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守苴却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 式 投 资成 立 永仁 耀华 石 艺 有 限 责 任公司,并特意把“起步晚、起点高、 创名牌”作为公司宗旨。
从一开始,李 跃 华要求每 件 作品 的选料、材质、构思、雕琢都自然、奇 特、独具匠心,力争“石全石美”,独 树一帜。在规模上争创云南石文化产 业的龙头企业。于是楚雄州耀华石艺 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又在2010年成 立。“ 我 创办永仁 耀 华 石 艺 有 限 责任 公司的目的,就是要争创永仁文化产 业 的 龙头 企 业,为 云南的 石文化 产业 的发展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接触到第一方砚起,李跃华开 始苴却砚收藏事业。起初搞收藏时, 李跃华也曾捉襟见肘,出售一些藏品 维 持 运转,近 些年他 时 常出手回购当 年 卖出的藏 品。“有一方取名为《梅 雪图》的作品,是 一 位 雕 梅 花的高 手 雕刻而成,我早已看好,当时却心 有 余而 财 力不足 。好在 经 历一 番 辗 转 曲折的寻找后,我最终还是将它收到 手中。”李跃华经常指着这 方《梅雪 图》,回忆那段往事,雕刻师利用石料 上 的 黄 膘、绿 膘 雕 刻出 梅 花,以石 料 天 然 的 石 眼构成 漫 天飞雪 的 设 计,令 李跃华津津乐道。
为了使自己收藏的砚台能够与更 多人 分享,2 01 2 年,李 跃 华 在云南 楚 雄彝族自治州彝人古镇正式建成中国 苴却砚精品博物馆,这也是楚雄州建 立的首个民间博物馆。现在馆内收藏 的苴却 砚 就有百余方,每天 都 有不 少 慕名者和 旅客 前来参观,其中不乏 购 买者。“老实说,其中的很多精品,我 根 本舍不 得 卖,在 我 看来,这都 是 无 价之宝。”
浸 润 苴 却 砚 文化 多 年,李 跃 华 有着 独 特 的心 得:“苴 却 砚 是心 境 艺 术、发现艺术、无中生有艺术。砚 雕 师 要 有 丰 盛 知 识 储 备,会从各 个 角 度 观 察 石头,再用 技 艺 呈 现 出 来 。” 李跃华欣慰地谈 起苴却砚的发展: “经 过 几 年来 的 加 速 发 展,设 计工 艺 及 文化含 量 大 幅 提 升,我们 先 后 雕 刻出《紫气 东 来 三万里》、《天下 第一 佛 砚》等 一 批 苴却名 砚,也 分别 荣获国家级、国际级金奖和精品奖。 苴却石艺已成为楚雄州文化旅游产 业的特色文化名片并显示出良 好的 市场前景。但依旧存在一些瓶颈因素 的制约,无 法 快 速做 强 做 大,破 茧 成 蝶。”
砚是古代文人耕耘的天地,宁可 三日不 洗 脸,不 可一天不 洗 砚 。李 跃 华也是无时无刻不为砚奔走呼号。在 他 看来,苴却 砚 近 年来 发 展 虽快,却 依 然 要 有不 可忽 视 的 忧 患 意 识:“经 营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楚 雄 州 有各类 苴却 砚 雕 刻师12 4 名,省、州 工艺美 术 大 师5名,共 有 苴 却 砚 生 产 企 业10 多家,实现 年产 值
以石为业,藏砚成痴
“砚痴”者,李跃 华。被 人 冠以
4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情系乐山乐水 服
19 5 8 年,李 跃 华 生于四川 遂宁。 十七八岁年纪,他在时代潮流的裹挟 下 下乡插 队,而后又 进 入 四川攀 枝 花 钢 铁 厂工作,在 攀 枝 花钢 铁 基 地,李 跃 华见 到 石头能变 成 钢 铁,也 看到 石 头本身的多姿多彩形 态各异。“位于 大峡谷中的攀枝花号称奇石博物馆, 在 这 里 工作 时,我 开始 对石头 产生 浓 厚 兴 趣。我 觉 得 石头 不 仅有生命,而 且是生命之源。”
苴却 石的石质细密腻 滑、抚 之 如 婴儿肌肤,叩之声音清越铿然,视 之 纹 理 清秀,令 李 跃 华 情 有独 钟。发 墨 如油、存墨不腐、呵气 成墨、耐寒不 冻则是苴却砚的特性。扎根于苴却砚 的 故 乡永仁,他 开始 查 阅 资 料,请 教 专家,认真研究这种具有非凡特质的 奇石。随着对苴却砚材质特色和历史 文化渊源的进一步了解,20 08年,他
