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形成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形成及作用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一译《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一个接一个的学生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我看了很多遍。
我之所以反复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一个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这种现象就是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微风不动天如醉”:教师的人格与人格魅力的形成
1.班主任的人格是他在“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
“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班主任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才”是才能,“学”指的是学问,班主任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2.人格魅力来自于班主任的人生境界。
依据目前班主任队伍的现状,我以为,可以将班主任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尚型境界,第二层次是基本型境界,第三层次是低级型境界。
低级型人生境界的班主任往往是学生“厌恶”的对象。
基本型境界的班主任虽然一般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但决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戴。
大多数班主任的人格是高尚型的,在班主任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人格高尚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二、“润物无声春有功”:班主任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班主任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班主任树立威信。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班主任老师不懂得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他们不讲究自身素质的提高,仅凭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天然优势地位驱使学生、压制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
采取这种做法的班主任认为:“使学生惧怕就是威信。
”老鼠怕猫,难道我们能认为猫在“鼠民”中也有威信吗?利用人格效应树立威信是更为有效的途径。
对学生而言,班主任一般都具有天然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仅仅建立在教师的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上,那么,它是极不稳固的。
这种影响力会随着学生对教师的逐步了解而发生变化、减弱以至丧失。
2.有利于加强班主任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
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班主任身教、潜移默化。
只有
具有高尚人格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
”可见,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班主任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
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班主任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常常听到班主任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
这些做法,我看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宣传这样的人和事,等于是宣传反人道、反人性。
我们在自诩为礼义之邦时,不能以为那只是“君君臣臣”。
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怎么就不是礼义呢?
当今教育界弥漫着一种市侩哲学,好像高考升学率是衡量一切的标杆,更有一些人把高考升学率当作了“政绩”。
为此有些学校搞所谓“强化训练”,让高三学生从早上6时半忙到晚上11时,而且一个月只休息一天。
进入5月,教室里汗臭熏人,因为学生没有洗澡的时间。
凡此种种,假借升学率之名,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摧残。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
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
我们的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明天。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
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
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尤其是在中学,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对班主任的敬佩与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
老师首先是一个活老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有人情味才能感染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在校,有时强调的或三令五申的一些制度,他们照犯不误,学校工作极为被动。
如果从心灵入手,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就要我们老师,想方设法,先“亲”后“信”,怎样做呢?放下架子,敢做知心朋友,跟学生交心,打开心灵的窗子,袒诚布公,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只要领导老师上下一心,老师学生上下一心,就没有什么政令不能畅通,违纪事件就会明显减少,德育工作就会由被动转到主动上来。
学生在校是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班主任是实施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
但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大人”了,所以更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故我们学校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从实际出发,少拿条条框框去卡学生,而要从心灵入手,发现他们思想中闪光的火花,走进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变填鸭式为疏导式,主体与主导才能协调发展,稳步前进。
有很多毕业生在来信中这样写道:“老师,是您的人格力量改变了我的命运!”由此,我感到了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这是班主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班主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