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命题规律提纯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1试题命制(考查内容)
(1 )语法知识试题:考查基本语法知识。
(2)词汇(12~15题):考查短语搭配、近形词、近义词、惯用法。
新趋势:得体性、规范
性及同一词汇的特殊意义
篇章结构(2~3题):考查语意结构和语意逻辑关系。
要注意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
2、解题方法(考场应对)
一个原则,三步答题:
原则:文章主题
三步:
①浏览全文—找主题
②逐句阅读填空位
③通读全文—捋通顺
关注点:
3、考查知识点(复习着力点)
(1)语法
①主谓致(人称和数)
②虚拟语气(尤其一些特殊形式和用法)
③非限定性动词
④定语从句(选择关系代词)
⑤并列连词及词组的用法
and, but, or, as well as, not only...but also..., neither...nor..., either...or...等。
注意:毗邻原则,即谓语应与其相邻的名词或代词保持一致。
⑥ 代词(不定代替、关系代词)
nothing else than (只不过,仅有)
everything 不与else 连用
(2)词汇(70%)
①近义词的辨析
②固定词组和习惯搭配
(3 )篇章结构
①词汇纽带:同义词、反义词的使用和关键词的重复
②逻辑纽带:转折、引申、列举、因果、对比等逻辑关系的过渡词,通常是连词、连接性副词和词组。
这些连词、连接性副词和词组能够显示出作者的思路及文章意义重心的变换(警惕)。
因此,掌握逻辑过渡词,是把握作者思维脉络和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
转折however (2002年第29题、1998年第47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14题),yet, but, an yhow, any way, nevertheless, while (2005 年第1 题),whereas (1997 年第48 题,2005 年第9 题),in stead, i nstead of( 2000 年第41 题);
递进besides, further, moreover, most important,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too, also (2005 年第16 题),and then, again, indeed(2006 年第1 题);
条件、让步if, only if (2000 年第42 题),in spite of, despite, though, although (2002 年第31 题,2006 年第7 题),even so, even though (1997 年第44 题),rather, after all, regardless, while (2006 年第14 题);
原因、结果because(2004 年第22 题,2003 年第24 题),si nee, as (1997 年第42 题),for, due to, so, therefore, thus, hence, in that , accord in gly, con seque ntly, as a result, as a con seque nee, so
that (2003 年第35 题),to this end ;
比较、对比likewi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way,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 like, as, just as, conversely, on the contrary (2003 年第38 题),while (2007 年第12 题);
歹y举、举例first, sec on d,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 ond place, n ext, ano ther, fin ally, still, namely, that is, for instance (2009 年第14 题),for example (2003 年第28 题),as an example, specifically, in particular ;
时间关系before (2001 年第36 题),after, until, till , meanwhile , subsequently。
强调certa inly, in deed, above all (2009 年第18 题),surely, most importa nt, i n fact, no doubt, truly, obviously
③主题句: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文章开头一句(有时是主题句,有时不是主题句)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包含以下信息:what T涉及的事件/事物及其状况或特征
where^地点
whe n T时间
who T相关的人物
why T相关原因
how T有关的论点
尾句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con clusi on T结论
suggesti on T建议或提示
summary T对全文的概括或总结
result T事件发展的结果
in flue nce T事情的影响或后果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一、试题命制干扰项
干扰项的如下特点:
第一,看似合理,实则以偏概全、以次充主,断章取义。
要么利用在文章中没有提到的生活常识编造选项;要么把文章中的事实和细节当主旨,把片面的、次要的观点当成主要观点。
因此考生一定要从文中找依据、找答案,“合理项”不一定就是正确选项。
