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一画,不理解的词语圈起来和同学交流。
2.指名读生字,观察生字的结构和个别易错字的笔画。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统一纠正。
注意:“绒”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戎”,不要写成“戒”。
“球”中“求”的左右两边,均是两笔写成。
“影”的三撇上下对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边疆一所民族小学)
2.通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孩子们这一天的校园生活的?(课文是按“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时间顺序来写孩子们一天的校园生活的。
)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坪坝穿戴鲜艳飘扬铜钟孔雀舞摔跤凤尾竹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感觉新鲜。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教师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以及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
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求: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不要求所有学生找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是相同的)
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
3.学习第2、3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
对学生提出要求: (1)找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2)画出写上课时的情形的句子和写下课后的情形的句子。
(3)从哪里看出这是一所团结友爱、充满欢乐的小学?(“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4.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们是如何上课的?
5.思考:树枝为什么不摇了?鸟儿为什么不叫了?蝴蝶为什么停在花朵上?(“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6.下课后大青树下有多热闹呢?
指名说一说,前面说这是美丽的小学,这还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欢乐的小学) 思考: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环境特别:学校位于边疆,富有自然气息和民族风情,还有许多小动物。
(2)学生特别:不同民族的小学生,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3)活动特别:跳孔雀舞、摔跤。
7.学习第4自然段。
教师:从哪些景物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所美丽可爱的小学?(铜钟、凤尾竹、洁白的粉墙) 指名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 要点:重点体会“就是”“可爱”两个词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假如你是这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自豪、骄傲) 2.联系生活,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提示: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花坛边、图书室、大树下等进行观察。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抄写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时下课后
团结友爱的学校
欢乐的学校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1.认识“荒、笛”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野”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写句子。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有自己的学校,可你们知道吗,就连花儿也有学校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花的学校》。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提示:
1.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2.同桌互助学习生字,对于有困难的字词可以请教老师和其他同学。
3.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学生交流分享好的识字方法。
(2)同桌之间检查书写情况。
(要求:检查书写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
注意:“荒”中间是“亡”,不要多写一点;“舞”上部有四笔小短竖,不要漏写;“臂”下部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三、指导朗读。
1.指名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时,教师相机正音。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
(1)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多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作者想象力丰富,富有童真童趣。
)
四、课堂小结。
1.学生交流收获。
2.教师小结:认真地去读、去思考才能有收获。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笔记,摘抄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出示花儿图片)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花的图片,其实,花儿也是有生命的,这些漂亮的花
朵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
大家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时,已年近不惑,但仍能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
那质朴的语言、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现在让我们走进花的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吧。
(板书:花的学校)
二、学习课文。
(一)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走过荒野”“吹着口笛”)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新鲜感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精妙。
3.交流汇报。
(1)“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
这些声音是什么词语?(拟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学生模仿,师生评议)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思考:从“跑出来”“跳舞”“狂欢”这3个词语中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六月,阵雨一下,东风一吹,一簇簇的鲜花便一下子盛开了。
)
(3)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欢快)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
(1)为什么“我”会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从儿童视角看问题,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自然事物。
)
(2)看到墙角的小花,诗人想象到了什么?(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结果被老师罚站墙角。
)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5、6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1)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句话形象地刻画出了雨给花儿带来的变化。
一有雨的滋润,花儿就挣脱土地的束缚,破土而出,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孩子的眼里,这是花孩子们“放假”了。
)
(2)“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些词句是什么意思?(这是模拟大自然中发出的声音。
)
(3)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表现了花的五颜六色。
)
(4)从“冲了出来”你联想到了什么?(花孩子们撒欢的样子。
)
3.指名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7~9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部分。
(1)“我”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指名读一读。
(天上)
(2)说说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的作用。
(这是诗人的猜想,写出了花孩子们想回家的急切心情,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
(3)花儿们急急忙忙去天上干什么?(回家找妈妈。
)
2.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教师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我们的想象要大胆独特,也要联系生活。
充满丰富想象的生活一定会更有趣。
三、拓展练习。
小练笔:“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四、课文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永远保持童心,用一种纯粹的眼光看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
花的学校
花朵风雨中跳舞、狂欢
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急切回家
活泼可爱
美丽向上
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
内容产生亲近感。
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大家认识画像里的人吗?他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孙中山小时候上学时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生字。
注意:背(bèi)诵糊里糊涂(tú) 戒(jiè)尺挨(ái)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有一次,他
背完先生规定的内容后,冒着挨打的风险请求先生给他讲解,先生破例答应了。
)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四、精读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1.之前孙中山和同学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和我们现在上课有什么不同?(“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2.孙中山向先生提出讲解的要求时,同学们和先生分别是什么反应?(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道”。
)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样的精神?(不懂就要问的好学精神。
)对你有什么启发?