4 0 0 0万元 左 右。但尚未 形成 较 为完 整的产业链,这样的规模与金字招牌 的要求明显不符。产业聚集度不高, 产业结构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苴 却 砚 的原产 地 楚 雄 州 永仁县 在 苴却 砚 产业 发 展中,实 行一 个 县 级 领导 牵头、一 个责任单位负责、一 个工作 方案 推 进、一 个 专门 班 子 落 实 的‘四 个一’工作 机制,成 立了苴却石艺产 业 发 展办公室,以‘跳 起 摸 高’的工 作模式,加快推进苴却砚产业发展, 但目前楚 雄 州内生 产 苴 却 砚 产 品的 企 业 大 多还 是 些小 作 坊,在设 计、创 意、制作、加 工、宣传等方面与其它 砚 种 相 比,特 别 是与国内一 些 知名 砚 种 的 差 距 更 为明 显。设 计 制 作人 才紧 缺,现代 管 理 理 念 缺 乏。在 苴却 砚生产加工企 业中,管理人员,专业 技术人员占从 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 低。设计作为苴却砚的灵魂和核心竞 争力之一,大 多厂 商因为 专业 技 术人 才缺 乏,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意 识,产 品不会因材创作,而大多采取模仿与 复制。而且 大部 分生 产加 工 企 业 管 理 水平 较 差,没有 现代 管 理 意 识,相 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的经营管 理 模 式,没有长 远 规 划,缺 乏长 远 眼 光,这 就 是 摆 在 我们面前 的一 个 课 题。”
专 题 砚文化复兴者
李跃华 相守苴却砚
年近半百,这位首届“中华砚雕师”仍旧 每天在路上,不是雕砚、品砚、推广砚,就是 勘石、寻宝
文 本刊记者 华南
他曾是 四川 攀 枝 花 国 有企 业 职 工,因热爱与奇石结缘;他曾赴 云南 收 购 水 泥 厂,却 在 企 业 如日中天 之 时 放 弃 经 营,转而投 身 设 计、收 藏 苴却 砚 。他 是 李 跃 华,云南省楚 雄 州 耀华石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云南省级 工艺美 术 大 师、云南省 收 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 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观赏 石协会副会长、苴却砚专业委员会主 任、苴却石艺文化研究开发学会会长 ……
“ 我初见 苴却 砚 时,云南从事 其 销售的公司不超过5家,而且规 模都 很小。”看 着 这么 好 的 砚 种 被 埋 没, 李跃 华 心里着实着急。之 所以说 苴却 砚 好,是 因为 它具 备了很 多名 砚 的 优 点。“苴却砚的石品十分丰富,其中最 值得 一 提 的是它的 石 眼。”李 跃 华指 着苴却砚上一个个椭圆形的团块说: “这 就 是 苴却 砚 的石 眼。”李 跃 华 收 藏的一方名为“星空祥龙”的苴却砚, 长 宽仅5 0 厘 米×3 5 厘 米,却 有着 近 200颗石眼,可谓价值连城。
4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专 题 砚文化复兴者
“我的梦想就是让云南楚雄永仁古老的苴却砚文化再次焕
发勃勃生机,名扬国内外。”
——李跃华
石眼形成。 讲起与这方佛砚的渊源,李跃华
既兴 奋又感慨:“十几年前找到这块 石头的时候,觉得心里挺高兴,想的是 ‘哎呀,找到这么大一块苴却石’。陆 续请来 近 2 0 位专业 雕 刻大 师和资深 雕 刻师多 次设 计 论 证,却 一直没有满 意的结果。我一直 对 该石的设 计 魂 牵 梦 绕,2 0 0 7年一 个 偶 然的 机会,我在 出差路上灵感突现,认为这块石头可 以设 计成一方佛 砚,那 幅 画 面在 脑 海 中越 发 清 晰 明了,主 要以吉 祥 盛世 为 主 题 。于 是 把 佛 雕 得 喜 笑 颜 开,佛 的 周围都环绕以如意之类的吉祥宝物。 雕 着 雕 着 就 出 现 很 多意 想 不 到 的 效 果。仔细 观 察这 方佛 砚 上 笑佛,眉心 上都有一颗天然石眼。天工与匠心浑 然天成。雕完工时这样的天意巧合已 达16处之多。”
传承古今,重振苴却砚文化
与李跃 华的“加盟”相比,苴却 砚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国 时期。晚清时期,苴却(现 永仁)巡检 宋光枢送了三方苴却砚赴巴拿马国际 博览会参展,一举夺得金奖而名震中
