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
一城市历史文脉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

据考证,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

“北京”
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

公元一四零三年
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史记•
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
燕。

”蓟也就是燕国的都城。

据考古发掘,蓟城
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
百米;城墙厚约四米,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

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的地理因素。

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
京小平原上,决非偶然。

蓟城三面处于群山
环抱之中,山后是开阔的游牧地带。

于是,
这里的居民一方面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
系,另一方面又可向南与中原建立关系。


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
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军事地位不可小看。

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蓟城定为陪都,称之为“南京”或“燕京”,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为金朝都城,称“中都”,女真人对都城进行了改造。

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

无论是陪都还是金的都城,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京畿重地,同时一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待劳继续阻敌北进。

且另由漠北方向的进犯,可以托北京三面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

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为战时大本营,利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事所然。

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

故而军事价值尤为重要。

另加之有多路水脉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优越,所以其具备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

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年)
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时海淀区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遗址)。

元朝最后统一了中国,北京也就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元大都的改建工程从至元四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忽必烈迁都前就已开始,到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结束,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黑迭儿丁亲自设计并领导。

工程主要分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郭城周长二千八百米,呈长方形。

市区布局端正,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整座城市如棋盘一样,整齐壮观,被西方人尊称为“大汗之城”。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一四二一年朱棣又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

元大都城地图(1341-1368年)
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北京城大规模建设开始:移建南北两面城墙,
建设宫殿、布置园林,北京最后呈现出“凸”字形轮廓。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北京城与前代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近郊园林建设却远远超过前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朝北京城地图(1750年)
旧北京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
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心的杰作。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国初期,北京的城墙街道变化很大。

1923年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南面的墙垣大部也被拆除。

新辟四条交通干线,纵向为紫禁城东侧南、北池子和西侧南、北长街两条通道。

横向为紫禁城南面大街(今东西长安街)和北面今景山前街两条通道。

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

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

在西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

民国以后,北京的西式建筑和仿古建筑增加了很多,如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

同时,北京的民族工业,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机械、毛纺、针织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北京也是历次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祥地。

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民国北平市地图(1947年)
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北京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北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北京GDP只有2.8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的GDP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1900倍。

而多方利好数据显示,下半年北京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

这意味着,2009年北京GDP相当于1949年的
3800倍。

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2001年北京的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2008年人均GDP就已突破8000美元大关,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北京人均GDP更是以每年1000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连续突破整数关口。

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北京正式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谈起北京的经济发展,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无疑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

她说,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8000美元之间时,是经济处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之后,经济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会随之明显增强。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北京经济实力和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区域历史文脉
(一)通州近古发展史
1、城市沿革
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自西汉初建置以来,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通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汉称路县。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

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

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

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
年3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为北京市通州区。

1960年复称通县。

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00余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今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

它不但担负着朝廷运送漕粮、官盐的任务,也承担着南北商贸运输。

其触角所及
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兴盛,尤其把河流流经的
各山间盆地连接起来,运河经济刺激运河沿
岸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运河线的城市群
落。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
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在唐朝展现了它最辉煌的一页,把江南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送往世界各地,以至于视陶瓷为中国的代名词,将陶瓷翻译成CHINA,与中国同名。

可见京杭运河流动着商品物资的同时,也将沿岸的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

沿着河岸也流动传播着民俗风情,沿岸居民,多数为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

大运河有时也会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

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

人们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

随着运河的流动,桥梁、码头、货栈、仓库、船闸、水坝和兵站等建筑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独特的的大运河文化也逐渐形成。

3、漕运经济
“三国曹操征乌桓(wu 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

”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

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ǒu yè),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漕运发
达时期,“运河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3、军政大事
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

明清两代更替,近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

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

清咸丰十年,通州民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

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页。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

“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1927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22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

对此,通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

先是,1937年27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起义官兵捣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关长、打死日军500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

随后,1938年5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翼东抗日大暴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毁敌伪组织,收复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在通州潞河农校,转入地下继续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与傅作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

4、文化底蕴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书院(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10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

