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6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值为150分。
考前须知: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根底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开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根底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良,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送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开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开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
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
他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他人合作,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
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1.以下对昆曲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原名叫“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B.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属南戏系统,它们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C.它是改良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以地方音乐为根底的南曲。
D.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开展的成果,中国戏曲就是在它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
2.以下有关昆曲特色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改造后的昆山腔结构谨严,把传奇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同时借助配乐与舞台设置,才形成了真正的戏曲。
B.昆曲集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于一体,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C.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人们用加水能磨出滑润米粉的“水磨〞过程来形容昆山腔的改造过程。
D.昆山腔是在融合了方言和民间清曲、小唱的根底上,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昆曲历经元明清三朝不断地开展完善,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B.使昆山腔变为真正的戏曲,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文人顾坚,另一个是著名的戏曲作家梁辰鱼。
C.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开展,形成了昆曲曲
唱体系,于
是改革后的昆山腔兼有北曲之长,不再是清唱曲了。
D.昆剧之所以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
【答案】
1.D
2.A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中国戏曲就是在它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昆曲集……最高成就于一体〞说法不当,原文是“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项,“形容昆山腔的改造过程〞说法错误,原文是“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D项,“昆山腔是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说法错误,原文是“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并不代表就是文人等直接创作出来的。
3.此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说法时间点错误,原文是“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C项,“不再是清唱曲了〞说法有误,原文是“但它还只是清唱曲〞;D项,“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分析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
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
〞翁心恨之。
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性奇僿①,咿唔②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
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
曰:“此子可教那么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
〞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
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
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
〞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
〞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假设有所待。
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
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
那么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
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
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
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
〞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那么延入。
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
试之良然,乃大喜。
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
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
〞因张口哑哑而逝。
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疾者也。
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安得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
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
愚山子曰:假设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
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假设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选自〔清〕张潮辑、王根林校点《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注释】①僿:闭塞。
②咿唔:指读书声。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趣.治具饯师催促
B.排闼.入门
C.愿更从师卒.业终于
D.师叩.以所授书询问
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B.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C.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D.族子某/为郡从事庚辰/与予遇山左/道中缕述之/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进士的父亲,是个性子很急躁的人。
有人嘲笑他以后应当要行乞,
因为他的脚和两个腿肚子干巴巴的一点肉也没有。
B.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
本文中进士公的父亲嫌自己的儿子太愚笨,他不仅责怪妻子生了
一个不孝顺的儿子,还准备杀死自己的儿子,他的妻子知道他的方案后悄悄告诉了儿子。
C.进士公的父亲最终是笑死的,因为他的儿子中了进士,喜报到的那天他坐在太师椅上乐