外。后来由于 开采 艰 难 等诸多原因, 苴却 砚 的生 产 一度中断甚 至失 传,苴 却 砚 再 次回到人们 视 野已是 上世 纪 七八十年代。
“在永仁的时光里,看得最多的 是苴却砚,苴却砚因石材产于永仁县 古 地 名 苴 却 而得名。每 一 个 砚台,都 是 一 个 集 石品与雕 刻 艺 术 为 一 体 的 珍品。”
苴 却 石纹 理 走 向复 杂,变 化 莫 测,需要雕刻师边 雕刻边设计,这是 苴却石的一个特点。对每一块石材都 琢 磨 很 久 才 动 手 雕 刻,也 成 为 李 跃 华 的 制 砚习惯。在 他 的 收 藏 中,有一 方 巨幅 作 品《释 迦佛 与 十八罗汉》, 是 他 逢 人 必讲 的 得意 收 藏。这件人称 “中 华第一 佛 砚”的 砚台高1. 5 2 米、 宽1.13米,由7位能工巧匠花费一年心 血雕刻而成。石眼是石砚的“精、气、 神”,是一 件石砚的价值 所在,精巧 的石眼,既是石砚上美和雅的装饰, 又 给人以丰富的遐想,韵味无穷。我 国制砚 史 上有“七 珍八宝”之说,即 在砚 上有七个石 眼 的为 珍品,八个石 眼 的为瑰 宝,而在 这件 佛 砚 上有上百 个石 眼,且 石 眼千 姿百态,或青 如 碧 玉,或白如月牙,其形圆如龙眼、长似 丹凤,栩栩如生。更为奇妙的是,砚台 上雕刻的如来佛祖和十八罗汉每尊佛 的眉心均有天然石眼而形成“天眼”, 九只仙鹤在祥云中穿行,栩栩如生、 形象生动,每只仙鹤的眼睛也是天然
少量苴却石雕刻苴却砚,现在因为出 于保护环境的考虑,也是严格管理, 限制开采。”
行 家说,“黑 如 墨,白如 玉”,就 是 好石头。李 跃 华 有 很 多质 量 上 乘 的苴却石石材,都堆放在他的石料库 里。难得闲暇,他时常一 个人在里面 呆上很久,手里拿一杯清水,轻轻 掸 到 石 料上,看 着 瞬 间 显 现 的 美 丽 纹 理,独自品味良久。有时朋友来访,李 跃 华 也会 拉 着人 家 来 到这 里,为客人 指点 苴却 石的特点,津 津乐 道 为人讲 解。
被 众多头 衔簇拥着的李跃华, 其关 注 点 只有一 个,就 是心爱 的苴却 砚和历史悠久的苴却砚文化。年近半 百,他仍旧每天在路上,不是雕砚、品 砚、推广砚,就是勘石、寻宝。2014年 11月,李跃华获评首届“中华砚雕师” 荣 誉 称号。一 袭 褐 色 朴素布 衣、一口 浓 重 的川 滇口音,载誉而归的 李 跃 华 恳切 讲 道:“ 我 的 梦 想 就 是让 云南 楚 雄 永仁古老 的苴却 砚 文化 再 次 焕 发 勃勃生机,名扬国内外。”
而今,李 跃 华已 经 成 为永仁一 代 最富成 就 的苴 却 砚 收 藏 家。“ 我一 辈 子 也 离 不 开 石头。”石 料产 地 的 小 镇 平地镇,是 李 跃 华当年 起 家的 地 方, 现在已经被他带动成一个产业。
破茧成蝶,创新发展
苴却石产生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 的金沙江畔。距离楚雄县城20 0多公 里 的 方山,是 苴却 石的原产 地 。紧 邻 湍急金沙江水的陡峭崖壁,就是苴却 石的“家”。这里人烟稀少,却是李跃 华常来常 往的寻宝 之 处。在李 跃 华展 示 的照 片上,可 以看到当越 野车 绝 尘 而去,行至山脚下时,前方土褐色的山 体只有隐约几点绿意。“这一带几十公 里荒无人烟,裸露的悬崖峭壁让人不 禁想到以往人们得到苴却石的艰辛。 过去人们大都靠自然风化掉到地上的
或许 是 生命 的 安 排,李 跃 华 与 苴却 石相 遇。2 0 03 年,李 跃 华离开国 企,来到苴却石发源地云南省永仁县 收购了永仁 水泥厂。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看到一方苴却砚,从此对苴却石产 生浓厚兴趣。李跃华自己的总结则是, “我这辈子离不开石头”。
经过几年拼搏,他水泥厂取得非 常好的经济效益,但他不满足现状, 而是有了更多思考:“一 个企 业不能 有了点 成 绩 就 沾 沾自喜,要 不 断加 快 企业产品转化升级,特别是要提升企 业 的 文化 品味,文化 是 企 业 的灵魂, 一 个 企 业 只有 靠 文化 的 支 撑 才会有 顽 强 的生命力。”李 跃 华 将 关 注 的目 光投向苴却石。“永仁占有开发 苴却 砚 天 时 地 利的优势,苴却 就 是 永仁, 永仁 就 是 苴 却,这一点谁 都 改 变 不 了。而今 楚 雄 对苴却 石的宣传才 刚刚 起 步,但 苴却 砚 就 应 该 属于 楚 雄,属 于永仁,我要为楚雄的石文化做点力 所能及的贡献,要把楚雄苴却砚的名 誉争回来,让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