在主旨题和
主要观点题中,应该排除细节干扰,把握文章的主题。
第二,偷梁换柱,张冠李戴。
要么对原句中的细微处做了改动,要么截取原文中有的词语或类似的结构进行编造。
要么在备选项中把因说成果、把别人的观点或作者反对的观点说成是作者的观点。
因此考生要注意,过于相似的选项不一定正确,除非它的程度、范围等都
与原文完全一致。
考生要注意:“原词越多,对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第三,用常规含义代替偏用词义。
在英语语言中,许多词或短语存在多义的现象,考生
如果只掌握其常用的基本词义是不够的。
在阅读实践中,更不能用已掌握的常用词义去代替
偏用词义,从而导致对词或句意的误解或费解。
命题者在命制词义句意题时,就通常把要考
查的词或句意的常规含义作为干扰项以麻痹考生。
因此,考生必须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在特定
语境下的含义。
第四,过度引申。
备选项虽然是从原文中推理引申出来的,但是却超出了文章允许的范
围。
考生切勿过度发挥,一切以原文为本。
二、文章选择
议论文的特点是:(1)写作目的是陈述观点或表明态度;(2)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各个段落之间关系紧密,无论是反证还是正面论述,都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这一中
心;(3)每一段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关系紧密。
说明文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主,观点为辅。
对于此类文章,细节题目较多,考生应着重把握具体信息的真伪、程度和作者的态度。
三、考点在文章中分布(用于定位)
1引语
文章中出现的引语基本上都是考点,只是采用不同的题型而已。
题型:推理引申题、句意理解题、作者意图题等。
解决:首段引语的三种作用:第一,作为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第二,作为作者批判的靶子;第三,给出文章大背景。
首先要分清作者对引语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
2、例子
考查:对举例作用进行发问。
题型:多为观点态度题
解决: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先提观点后举例(居多),二是先举例后提出观点。
而该观点就
是作者引用例子所要说明或反驳的。
3、长难句
长难句特征:同位语、定语和分句很多;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距离很远,还时常伴有插入成分。
考查:句子之间的指代或逻辑关系题型:引申推理题、事实细节题等。
解决:先找出主干,然后再看各个分句或修饰成分与它的关系。
4、转折处或对比处
标志:表转折however,but,in fact,yet,转折后的内容常常是作者真正表达的内容。
表对比un like, differe nt from ,un til,not so much as,考对比双方的属性,避免被张冠李戴的干扰选项迷惑。
5、因果句
标志:since,for,because, as, therefore,result in,originate from。
多种原因时,主要原因常考(The main reason for...)。
文字多的,先说的,往往是主要原因。
6、段首段尾
考研阅读文章的体裁均是议论文和说明文,必然首段提出观点、突出中心。
因此第一段就好
像是全篇文章的一个总纲,确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一句话常常是一个自然段的主题句。
首段首句自然就成为常考且必考的一个考点。
有时一个自然段的主题句可能出现在段末,因
此考点也相应转向末句。
首段问句出现,通常会成为命题点。
首先考虑它是不是文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题型:主旨题。
7、类比比喻
类比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两种体现方式:(1)明喻,即A像B 一样;(2)暗喻,说A是B由于暗喻更加隐蔽,近年来命题专家越来越趋向于在暗喻内容上设问。
8、复指典型it、that,this,现在趋于隐蔽。
解决:在复指词上方扫描。
四、阅读着力点
1、阅读顺序
(1 )局部问题:段落主旨题、词义/句意题、事实细节题。
阅读方法:定位,精度某段。
(2)全局问题:而主旨题、作者态度/观点题、引申推理题。
阅读方法:首尾段、每段首句、逻辑关系(看关联词)。
2、哪些信息可以不读
(1 )有关职务、头衔、社会地位等补充性说明;
(2)破折号后提供的旁支信息;
(3 )复杂的难句中除了主、谓、宾以外的其他辅助信息(除非与解题有关);
(4)例子、对名人言论的引用的具体内容可以先不读,而只读前面的观点或总结句。
例子、引用往往是出题点,做题时遇到相应的题,观点和总结句对解题已能提供相当的信息。
如果需要,再细致分析例子和引用。
3、读哪些信息
(1)读题干。
迅速定位,确定“精读内容”。
(2 )读选项。
命题要求选项语言难度低于文章语言难度,读懂选项的语言常常会帮助考生
(3)读大纲。
类似与自己写作文的思路。
说明文:
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②从哪几方面进行说明,有哪些特征
③有什么意义、作用
新闻报道:(新兴社会现象)
①现象是什么
②分析原因,哪几方面,哪几层次
③解决办法、作者观点、建议
议论文:
①观点是什么
②分论点有哪几个,论证从哪几方面展开,论据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
③作者观点、观点深化、倡议
(4)读主题句。
主题句与其他句子的区别是它们的概括性更强,比较笼统、抽象。
短句吧?不是说短句适合说出有力的结论吗?