通州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现存的燃灯佛舍利塔、永通桥及石道碑、李卓吾墓、潞河中学红楼、通州清真寺、张家湾城址及通运桥等多处市级文物。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对当时通州的描述,燃灯佛塔更是以“一枝塔影认通州”而成为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标志。

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

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

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清真寺
通州的皇家文化通州的皇家文化始于辽代。

辽时,通州称潞县,辖区(今漷县镇)有一片湖泊,名延芳淀。

辽主每值春季来这里打猎游乐。

金代,路县始称通州。

金正隆四年海陵王完颜亮亲临通州视察造千艘战舰情况。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八年正月至通州,二月驻足通州的柳林。

元成宗铁木耳也游猎柳林并发兵1500人于今通州漷县镇筑呼鹰台,用于射猎。

元英宗硕德八刺时代,不仅游猎柳林而且在此敕建行宫。

明朝,通州的漕运已经比较发达,明武宗朱厚照曾于正德十五年十月由江南乘舟至通州,驻扎多日。

朱载厚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
李太后生于通州永乐店村,据传李太后出生时曾有奇香,故生李太后的胡同取名为香儿胡同,今此胡同仍存,分为上香胡同和下香胡同两段。

到了清代,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攻破通州,八月,清世祖福临就驻扎通州。

康熙年间,康熙帝巡视通州很多次。

雍正帝去东陵谒陵时,驻在通州的任庄。

乾隆三年八月乾隆帝奉太后游通州的马驹桥围猎。

历代帝王及皇室在通州所留下的足迹,构成了通州皇家文化的主体,而在各层面社会生活中,通州也与皇家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贡院小学、司空小学等都与皇家文化有关。

●通州的漕运文化:通州自金代开始至以后的800多年间,护卫与管理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居民生业也多因漕运所需而兴废。

因此元代以后,通州逐渐形成了以漕运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氛围。

而这种特定文化中,漕运、仓储文化是其本源,其它文化多源于此。

通州在全国独具的三座庙宇中的仓神庙、铁锚寺正是通州漕运仓储文化的显著特征。

明清两代仓储衙署官员责任重大,为祈祷保佑无事,故建有仓神庙。

明朝在张家湾码头还建有铁锚寺,无论何船经此寺,舵手均要上岸入寺,恭拜祭锚,以祷安航。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春暖花开之际,通州还在土坝码头举行开漕典礼,祭祀坝神。

漕粮的收纳和支放场景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构成的是一幅幅特殊的仓储文化画卷。

依托漕运文化而衍生的民俗文化如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拉洋片等更融合了各地民间活动特点。

●通州的地名、胡同、古迹文化:通州的地名及胡同文化,把千百年来漕运的历史以地名的形式永久的积淀下来,给通州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通州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空间。

如皇木厂、中仓、西仓等仓储地名,粮食市、瓷器口、鱼市口、斗子营、江米店、北果子市、牛市口等交易地名,都是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

当然还有一些历史遗迹演变出来的景观文
化,如八里桥、燃灯塔、三教庙等。

以及以御道碑等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通州的饮食文化:京杭大运河不仅给古代通州的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由它带来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精品。

特别是被称为通州三宝的“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至今仍为京津地区人民津津乐道。

“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
●民间工艺文化:晚清时期,朝廷为了保证漕运通畅,严禁在运河沿岸兴修农田水利,通州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因通州城市繁华,逐渐成为消费城市,所以手工艺术品制售就更为突出,产生了许多代表人物及作品。

如剪纸艺术家杨本逵、陶器制作家杨梦臣,面塑艺术家面人汤等。

5、历史人物:通州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和汇聚了众多历代名人。

古有唐代名将吴少诚、元代名臣李秉彝、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李卓吾),清代“北方才子”刘锡信,民家艺术家“汤子博”。