4.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预设1: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
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预设2:壮着胆子摇头晃脑、霎时、鸦雀无声、一字不漏
5.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四人为一组练习,相互评议。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理解体会,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2.你觉得少年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勤学好问、追求真理)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不懂就要问
背诵很快
勤学好问
糊里糊涂
大胆提问
围绕“为什么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关键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最终体会到“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真正含义。
我的暑假生活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一、创设情境,引入交际话题。
出示准备好的学生的一些暑假生活照片,如旅游、看电影、吃饭、游泳等。
教师:看一看,照片上的学生都在做什么?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试着想象一下,和同桌交流交流。
导入主题:多么丰富的暑假生活呀!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举行一次“多彩暑假展示会”,说一说你们的暑假生活,比一比谁说得有趣,说得清楚。
(板书:我的暑假生活)
二、自主交流,交际练习。
1.启发回忆,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暑假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有趣或者特别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教师点拨技巧,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师生讨论,指导口语交际的方法与技巧。
(2)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
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者实物,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讲的内容。
(板书:感兴趣、图片、实物)
3.小组合作,自主练习。
(1)提出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先想好了再说,注意表达的顺序;尽量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说有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要洪亮。
(2)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再从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展示。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交流讨论,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趣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三、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1.师生评议,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从“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故事是否完整、是否清楚明白、是否具体有趣”几个方面进行互相评价。
(板书:自然大方、故事完整、清楚明白、具体有趣)
2.全班评选。
从上台展示汇报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等,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我们在介绍暑假生活时,可以先总体说说自己在暑假里做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趣事,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讲讲暑假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我的暑假生活
讲述方法:感兴趣、图片、实物
评价标准:自然大方、故事完整、清楚明白、具体有趣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贴合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先用照片引入,然后引发学生对暑假生活的回忆,进而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评议,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猜猜他是谁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一、趣玩游戏,轻松导入。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一段描写:一位大英雄,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能上天入地,手持从东海龙宫取来的金箍棒,能降妖除魔,会七十二变。
(学生答:齐天大圣)
学生自由上台发言,隐去姓名随意介绍班上的一名同学,说出其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
其他同学根据发言推测这个同学是谁。
2.猜对的同学要说一说你是从哪几个方面猜出来的。
3.写人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总结一下,要如何介绍才能让同学们猜中答案。
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提示:(1)按一定的顺序说出相貌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2)抓住性格、语言、行为及爱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3)讲清楚相应的具体事例。
二、展示范文,打开思路。
1.老师朗读一篇介绍自己同学的范文,请同学们认真听,然后思考:
(1)范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个同学的?
(2)为了能更突出特点,范文中用了哪些具体事例?
2.课件出示范文。
3.学生自主交流。
4.教师小结方法。
(1)选好写作对象。
我们差不多每天都和班里的同学见面,彼此都很熟悉,可以作为写作对象的同学有很多。
要仔细观察班上的每个同学,从中选择一名令你印象最深刻的。
(2)巧妙安排写作顺序。
行文前,要先梳理一下写作顺序,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本次习作可先写他的外貌特征,再写他的性格特点,然后写兴趣爱好,最后分析他的优良品质。
(3)生动描述突出特点。
描写对象的特点有很多,不用一一列举,抓住最突出的一两项特点来写,写的时候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表述更生动形象。
三、作文格式展示。
四、品读欣赏。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让学生猜猜每篇作文都是在描写谁,看看根据作文是否能猜出写作对象,如果能,那么是依据哪一点猜出来的。
2.哪些同学的写作对象没有被猜出来,就把那篇作文展示出来共同修改。
猜猜他是谁
外貌特征
兴趣爱好
具体事例
这节作文指导课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作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
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征,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以及爱好特长等,描写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与泰戈尔一起欣赏了花儿
在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学习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学求知精神,我们也记录了自己的暑假生活。
这一阶段大家的课余生活多彩而又有趣。
今天,我们就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课余生活的乐趣。
二、学习“交流平台”。
指名同学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并说说哪些词语是你认为比较有新鲜感的,和同学分享一下你摘抄的有新鲜感的句子。
(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下面的成语有什么特点?
1.(课件出示成语)指名读一读,读准字音。
2.学生分组交流一下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
(都含有身体部位;都是并列结构;都是描写人的等。
)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的,有的描写人的动作,有的描写人的神态,有的描写人的心理。
(板书:成语→人体部位)
4.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词语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读出感情?(恰当朗读“真的”“地下”“一点”“不懂就要问”等。
)
(三)组织兴趣小组。
1.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秀才集合社”;美术兴趣小组,取名为“秀我真彩”。
)
2.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
(板书:兴趣小组→个性)
3.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看法。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自由朗读。
2.教师简介。
(板书:所见)解释一些难懂的词语。
注意:振: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林中成荫的地方。
樾:树荫。
意欲:心想。
欲:想要。
立:站立。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板书:动静结合、天真烂漫)
6.熟读成诵。
语文园地
新鲜、有趣的句子
成语→人体部位
兴趣小组→个性
所见→动静结合、天真烂漫
我把“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这两个板块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
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衔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衔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而言,这是必须要充分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