露,通过调查,其走向上延长大于4000m,倾向上延深
大于1500m。

S202矿脉在区内走向275°,北倾,倾角18-45°,目前在金渠矿区内控制走向长约2800m,倾向延深约1300m,埋深710-1080m。

矿体内部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

3.3 S203脉
S203矿脉在本区地表亦无出露,其位于S202之上部550-750m,走向290~310°,北倾,倾角20—40°,目前区内控制走向长约2500m,倾向延深约
1200m。

3.4 S200脉
S200脉位于S201脉之下约350米,该脉体为金渠公司2012年施工的ZKN003、ZKN005坑内钻孔所发现,属于隐伏脉体,厚度0.50米,米/克吨值已达工业要求,施工坑探工程共计700米,脉体北倾,走向250~260°,倾角15-27°。

小秦岭金矿田金矿成矿物质及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太古代变质绿岩,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及其伴生的低序次断裂构造为导矿、储矿构造。

S202脉组即为褶皱构造近轴部340°走向剪切断裂与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联合、归并而形成的[4]。

340°走向剪切断裂多为切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分支构造。

在成矿期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矿脉赋存构造的力学性质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压扭性。

其285°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压性,而340°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张性,为成矿物质的沉淀和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构造空间,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而矿体的形成也经历了多期矿化叠加作用,早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发生初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矿床的雏形;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为成矿物质的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矿床提供了巨大的热动力,为矿脉群提供了成矿条件。

空间的形成及成矿物质的迁移通道(断裂构造)的形成,与本矿区闾家峪组的岩性及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关系很大,特别是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为成矿空间的形成和断裂构造形成创造了条件[5]。

与本区有关的最主要的花岗岩体有娘娘山花岗岩体、文峪花岗岩体和贵家峪花岗岩体。

根据薛良伟(1996)、刘长命(1991)等人对小秦岭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表明,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主要成矿期可能有中条期(1900—2200Ma)、晋宁期(439—673Ma)、晚燕山期(85Ma±)。

S202构造群总体呈290-310°走向,且平面图上平行排列规律性特别明显,202脉组各矿带之间,各单个剪切带基本呈不等间距分布,自200-203矿脉,垂直间距依次为350m、140m、95m、200m,且西小东大,即自西向东逐渐撒开。

各矿体分布呈东高西低趋势,有向西侧伏的特点,故应注意西部的深部探矿工作和东部的上部探矿工作。

预计在西部的18线、22线等处的550m-640m标高有产生矿体的可能;而在东部的38线、41线、44线等处也极有可能产生矿体。

在各单个的剪切带内存在的分支剪切带也是形成矿体的有利部位,为重点找矿靶区。

【相关文献】
[1] 薛良伟,周长命,庞继群,等.小秦岭桐沟金矿反转构造及找矿矿物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 《河南省灵宝市金渠金矿区第三期金矿勘探报告》三门峡金渠集团有限公司 2003
[3] 黎世美,,瞿兰全,苏振邦,等.小秦岭地区金矿床地质与成矿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 刘长命. 河南小秦岭金矿成矿时代新知.河南地质.1991
[5] 《河南省灵宝市金渠金矿区深部工程勘探报告》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