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水土不服”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水土不服”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作者:雷舒婧姚博文房梦紫倪梓刘泽慧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9期
摘要:自上世纪末,通识教育理念由西方引入我国后,一直被认为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这些缺陷近乎成为阻碍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壁垒,因而及时发现以及解决问题成了通识教育当前的一大要事。

所以本团队选择从学生的视角对目前国内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分别比较了西方通识教育和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现状,最终我们发现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课程质量低,形式大于内容、重视程度低等主要问题。

据此本团队分别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我国通识教育改革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水土不服原因应对分析
一、现状调查—通识教育在国内
年来党和政府愈加关注通识教育的落实,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通识教育带来的成效,但作为学生,进入大学一年多以来,通过我们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所感,当前通识教育模式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总体趋势,多数课程水分较大,内容空洞,不能为学生接受。

很显然,我国在引进通识教育的时候,只学习了外在框架结构,未得精髓。

于是在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融合时,不能灵活变通,出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症状。

对此,本团队试图从学生的角度对当前大学里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便深入了解国内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调查方法
我们团队分成了两个小组,以松江大学城七校为对象分别进行了重点调查,另外针对全国其他19所大学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和约见学生采访工作,目的是让样本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使最后的结论根据有说服力,其中,回收问卷和数据分析则是问卷部分的核心环节,评估问卷答案的可靠性并筛选出一些无效问卷,进而让结果更真实可信。

在成果讨论中,我们团队也使用了目前备受推崇的“六项帽子思维法”(Six hats thinking method),站在不同立场上进行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地分析调查结果,具体结果反映如下:
1.问卷调查法
调查中我们共收集到244份有效问卷,其中81.15%的学生肯定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如表1反映),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识教育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等有着很大帮
助。

从获得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发展通识教育持肯定态度,支持这种学习形式并期望从通识教育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

学生对通识教育态度(表1)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满意程度(表2)
但进一步探究学生对该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持有态度时,仅有28.6%的学生对当前通识教育持较为满意的态度,这仿佛与学生对之寄予的厚望不成正比(如表2反映)。

据问卷细节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其学校的通识教育质量表示不满,在“您对贵校的通识课程满意吗?”一问中,只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表示满意,剩下的学生都认为其学校的通识课程存在多种问题,例如课堂活跃度低、课程开设范围窄、上课时间短以及选课困难等。

为了能够得到更为具体的反馈和调查结果,我们又将表示“部分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并分别对他们做了一次典型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他们对当前通识教育满意的地方以及应该改进的地方,如下表反映:
学生满意通识教育的原因及所占比例(表3)
该部分学生都较为认可老师的教学水平,但是“课堂活跃程度低”“课程质量低”“开课范围窄”等又是他们较为担忧的问题,或许我们也可以设想一幅场景,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但是听课的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其课堂效果岂不令人担忧?以上调查结果均反映出了当前通识教育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或者说仍只停留在理念的探讨上,并未真正落入实处,具体原因会在后续内容展开。

2.访谈法
*课题名称:通识教育“水土不服”的现状调查及应对分析,课题编号201710273109。

项目资助:本项目成果受上海市教委“2017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建设经费资助。

类型: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在展开问卷调查同时,我们也以个人为单位分别通过同学、朋友和家人等途径进行了调查访问。

并且对各学校学生的访谈中,受访者对其学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总体评价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环。

虽然当前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界限与实施标准,各个地方和学校的实施也有着显著区别,但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学校的通识课程表达了普遍的失望与不满,主要反映出来的问题与问卷结果相差无几,无非就是课堂参与度低、课程单一无趣等等,甚至在访谈中有学生完全否定了该校通识课程的存在价值。

另外,当问及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状况时,受调查者的回答则普遍是“没有”或“无用”。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生抑郁自杀事件、投毒事件、通宵后猝死等负面新闻。

3.对比分析法
在对实施调查的过程中,考虑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抗关系”,同时为了证明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并非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所有课程存在的普遍性,我们还另外调查了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态度,试图从二者的对比中,明确通识课的现状及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

相对通识课程而言,专业课无论对学校而言还是对学生自身而言,得到的重视程度都会更高。

从受调查学生那里得知,学校对待专业课的态度尤为重视,可见之于学校对课时、学分以及考核的规定上(可参照表5)。

另外,与通识课相比,学生对专业课的也尤为积极,大部分人认为专业课是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对工作有帮助的”,值得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

单从出勤率来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课程难度的影响,虽然不能做到全勤,但学生们基本都会出勤。

当然也有学生即使是专业课也缺勤严重的情况,这种基本是对所有学业都没什么兴趣的和认为老师上课讲的不好的,这只是极少数,暂不做讨论。

由于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对专业课都极为重视,所以相应地,专业课的课程质量也非常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识课所占学分比重大大减少,出勤质量难以保证,更不用提课程质量了。

在采访国内某高校的一名学生时,该受访者甚至明确表示对于通识类选修课,如果老师不点名,一学期可能只会出勤一次,即使这样,期末考核仍然能够高分通过。

上海某高校课程开设指导计划(表5)
(二)调查结果—“水土不服”的现状
排除了“高校所有课程的普遍性问题”这一可能后,我们又对比了回收的问卷和多地大学生接受采访的回答,问卷的调查结果和学生们的真实反映相差无几,无非是课程质量低、学生重视程度低、学校给予资源不足、通识教育的作用不显著等。