(5)读关键词。
注意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和短语。
它们有时是相同的重复,有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指同一事物或事情。
关键词和词组能够使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提供
了要点之间的“桥梁” ,给读者指明了“路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读“路标”词。
有时“虚词”比“实词”更重要,它们就是一些表示作者思路的过渡词、短语或句子,有利于作者思想的衔接和转折。
抓住它们,能够对全文的结构、条理、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就不会出现“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全文在讲什么”的情况。
它们是起指示作用的“路标”,随时提醒考生将要读到什么。
(这就是“传说中的”语感,不用读下文,都知道大概要讲什么了)
“路标”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
①前进型。
这一类词和词组起的是顺接、递进作用,指示读者继续往下看,其前后可能
存在并列、递进、因果、解释等关系,往往接下来的可能是作者要强调的重要内容。
如: and, also, more, moreover, more than that, furthermore, likewise, equally important, first, sec ond, in additi on to, thus, so, therefore, con seque ntly, accord in gly, as a result 等。
②转弯型。
这一类标志着前后两个句子或段落之间的转折或对比关系,读者要敏感地意
识到后面出现的是与前面截然不同的事物或观点,从而对作者的思想进行预测。
如: but, yet, while, however, n evertheless, although, though, otherwise, despite, in stead, on the contrary, in contrast, notwithstanding 等。
③终点型。
这一类标志着下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概括和总结。
如: to conclude, to sum up, in sum, in conclusion, in short, in brief, on the whole 等。
④其他。
表示空间位置( near, far, beside, next to, above, on the side of, across, behind )、目的(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n order to)、强调(indeed, in fact, surely, certainly, to be sure, I am certain)、举例(for example, for instanee, in particular)、条件(in that case, that being so, in these circumsta nee, if, uni ess)等。
五、题型
1题型标志(提问方式)
2、特点
3、干扰项
4、答题方法
题型标志(提问方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2)What is the main point the author makes in the passage?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reflec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4)What is the main topic for this passage?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roper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 .
(7)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uggest may best be in terpreted as __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assage was writte n to expla in .
b. 段落主旨题(段落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the first (2nd, 3rd,
4th ,etc) paragraph, we learn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From the last (1st, 2nd,etc) paragraph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_
(3)We learn from the first (last,etc)paragraph that ___ .
c. 隐蔽的文章主旨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the passage we lear n (infer) that .
(2)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3)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uggest may be interpreted as .
2、答题方法:找主旨句
(1 )作为最后一道题来做。
(2)文章主旨题,着重理解首段或末段;段落主旨题,着重理解首末句。
(3)主旨出现在中间比较少见,这样的主旨句一般兼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遇到文章中前后
段意思转折(那就是说,转折连词很重要喽!but, yet, while, however, nevertheless, although, though, otherwise, despite, in stead, on the contrary, in con trast, no twithsta nding )时,考生应该提高警惕,它往往是主旨所在。
(4)没有明确的主题句,Title题也属于该种情况。
着重看各段的首末句。
3、具体技巧(怎样判断主旨句)
(1)看第2、3句:如果阐述第1句——第1句就是主旨句;如果阐述的是第2句——第2 句是主旨句。
brief, on the whole ),则最后一句是主旨句。
(3)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4)反复重复的观点。
(5)首段出现疑问句。
(6)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 等等。
4、选项特点
①正确项
a. 不出现细节信息
b. 不含过分肯定或绝对意义的词。
②干扰项
a. 一般以偏概全,只是文章的细枝末节,不能涵盖全文内容
b. 出现细节性的名词信息
c. 过于笼统。
(二)作者观点题和态度题
作者态度题:表明作者的好恶
作者观点题:表明作者对某事物的观点
1、题型标志(提问方式) 作者态度题:表明作者的好恶
作者观点题:表明作者对某事物的观点
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词组有attitude,op inion,to ne等。
a. 作者态度题
(1)What is the tone (mood) of the passage?
(2)The author' s attitude towards...might be summarized as(seems to be) ____ .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describe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
(4)The author is most critical of _____ .
b. 作者观点题
(1)According to the author, ____ .
(2)In the author' s opinion, _____ .
(3)What is the author' s opinion (idea) about?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 he author thinks (believes, suggests, deems, asserts)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In the author' s eyes...
