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需要制定,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三、补充: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

(1)区别。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的,第二性的(反映规律而制定)。

(2)联系。

规律指导方针政策,方针政策反映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补充:
哲学三大块: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哲学四大理论:永恒主义、要素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
教育学三大块:教育目的(为什么教)、教育内容(教什么)、教育方法(怎样教)
教育学发展的三个时期:萌芽时期、独立形态时期、理论发展时期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6—公元19世纪末)中国;(公元前5—17世纪)西方}
1、孔子的《论语》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2)“立志乐道”的道德修养方法(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
2、战国时期乐正克的《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论雄辩家的教育》
3补充:启发式教学理论。

(1)《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原则;(2)《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理论
4、孟子;老子;墨子的《墨经》是最早的科技著作;韩愈《师说》;荀子《劝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柏拉图的《理想国》,又叫回忆说,理想是灵魂,现实是肉体;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形而上学论》;朱熹创办学校—书苑,孔子—私塾,董仲舒—泰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17—20世纪西方)
1、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者)的《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2)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主义、普及教育、课程知识上的百科全书)
2、17世纪,英国的洛克(感觉主义者,环境决定论者)的《教育漫话》、“白板说”思想、主张绅士教育思想
3、18世纪,法国卢梭《爱弥儿》
(1)遗传决定论者,浪漫的启蒙主义者,强调个人、个性主义、自由。

(2)提出活动教学或活动课程(3)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4、18世纪,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与卢梭一脉相承,把心理学纳入教育学
5、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基础是心理学和伦理学),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也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1)组织主义学派,传统教育的集大成者,规范教育学之父,主张以知识为中心。

(2)三中心论: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上);教材为中心(课程上);课堂为中心(课堂组织形式上)
(3)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教学过程四个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19世纪中—20世纪中,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批判赫尔巴特思想
(2)提出新三中心论: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经验为中心(课程);活动为中心(课堂组织形式)
(3)教育观: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4)陶行知是杜威学生,二人都强调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7、19世纪:
(1)德国的福禄倍尔(儿童教育专家),《人的教育》(2)德国的第斯多惠(人类比较优秀教师),《德国教师培养指南》(3)英国的斯宾塞《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4)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一)苏联
1、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强调劳动教育
2、四块里程碑。

(1)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写教育学的第一人。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3)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与青年教师对话》;合作教育学流派,和谐教育思想。

(二)中国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中国第一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写教育学。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教育学ABC》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实验:猴子摘桃(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域),提出教学要高于学生自身水平。

(2)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3)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3、美国布鲁纳(认知主义心理学派代表),《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培养创造型人才。

(1)观点。

1、使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定义、原则、法则2、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
3、倡导发现式学习
4、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的比较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4、德国的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5、瑞士的皮亚杰(认知主义心理学派)《认识发生论》,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补充
(1)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促进教育学、教育理论发展一般所提三大理论:
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赞科夫—发展主义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2)心理学流派。

1、认知主义心理学—布鲁纳、皮亚杰;
2、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机器教学理论”
3、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强调情感的研究
第三节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7(看课本)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历史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教育内容(中介)
2、受教育者的特点。

(1)发展性和不成熟性(2)可塑性和可教性(3)能动性和主体性
3、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关系或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关系基本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理解:(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矛盾运动,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继承性(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落后起阻碍作用,教育超前起推动作用)
四、补充:教育具有独立性。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将其绝对化。

(2)因为教育还具有继承性,还受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所以命题错误。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辨析或简答)代表人物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错误的)观点评价
(二)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

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
评价:否认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三)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评价同上
(四)劳动起源说
恩格斯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样正确)。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一)原始形态教育
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产生条件:剩余价值出现和文字诞生
(1)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夏朝出现了“庠、序、校”等学校
(2)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特点:
1、阶级性。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2、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3、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军事教育)和雅典教育(和谐教育)
(4总括:奴隶社会教育特点: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3、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2)欧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

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3)总括:封建社会教育特点: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三)现代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外部规律: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教育影响和促进着社会发展。

社会包括: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人口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
4、制约着学校结构
5、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被劳动者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促进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促进作用。

(简答、必考点)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了解)
(一)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总结: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促进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所以,“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内部规律。

一、人的发展,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二、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特征(规律):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特征。

(一)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二)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三)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教育。

(四)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五)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差异性表现: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

三、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基础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辨析题)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遗传决定论”错误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重要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

如“狼孩”“孟母三迁”
(2)环境对人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所以“环境决定论”错误。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任意培养学生”、洛克“白板说”。

3、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辨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学校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直接动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第三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二、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简答)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补充回答影响。

的因素问题
(1)生产力、科技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节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抄袭日本,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承袭日本学制,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北洋军阀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又称六三三学制。

特点: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现行学制以其为基础,小学和中学有“六三三制”“五四三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3、中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改革
(4)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规定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第三节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双轨制(西欧)
学校系统分两轨,一轨为特权阶层子女设立,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

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英国是典型代表(二)单轨制(美国)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三)分支制(Y型学制)苏联、中国
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二、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简答)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终身教育:人出生到死亡,贯穿一生的整个教育。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是倡导者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补充1、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美国的马丁特罗提出理论。

毛入学率,<15%精英;15%—50%大众化;>50%普及化
第四节义务教育制度
1、定义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与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195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2、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2)免费性,又叫公益性(3)普及性,又叫统一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7月1日起实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006年对《义务教育法》修订,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1)开始了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公平的方向发展(2)开始了义务教育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化: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上下级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定义。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区别:(1)定义不同(2)教育方针高于教育目的
联系: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 )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 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4)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二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西方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观点评价
1、社会本位论。

—强调社会需要,忽视个体需要
(1)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2)观点: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3)评价:1、有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优)
2、否认教育发展受人的规律制约,造成对学生个性压抑,具有片面性和不科学性。

(缺)
2、个人本位论。

—忽视社会需要
(1)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孟子)
(2)观点: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2、注重个人价值
(3)评价:1、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倡导民主教育观,有利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优)
2、忽视了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3、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实用主义派杜威。

认为教育无自身之外目的,只有自身目的。

二、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3)定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补充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辨析)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人的片面发展基础之上的,二者不是天敌,不是对立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P47看一下)
2006年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素质教育
1、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辨析: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观点)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补充1、素质教育影响升学率。

(1)升学率是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之一,所以不影响。

(2)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1)考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2)素质教育的目的
3、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手段。

—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第四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补充: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区别:德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后者指人的发展过程。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生效。

一、德育(方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