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寒、径、斜。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课前交流
生交流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词。

板块一:简介诗人,知晓诗题
1.引入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的迷人风采。

(播放秋天PPT并板书“秋”)请欣赏——
师:看到这么美的风景,你会发出什么赞叹?
师:诗人杜牧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作《山行》。

2、简介作者
师:诗人杜牧,你了解吗?请听。

师:大家熟悉的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揭题
接下来咱们一起跟随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板书山行)行,是什么意思?----行走。

师: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

请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生读并正音。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读出节奏
师:孩子们,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孩子们边听边用斜线在书上画出停顿的地方。

(1)对照一下,你画对了吗?请听老师读。

(拍手范读)
(2)生自由读
(3)展示读
师:古人常说,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所谓“手舞足蹈”,我们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我们一起“踏歌”体会节奏。

3.读好韵脚
师:请孩子们仔细思考第2句和第4句最后一个字(家、花)字音有什么共同点?师:这就是押韵,在朗读时押韵的字音要延长。

师指导读。

师:孩子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韵脚,就读出了诗的——韵律。

(师引生读山行——师做手势、踏脚)
板块三:巧用学法,理解诗意
过渡语: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秋天。

1.共同学习第一句
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请孩子们读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释)真会学习!这就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小帮手——注释,什么是注释呢?注释是对帮助我们对某些难理解的字和词进行的解释,同时我们要把字、词的解释运用到诗句中。

师:因为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山。

师:有补充的吗?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说出来交流一下。

师补充:诗中哪个字写出了石头小路的特点呢?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字的?我们也可以借助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还有吗?师:这里的斜就是弯弯曲曲。

这条石头小路通向哪里?
师:山路绵长悠远,一直通向大山的深处。

我该怎么画这条小路呢?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师指导读。

2.合作学习第二句
师:接下来请孩子们借助注释对第二句进行理解。

把你不明白的地方与同桌交流讨论,谁来读读学习要求,明白了吗?行动吧!生汇报
师:哪一组孩子先来说一说。

师: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从这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人家,多么宁静悠远,我们都不忍心打扰它们,声音可以读得轻一点儿。

3.自主学习三、四句
师:继续往前走,诗人看到了什么?师:孩子们,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学习一二句诗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师: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这两句吧!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

师引导理解。

师: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比……红?
师:二月的花,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师:孩子,请看(PPT呈现:火红的枫树林)枫叶被寒冷的风霜打过,竟然比春花还要艳丽,让我们感受到了枫叶的什么精神?
师:除了二月的春花,你觉得满山的枫树林比什么还红呢?
师:如此迷人的枫林,你喜欢吗?
师:诗人喜欢吗?哪个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师:诗人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枫叶的色彩鲜艳,更是喜爱它不畏风霜,喜爱秋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就让我们就带着这份喜爱之情美美地读吧!
板块四:吟诵想象,悟出诗情
1.师: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配乐)(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师:我们也被眼前的迷人枫林陶醉了。

孩子们,睁开双眼,师引读
2.老师被大家感染了,也想吟诵吟诵,想听吗?(师吟唱)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哟!板块五:小试牛刀,仿写诗句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祖国的大好河山常常吸引我们出去游玩,你们看到了哪些美景,模仿这样的形式写一写。

开始吧!(PPT出现)“停车坐爱----,------”的样式。

2:学生展示(完成了,谁来展示一下)
3.师小结:希望我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诗句表达出来,成为一个小诗人!
4.最后老师想把《山行》这首歌送给大家,一起来欣赏吧!(拍手唱)
作者生平: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

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

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

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

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画图法。

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

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

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

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