2、常见表态度的词(写作可用)
积极类:objective (客观的)‘impartial (公正的),helpful(有帮助的),positive (正确的),supporting(支持的),admiring(羡慕的),interesting(引起兴趣的),unbiased(没有偏见的),concerned (关心的),confident(自信的),impressive (给人印象深刻的),optimistic (乐观的)等;
中立类:detached (超然的),factual (实际的),in differe nt (无关紧要的)‘impassive (冷漠的),unin terested (不感兴趣的),ambivale nt (矛盾的),apathetic (无动于衷的),n eutral
(中立的,不确定的),impersonal (不带个人色彩的)等;
消极类:disgusting(令人厌恶的),critical(批评的),negative(否定的),intolerable(不能忍受的), disappointed(失望的),subjective (主观的),biased(有'偏见的),doubtfu 1(怀疑
的),compromising
(折中的),worried(担心的),pessimistic (悲观的),hostile (敌对的)等。
3、答题方法
①态度题
a. 作者对某一事物是支持还是反对,态度都非常明确,而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
确答案。
问作者对某事物的态度时,表示"客观”的词多为正确选项,如:objective, impartial,
un biased 等;
问作者对其提到的人们的观点的态度时,答案只能是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
如:
critical, approval, opposition, supporting 等。
b. 既然写了文章,那么作者的态度就不可能漠不关心,因此见到indifferent , uninterested
这类词可以首先排除。
c. 注意区分作者本人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观点的态度。
d. 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根据作者使用的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态度,如:
wonderful(y), successful(y), positive(ly), active(ly), negative(ly), unfortunate (ly), doubtful(ly)等
PS:
a. 区别作者的态度与其他人的态度。
问文中某人对某事物的态度一般归入事实细节题。
b. 选项可能不再是态度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形容词,而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形容词。
一般
带有绝对化或过于强烈的表示态度的词必错,如strong/complete/entire/enthusiastic等。
而有保留的态度比较客观,因此常常是正确选项,如reserved(保留的)/qualified (有限制的,有条件的"tempered (有所控制的)/guarded (慎重的)/ consent (赞同)等。
②观点题
a. 文章陈述的内容并非都是作者的观点。
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时,是作为支持或抨击的对
象,因此别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
b. 作者观点一般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三)词义/句意题:超纲词推断、熟词僻意、特定场合下词义引申
1题型标志(提问方式)(明确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hrase
(word, sentence)“...” (in line...)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y “...” , the wrier (probably ) means . (3)What does the author probably mean by “...” in... paragraph?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hrase (word, sentence) suggests .
(5)From the passage,we can infer that the word “...” is ___ .
(6)According to passage, what is ... ?
(7)When the author says that..., he means
2、解题方法
①大纲内词汇,熟词
a. 避免直接用自己熟悉的意义去解释词义。
b. 利用前后的比较对照关系、利用文中给出的定义或对它进行的重述、利用所举的例子进行归纳、利用同
义/近义/反义词、利用特殊标点符号(:和一一和,,)
②超纲词
a. 构词法:词根推断
b. 语法结构:词性+搭配
c. 同义词、同义解释或反义词和反义解释
d. 同位词:平行结构
③句意题
找出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如转折、并列、递进、解释说明等,然后针对不同的关系,对
上下文采取取非、找同义等方法进行解题。
3、选项特点
①正确项
词义题:不是熟词的常规含义
句意题:不含有意义过于绝对化的词语,而是使用不肯定语气词或意义解释深刻
②干扰项
a. 形近词
b. 如果考的是熟词,含有常规词义的一般是错误选项
c. 根据命题原则,正确选项不会使用与原文过多相同的字眼。
因此,对句子的解释中含有过多原句中已有的词和短语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
(四)推理引申题
与事实细节题区别开,推理引申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但是得出的结果又绝对不是事实本身。
1题型标志(提问方式)
狭义的推理引申题题干中常有infer,imply,suggest,deduce,con elude等词出现,常
见的命题模式有:
(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the last paragraph/the first sentence that...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 can infer (assume, deduce) that .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not)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4)It is implied (indicated, suggested) in the passage/the first paragraph/the second sentence/the
example that ____ .
(5)By... the author implies (suggests, indicates )that 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assage implies in the passage that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uthor suggests(indicates)in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 (9)From the passage /the third paragraph/the last sentence/the example that... we can draw the con clusi on that . .
(10)What con clusi on can be draw n from the passage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last paragraph)?
2、分类
按解题思路分:暗指题、推理题和结论题。
并接
a. 分清是明述还是暗指,即言内还是言外;
b. 要尽最大可能与命题者达成“共识”,因为命题人事先确定的答案不允许考生的认识有任何偏差;
c. 要对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和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事实发展的逻辑次序,总结出合情
合理的结论
②推理题:由已知的事实为依据去获得未知的信息(具有科学性)。
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把握推理范围(防止推理过度);其次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再次利用相关部分的事实、背景知识和常识去推理。
干扰项的特点:根据文章中某些事实亦可以推导,然而答非所问。
a. 推断文章内容的含义和引申意思(应该是暗指题吧?)
b. 运用数字进行推理
c. 用类比的例子,要求考生进行推理演绎
③结论题:克服片面性;以事实为依据,也要依据自己的常识和经验。
a. 把握文章主题
b. 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尤其重要。
注意:过于概括、过于全面(空洞,无实际含义?)或过于细节化的选项,往往属于干扰项。
3、命题趋势
①简单题:有间接的暗示和线索。
而且答案与其他选项差别也较大。
②复杂体:在原文中找不到明确的解题线索,考生只能根据隐藏在词句后面的含义,
根据作者说话的语气,反复分析,才能找到答案,而且干扰项的干扰较强。
考生在几个选项
中犹豫不定,不知选哪个好。
复杂题成为近几年命题的趋势。
(那咋办呢?)