相对于专业教育,学生给予选修课等通识课程的关注明显不足,出勤率普遍不高。

部分学生的“选修无用论”正是学生对通识课程态度的极好反映。

另外学校层面给予通识课程的关注也不够,从多地学生的访谈记录中看,多数学校给予了专业课程更多的重视,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弱化通识教育的地位也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并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在问卷设置中,我们针对受调查学生问道“是否认为其他学校也存在与其所在学校相似或相同的问题”,调查结果反映如下:
从表中数据可知,逾50%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出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各学校水平相差无几,而选择“不存在”的学生仅有0.41%,两下对比,当下通识教育遭遇的尴尬处境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国内目前实施的通识教育模式并不被学生看好,存在的问题尚多,亟待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的模式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二、原因分析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学科的一种分类,无疑是培养全方面高端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由于国内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不足,理念未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使各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和安排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学生未能从中真正领悟到通识之美,对待通识课程多以潦草应付为主,不仅未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目标,反让多数学生觉得浪费时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据访谈内容分析,其原因可从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四个方面分析。

(一)社会层面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折射在大学教育中就是自然学科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充足的补给,道德观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人格教育出现真空,已经失去传统教育培养“通才”的作用。

通识教育理想很难与社会潮流抗衡,其作用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反而不断走向弱化。

(二)学校层面
1.开课范围狭窄
本次调查中覆盖的学校类型多样,办学层次多样,研究发现学校的类型会限制开设的通识课程范围。

有些综合类著名大学已经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体系,而有的学校则因办学能力有限,不能提供科学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

另外,不同学校提供的课程也各有其学校的特色。

例如理工科院校偏重科学类课程,文科院校更倾向于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2.重视程度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于通识教育选修课并不重视,学校对学生有关通识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一些学生甚至对于通识教育是什么还未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分析其原因,由前述可知通识课程多偏于文学艺术类,帮助学生丰富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但由于部分理工院校缺乏该类教师资源,或者说没有学习该类课程的氛围,学生的态度容易消极倦怠,作用有限。

同样地,文科学生对科学和高精尖科技拓展课程也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改变文理不通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成绩考核规定引发选课问题
除此之外,有些学校通识课程成绩会直接与奖学金和绩点挂钩,在此次调查的25所高校中,12所学校把通识课程的成绩计入GPA,并且间接对学生的出国保研造成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并非以兴趣为主导,而是考虑该课程的难易程度、给分高低等等。

由于学校强制规定必须修够选修课相应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少的模块或者所谓水课成为了学生们争抢的“热门课程”,因而相应的挤掉了一些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学生。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选修课的课堂上学生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感兴趣的学生认真听课,而一部分以提高绩点为目的的学生却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根本无心去听课。

4.学校硬件设备难以满足要求
另外,受调查学生对该校选课系统也多有抱怨。

这个问题听上去不大,但却是全国各大学中最为普遍,最令学生们苦恼的问题。

几乎每个学校在选课期间学生们都是哀嚎一片,想选的课却选不到只能去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相信每个学生在此时都是充满抗拒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这样一个好老师,学习的效率与成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此时暂未健全的选课系统和选课机制剥夺了学生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的权力。

虽然各个学校选课机制不一样,但在选课时崩溃的选课系统却几乎出奇的一致,严重一点甚至一天都进不去,这样一个共同的毛病大大打击了学生选择想学课程的积极性。

更为严重的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委托黑客等利用软件或外挂抢课、抢到比较不错的课的同学在互联网上进行明码标价的贩卖、盗取同学的账号与密码擅自退课等等事件。

就这样,大学成为了一个明码标价勾心斗角的集市,其选择知识学习文化的本意荡然无存,如此长久下去,势必会对我国大学学习风气和学生三观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教师层面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上面提到的对开设类别的要求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中,一些学生表示更希望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不只是一种传道授业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探究式的讨论,教学不只是枯燥的讲解,更可以是一种艺术。

老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趣味性高低,而学生则把课程的有趣程度作为学习的主要动力,若教师无法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则其教授的内容将无法顺利传达到学生。

(四)学生层面
在调查中,还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注意,很多新生在对于通识教育选修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程还没有概念时,相当部分的学长学姐作为“过来人”,向新生散布一些“选修无用论”,于是很多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的第一印象就是没用,不会对自己有益,因此选择消极对待。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网络用户到处散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元对立学说”,使得一部分学生低估了通识课程的作用,而一些功利化倾向较强的课程会倍受青睐,例如与各类资格证考试有关的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等等。

相比之下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鲜有问津。

总结
无疑,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结合点,尽管在其继承和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当今专业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不可避免地占据着绝对优势,但通识教育所肩负着的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双重作用,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在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完善的途径,而非因为实用主义风气的蔓延彻底地舍弃或否定它。

需要明确地是我国大陆地区通识教育虽然起步较
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初具规模。

如何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将其理念落入实处,使得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时并举,达到培养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终极目标就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识教育模式从理念到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巨大挑战。

但我们坚信这并非无法调和的矛盾,只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各方重视起来并付诸行动,通识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将会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张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指导教师:张国义。

通讯作者:刘泽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