他们都是通州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

●吴少诚:(750-809),唐代幽州潞县人。

唐朝军阀,淮西节度使。

出身将门,其父曾为魏博节度属下的都虞侯。

吴少诚少年时就因为父亲的缘故被授以官职。

后来,梁崇义叛乱,淮西节度李希烈奉命率兵讨伐,吴少诚受到李希烈的器重,以吴少诚为前锋。

等到乱事平定,吴少诚得到实封五千户。

此后,李希烈割
据称雄,吴少诚甘心为其所用。

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李希烈最后兵败身死,陈仙奇为留后,朝廷也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但很快为吴少诚所杀,在众人拥戴下,吴少诚自封为留后,开始掌管淮西,勤于政事,公正无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而后,吴少诚割据称雄,贞元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病死,吴少诚趁机扩大疆土,出兵攻掠临颍县,包围许州,这时朝廷下诏削夺了他的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前来讨伐。

然而,吴少诚治兵有方,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官军三战三败。

最后,官军退守五楼行营,军心动摇,又没有防备,遭到吴少诚淮西军偷袭,大败。

此后,朝廷无力再征讨吴少诚,干脆下诏赦免了吴少诚的全部罪行,正式使命他为淮西节度使,还加封为检校仆射。

唐顺宗时,又加封为同中书门平章事。

唐宪宗即位后,又给吴少诚加官进爵,迁检校司空,809年,吴少诚在淮西病死。

●李秉彝(yí):元朝名臣,字仲常,人称闲邪公。

世家大都通州潞县(今北京市通州)。

世祖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升通议大夫,官工部尚书,两浙转运使。

工书,十岁能习古篆隶。

李秉彝元代初年最早到四川视察都江堰,就开始设想:如何把简易性工程改变成永久性,从根本上减轻民众负担,缓和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

李秉彝在小河上进行模型试验,接着将都江堰枢纽破天荒改造成砌石工程。

由于当时政局仍然动荡,首次改造并不彻底;不过这次改造的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彻底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贽(zhì):(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

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
八年辞官归隐。

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

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

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

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

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攻击和迫害。

后移居通州。

1599年写成《藏书》,受到进一步迫害。

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

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

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以后迁至现西海子公园内。

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

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

两碑前有周扬题“一代宗师”碑。

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刘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

少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喜好读书。

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深通历史,熟读传记。

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举人。

后从事实际事业,以举子身份到山东省即墨任知县,清廉公正,政绩突出,声誉较高。

不久,升任他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湖广省有关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辅助郎中办理相关业务。

政事余暇,每天还要批点校对书籍,蝇头小楷朱批黄正,而且著书立说,有《潞城考古录》3卷,批改订正不同之处,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或纠正史料记述的谬误。

他平生不追求名利,专心研考史籍,一般人罕有能够达到他这种治学程度者,所以著述较多:《历代讳名考》、《煮石山房存稿》、《菱溪笔记》等。

清初大学问家多器重他,称他为“北方第一学者”。

其他文化名流也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

●汤子博:第一代面塑大师(艺名面人汤),1882年生于通州新城南街。

少喜绘塑,兴趣广泛。

对医、儒、释、道、禅均有研究。

清末在通州万寿宫偶遇山东面塑艺人,颇感兴趣,遂购其面团,潜心研习面塑,终有所成。

汤氏面塑独具特色,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精细所致,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27个人物,堪称艺术绝品。

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

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奖章。

6、名胜古迹
●西海子公园-北京通州运河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占地面积210亩,其中水面近80亩,公园最早形成于1936年,扩建于1985年。

公园以它应有的功能和魅力每天接待着强身健体、晨练、娱乐的游客3000多人次,公园年平均接待游人量达120万人次。

公园不仅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还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旧城遗址,青山绿水,使西海子公园成为镶嵌在通州城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燃灯佛舍利塔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坐落在西海子公园内,(因塔内藏有舍利而著称)该塔始建于南北朝周于文氏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以来,历代皇家都有重修,清康熙35年重修的燃灯佛舍利塔,塔高56米,周长44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面八角十三层,塔上共有2232枚铜铃,轻风吹来悦耳动听,佛像424尊,砖砌干革塔刹两层。

古人曾有诗日:"一支塔影认通州"。

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的象征,1985年维修该塔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正是复制于燃灯佛塔。

●百年塔榆燃灯塔第十三层西北破面,生长一株榆树,此榆主干直径17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