4、选项特点
①正确项
a. 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因为即使符合原文,没有引申推理就不是正确选项;
b. 如果四个选项全能凭常识判断,其中含义深刻的是正确选项;有时惟一不是常识项的是正确选项。
②干扰项
a. 只是原文的简单复述,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把直接表达当成间接推理;
b. 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例如把原文的原因变成了结果,
把原文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
c. 根据常识判断是正确的,然而不是在文章事实或上下文逻辑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观点。
因此,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生活经验去推理,因为命题者考查的是考生揣
摩作者意图的能力;
d. 虽然以文章提供的事实或内在逻辑为推理依据,但推理过头,概括过度;
e. 有部分选项的内容纯属编造。
无中生有
5、两点注意
(1)考生在浏览全文时,一要留意那些似乎话中有话的间接表达句。
它们往往采用说半句、打比喻、反
过来讲的方式,留有让考生自己作结论或推理的余地。
二要留意含义深刻或结构复杂的句子。
(2)根据题干的关键词迅速搜索定位以便确定推理依据的范围(防止过度推理),利用语法、词汇、语境线索,了解单句的含义,弄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然后按题意进行推理。
6、特殊题型
(五)事实细节题(占一半以上)
这些细节可以是理由、例子、数字,也可以采用下定义、作比较、对比、打比方等方法去组织。
根据具体考查的内容或范围,事实细节题可以再细分为因果细节题、态度细节题、观点
细节题、类比细节题、综合细节题和具体细节题。
1题型标志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author, who (what, where, which, when, why, how, etc.)(2)Which of the followi ng is true/correct/ false/not in eluded?
(3)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not) true, are (not) mentioned except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items listed below/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he text)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类
①According 型
题干中多用who,what, where, which, when, why, how 等疑问词引导,利用词性、同义词、近义词、意思相似的语句去考查考生对原文表达细节信息的词汇、惯用法的正确理解。
利用题目关键词去寻找文中对应词,在对应词周围找答案。
注意:此类题中,考what和why的最多。
②隐含的事实和细节型
测试考生对文章展示的细节的综合概括能力;需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作者
展示的各种细节。
③正误判断题
这种题原文往往有罗列,因此其解题三步骤如下:
a. 读懂题干和四个选项的内容,提炼和记忆它们的主要意思;
b. 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扫描和搜寻信息点(定位)。
与题目不相关的句子和语段很快掠
过,相关信息语言区域则要放慢速度,细致地对照原文和选项提供的信息;
c. “对号入座”,找到解题范围后,立刻排除明显的干扰项,然后“逐个突破”,对余下的
选项进行筛选,使选项的范围越来越小,判断的准确率越来越高。
3、选项特点
①正确项
a. 一般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是不可能与阅读材料一模一样,而是词语、
句型转化表达相同的思想。
如:原文用双重否定,选项用肯定的句式;进行同义词替换
或句子结构变换;或原文与选项互换反义词等等。
模式为:题干+正确选项的信息值=/ ~原文中某句的信息值。
b. 体现中心思想,有很多正确选项刚好在段落主旨句中。
c. 在细节的因果关系处常常命题,正确项多为其产生原因或主要原因,也有少量考结果的。
②干扰项
a. 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b. 是原文信息,但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女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定位到段落,若选项中
出现这个范围之外其他段落的内容必错;
c. 符合常识,但不是文章的内容;
d. 与原句的内容极为相似,但在程度上有些变动,如:将文中并非绝对化的内容绝对化,
或偷梁换柱改动一些关键词;
e. 明显不是文章的信息,与文中事实相反或不符。
4、解题技巧
a. 抓主题。
主题和事实细节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要记住这一原则:文章的每一词、句、段都和文章主题相
关,不是用来证明主题的论据,就是作者要批判的论据。
b. 抓逻辑。
如:因果关系,类比关系,时间、空间先后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c. 抓结构。
对文章的组织结构了如指掌,知道这部分细节是为什么主题服务的,才能迅速
捕捉到所需的信息。
d. 抓原文。
以原文为解题的惟一依据,而不可以自我发挥或凭感觉做题。
如:选项中出现
文章未涉及的中心词可以首先排除。
e. 抓细节。
如:正确把握文中代词的所指关系,此外还有时态、语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