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
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
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
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
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
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
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
这类文章也选多了。
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
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
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美学带来了新的课题,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空间。
都市化进程使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对这一来自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的挑战,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使命。
都市化进程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审美对象为例——审美对象即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古典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大自然与乡村,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这方面最典范的创造;现代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这集中体现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与现代派文学艺术对现代人类异化困境的深刻揭示上。
与此不同,当代都市社会与都市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精神文化消费品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超级市场、广告文化、模特文化、汽车文化、选秀文化、景观设计等,即使作为美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与其传统形态相比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并具体再现于以物质和肉体消费为中心的大众文化话语与影像上。
都市化进程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推动了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以当代都市社会中的精神文化消费生态、审美文化及文学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构建的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下一项
亟待开展的研究。
在都市美学的研究中,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转型与理论创新是关键。
与以和谐为最高理想的古典美学、以反抗资本主义文明异化为主题的现代美学相比,都市美学的一些审美活动与都市人日益膨胀的感性欲望和物质消费冲动互相纠缠在一起,并在当下经常成为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审判”乃至“辱骂”的对象。
当下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以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资源为背景对都市审美现实进行“审判”与“辱骂”;二是部分现代美学研究者以“怎么都行”和“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都市审美意识存在的某些混乱现象。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回避了美学对当代都市审美问题应负的责任。
在这种状况下,以“都市化进程”为现实背景、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来探讨都市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可以说正在变得日益迫切。
具体来说,只有在性质、对象、范围、理论框架、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层面上,对作为中国美学“当代形态与当代问题”的都市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系统的研究,才能为一些过度娱乐化、欲望化的都市审美活动提供理性的评价观念与认识工具,并实现美学作为人的自由与解放之学的当代意义。
与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这两种话语特征及态度截然不同,都市美学的主要理论任务有二。
首先,由于部分主体的想象力与个性在都市社会中正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异化与沉沦的道路,因而它的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是如何拯救人性中固有的审美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的诗性智慧机能;其次,由于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传统的影响及其对都市审美经验的隔膜与敌视,因而它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健康的都市审美趣味与审美判断力。
(选编自刘士林《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市化进程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也为中国美学提供了机遇并提出了挑战。
B.现代美学不再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而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
C.在都市化背景下,美学出现了新的审美对象,而文学艺术依旧
是美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D.都市美学的主要理论任务包括批判任务与启蒙任务,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具有同等重要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审美对象为例,论证了都市化进程给中国美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B.第四段分析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在对待都市美学审美问题上的局限性,论证了都市美学研究的迫切性。
C.文章从两个方面对都市美学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在具体阐述第二个方面的观点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D.文章以都市化进程为背景,立足于当代都市美学的现状,重点论述了都市美学的现实意义与发展前景。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新丝路模特大赛等选秀节目可以作为都市美学的研究对象,陶渊明的代表作可以作为古典美学的研究对象。
B.与现代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审美对象相比,当代都市美学的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远不如它们高雅、健康和具有创造力。
C.由于一些都市美学的审美活动与感性欲望、物质消费冲动互相纠缠,因而都市美学在当下常成为被审判与辱骂的对象。
D.只要在各个基本层面对都市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系统的研究,就能为其审美活动提供理性的评价观念与认识工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民营连锁书店的扩展正在加速。
截至10月,西西弗已在全国近60个城市拥有160余家图书零售店,其中85家店是新开的;截至11月,言几又在全国13个城市开设了53家自营实体书店;成立仅两三年的樊登书店已拥有200余家书店,遍及全国94个省市地区。
参与开店热的不仅仅是传统发行业内的力量,网络新媒体也加入了开设实体书店的行列。
,新媒体大号“一条”和“十点读书”都开设了线下实体书店。
“十点读书”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线上的获客
成本普遍提高,用户量增长放缓,他们需要通过线下书店找到新的流量入口,他们希望用户将线下作为入口,然后回到线上实现复购,增加用户黏性。
(摘编自《实体书店迎发展新机遇:已有28省区市出台支持发展具体措施》,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6年,中宣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提出“在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对实体书店创新经营项目和特色中小书店转型发展,通过奖励、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而且要求“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校园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上,各地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并非只是单纯地落实上级要求。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发展实体书店对于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摘编自《实体书店变身记》,2月1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2018-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主编,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三国认为,如果实体书店的追求还停留在表面的“颜值”,而不是读者有意义的“价值”,未来实体书店很可能还会遭遇危机。
他解释,这个价值或者是为消费者省钱,或者是为消费者节省时间,或者是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或者是以专业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实际帮助,或者是让消费者感到愉快……“总之一定是对消费者有意义,他愿意花钱的东西。
”程三国说。
展望,书店从业者认为,实体书店将加快转型升级。
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邱从军认为,实体书店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跨界融合。
“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版、发行的深度融合,书店和出版社要摒弃简单的商品供销关系,要以适应客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建立一种全产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二是书店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商品、客流、场景以及顾客消费行为的数据化将使实体书店智能化成为可能。
”邱从军说。
“当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书店都在加速转型升级,未来书店将以数据为驱动力,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读者的沉浸感和归属感。
”深圳友谊书城总经理龚县流说。
(摘编自《重新认识实体书店》,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程三国认为,实体书店要真正融入大商业并在其中成功发展,学会建设和运用品牌是第一步,是必修功课,“好的品牌会让读者有精神层面的深度共鸣,让读者以这个品牌为荣,和众多读者建立起亲密的连接,一个品牌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书店在引入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也在积极开设书店。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融合发展将成为书店行业新的发力点,融合可以促进产品服务升级和产业边界扩张。
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的若干年内,实体书店行业的规模扩张仍将继续。
但程三国提醒,作为个体的书店品牌,需要在扩张中保持冷静,开始关注“沉淀”工作,包括沉淀顾客群、沉淀品牌精神内核、沉淀从品类到服务设计的方法论、沉淀运营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和学习大商业范围内成熟的商业逻辑,为自身注入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摘编自《书店需要颜值,更需要灵魂》,2月13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营连锁书店如西西弗、言几又、樊登书店,发展迅速,特别是成立仅两三年的樊登书店,规模很大,已遍及全国94个省市地区。
B.某些新媒体大号也开始开设实体书店,是因为现在线上成本普遍提高,他们想通过线下书店发展新的流量入口,从而实现线上复购。
C.各地方政府扶持实体书店,要求在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是因为意识到实体书店对提升城市文化氛围不可或缺。
D.实体书店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其规模可能会不断扩大,但从业者也需要借鉴学习,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政府对实体书店给予支持,并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基层文化工作等考核评价体系,实体书店就能良性发展。
B.处于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无论是线上书店还是线下书店,都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以数据为驱动力动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C.实体书店的发展既要有颜值,更要有灵魂,如果仅将追求停留在表面的颜值,实体书店会缺乏生命力,未来可能还会遭遇危机。
D.四则材料都是围绕实体书店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如有概括其发展现状的,有阐述其发展原因的,这有利于多角度了解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
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
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
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
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
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
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
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
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
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
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
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
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
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
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
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
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
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
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疹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
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轨道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轨道上听到。
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
四野漆黑而安静。
一只耳朵被铁轨冰的太疼了,就换另一支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
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
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越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
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
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
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
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
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