得哈哈大笑,一口气接不上来就死了。
D.愚山子认为现在天下的人心都有问题,没有地方可以找到仁义的人心、廉洁的人心、正
直的人心,由此可以看出愚山子对他所处的时代人心的失望与批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
〔2〕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
【答案】
4.C
5.B
6.B
7.(1)老头子听了越发愤怒,他有个远房侄子,享有文名。
老头子用很多的钱聘请他到家里来,让儿子拜他为师。
(2)况且伯伯家产本来就丰厚,既然弟弟就是愚笨,做个庄稼汉也称得上好,何必拿读书这件事来勉强他呢?
【解析】
4.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卒:完成,结束。
5.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
“族子某〞的意思是“亲戚中的某一个人〞,所以不能断开,排除A;“为郡从事〞意思是“在郡府当差〞,“从事〞是官职名称,不能断开,排除C;“庚辰〞是时间状语,与“从事〞官职名无关,排除D。
停顿标志还有:者。
6.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不孝顺的儿子〞理解错误,应该是埋怨妻子生了个“愚笨不聪明的儿子〞;而且妻子也不知道他的方案。
7.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关键词:(1)负、延、师(2)鲁、田舍翁、奈何、强。
【备注】(参考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进士的父亲,是个性子很急躁的人。
他家里很有钱,可是和族亲相处得不和睦。
他的脚和两个腿肚子干巴巴的一些肉也没有,所以有人嘲笑他说:“看他这副长相,应当做叫花子!〞老头听了,心里很气。
他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进士公。
当初教他读书时,愚笨得真惊人,读了十几年,连普通的书籍也读不断句读。
因此有人更用嘲笑的口气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了不起,有钱又有势!〞老头子听了越发愤怒,他有个远房侄子,写文章很有名。
老头子用很多的钱聘请他到家里来,让儿子拜他为师,并且对他说:“你兄弟假设是还可教的话,你就教下去;假设他实在不成材,那你就照实告诉我,可千万别虚耗时日!〞这位侄子千方百计地教导堂弟,可是白费力气,堂弟还像先前一样的愚笨。
到了年底,这位侄子向叔父告辞,说:“我的力量也使尽了。
可是弟弟还是一窍不通。
我看伯伯本来就家产丰厚,既然弟弟不太聪明,那么,光做个财主也不错,何必勉强他读书应考呢?〞老爷子听了说:“这话也对。
〞可是等他回到屋里,就很气愤地对自己的妻子说:“都怪你生下了这么个不成才的儿子!我真该讨饭了!〞老头子催促下人准备酒席,为侄子饯行,同时又偷偷找到一根大棒,靠在墙上,好似要派个用场似的。
原来是他恨儿子辱没家门,打算一棒子结果了他的性命,把家产施舍给寺院,自己到那里去养老。
他的妻子知道他正在气头上,不能忤逆他,于是叫来儿子悄悄谈话,让他赶快想法逃避。
笨少爷刚刚结婚不久,晚上关了房门,就和新妇商量,留下来,恐怕性命不保;逃走吧,又没有地方可去。
小两口愁得抱在一起大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
他们因为十分疲倦,不知在什么时候竟睡着了。
笨少爷突然看见一个身披金盔甲的天神,手拿一把大板斧,推开房门走进来,按住了他的胸膛,把他的心剜出,接着又取出另一颗心来替他换上。
他非常害怕,一下就惊醒了。
第二天,那位侄子吃过了饯行酒席,就辞别出发。
老头子先告退,叫儿子送一程。
走了几里路以后,他扯住了老师的衣襟痛哭流涕地说:“古人说得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师你怎么能忍
心让我回去送死呢?〞老师听了这一番话,一时愣住了,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说出这样通达的话来?〞他答复说:“这是我出自心中的话,我现在感到心胸豁然开朗,我要求你让我完成学业后再走。
〞接着他就把昨夜梦见换心的事讲了一遍。
老师听了,有些不大相信,便拿过去教过的书来考问他,他却样样都记得。
老师感到非常惊奇,就赶快和他一道回来了。
老爷子听到了敲门的声音,以为是自己的笨儿子回来了,连忙拿起大棒子,站在门边,等着下手。
可是翻开门一看,老师也一同回来了,就把老师重新请到屋里。
二人落了座,老师就把路上的事说给老爷子听。
老爷子以为是胡说,但是他把儿子叫过来当场考问,果然不假,儿子确实变得聪明了,过去学过的都记得清清楚楚,于是非常快乐。
从此以后,他的儿子变得非常聪颖,过了没几年,就补上了县里的秀才;又过了几年,考中了进士。
当报录人到他家里去报喜时,老爷子坐在太师椅上,乐得哈哈大笑说:“我这辈子不会讨饭了!〞说着呵呵大笑,一口气接不上就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在徽州府署当差,有一年我在山东遇到了他,这个故事就是他详细告诉我的。
从古时候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换心的事。
从这件事开始知道有这样的事了。
被真诚激发,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神就会感应到。
进士出奇的聪明,进士出奇的愚笨,都是逼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德惠是存在于有忧患的人身上。
有的人说:现在人们的心应该换的可太多了,怎能做到一个一个地剖开胸膛,更换那些凶残的心使它变得仁爱;更换那些贪婪的心使它变得廉洁;更换奸邪的心使它忠厚正直呢!愚山子说:假设这样的话,那么神的斧头每天都不得空闲了。
而且,现在人的心都是这样,哪里可以找到那么多善良、公正无私和忠厚正直的心呢!
〔二〕〔原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8.在辛弃疾看来怎样才能做到“闲处过平生〞?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是通过哪一种手法来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首先,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朝在野都是幻梦,不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需平静闲淡地度过余生。
其次,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9.下片表达了与弟弟祐之的离别深情。
主要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首先回忆了往昔与弟弟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接着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眉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
【解析】
8.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上片词作的内容,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不过是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这些得失荣辱,不需心惊,不要在意。
只要清静闲适,自由自在度过一生就可以了:秋来饮美酒,冬
到吟佳句。
所以根据内容可知,在作者看来,不要在乎名利,优渥的生活,只需拥有平淡宁静的生活,就能做到“闲处过平生〞。
9.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记取〞写出了回忆与弟弟当年风雨之夜,窗前相聚畅谈的场景;“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陪伴弟弟远行的美好的景物,“黄昏,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似晶莹的明镜〞。
运用虚写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祝福及送别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原创〕10.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并向江月倾诉自己的苦闷的两句是“,〞。
〔2〕《雨霖铃》中用细节描写表现两人离别之时依依不舍的两句是“,〞。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诗人用比喻写出远山状貌并触发其愁绪的两句是“,〞。
【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解析】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对于理解型的默写,重点在于理解题干的语境,然后选择适宜的语句作答。
注意易错字:尊、酹、噎、簪、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力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
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快乐这样。
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别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补缀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容许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方法了,所以刚刚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