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政令已经不通B.楚王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诸侯列国内乱,相互兼并不断
2.下列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者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两者形成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当时社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从侧面反映出
A.汉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政策B.唐朝商人取得了自由民地位
C.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明代的商人地位在不断提高
4.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
A.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
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
5.“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现于
A.魏源的《海国图志》B.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6.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7.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实质上是指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8.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炼钢、冶铁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布局不合理B.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C.工业结构不合理D.缺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0.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11.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13.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4.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C.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
D.是“哲学的刨遗者”、“智慧”的化身
15.《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D.世界市场的形成
16.有人形容英国议会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反映出
A.议会仅取得立法权B.司法权开始独立于王权
C.夺取政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D.19世纪末英国的政治趋向
17.“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封建色彩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D.君主专制独裁性
18.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城市拥有众多的劳动力B.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大D.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19.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20.对图b处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一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石油利用促进了内燃机、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1.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
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②到荷兰参观印象派画家的画展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俄罗斯会见列夫·托尔斯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2.下表是20世纪50 - 80年代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B.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陷入经济危机
C.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西欧快 D.日本、西欧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23.下图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
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
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24.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
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下列关于该学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康梁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带有一定主观性
B.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是同一派,仅凭他们陈述很难构成信史
C.研究戊戌变法仅凭文献资料而没有实物史料,不足以采信
D.戊戌变法的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25.《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政令已经不通B.楚王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诸侯列国内乱,相互兼并不断
26.下列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者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两者形成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7.《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当时社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从侧面
反映出
A.汉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政策B.唐朝商人取得了自由民地位
C.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明代的商人地位在不断提高
28.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
这主要是因为
A.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
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
29.“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现于
A.魏源的《海国图志》B.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30.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3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实质上是指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2.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3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炼钢、冶铁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布局不合理B.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C.工业结构不合理D.缺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4.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35.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36.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37.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8.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C.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
D.是“哲学的刨遗者”、“智慧”的化身
39.《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D.世界市场的形成
40.有人形容英国议会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反映出
A.议会仅取得立法权B.司法权开始独立于王权
C.夺取政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D.19世纪末英国的政治趋向
41.“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封建色彩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D.君主专制独裁性
42.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城市拥有众多的劳动力B.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大D.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4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44.对图b处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一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②石油利用促进了内燃机、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5.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
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②到荷兰参观印象派画家的画展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俄罗斯会见列夫·托尔斯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6.下表是20世纪50 - 80年代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B.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陷入经济危机
C.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西欧快 D.日本、西欧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47.下图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
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
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48.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
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下列关于该学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康梁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带有一定主观性
B.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是同一派,仅凭他们陈述很难构成信史
C.研究戊戌变法仅凭文献资料而没有实物史料,不足以采信
D.戊戌变法的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二、综合题
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从来读儒家的书的,总觉得他有一个矛盾,便是他忽而主张君权,忽而主张民权。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主张的主要意图。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学术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的
具体表现。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6分)
2.(17分)建国以来,中国、苏联、美国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同时宣布,苏联将其在东北自日本手中所获得的财产,及过去在北京兵营的全部房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1950年)
材料二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与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摘自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 70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加紧了苏美争夺。
——摘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20世纪40年代,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请指出其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7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的执政者是谁。
并指出其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及中国方面对此事件的反应。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苏联加紧与美国争夺的国内条件。
此时,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简述中美关系解冻对中国外交关系的意义(6分)
3.(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
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
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6分
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从来读儒家的书的,总觉得他有一个矛盾,便是他忽而主张君权,忽而主张民权。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主张的主要意图。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学术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的具体表现。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6分)
5.(17分)建国以来,中国、苏联、美国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同时宣布,苏联将其在东北自日本手中所获得的财产,及过去在北京兵营的全部房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1950年)
材料二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与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摘自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 70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加紧了苏美争夺。
——摘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20世纪40年代,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请指出其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7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的执政者是谁。
并指出其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及中国方面对此事件的反应。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苏联加紧与美国争夺的国内条件。
此时,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简述中美关系解冻对中国外交关系的意义(6分)
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
——沃纳姆著《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黎公社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方面“过于老实”。
当凡尔赛大肆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公社寓于迂腐的仁慈而未对市内的反革命分子采取坚决措施。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
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学说的作者,并概括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学说发表的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及失败的原因。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