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精创】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综合练习(附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11分)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

”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

(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分)
(2) “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3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

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8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

(2)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

诗歌以“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巫山夜雨”、“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等来摹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 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

解析:“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巫山夜雨”、“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是以声写声,可理解为比喻,也可理解为拟声;“月正明”“ 蜂簇野花”属于视觉,这就是通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满江红
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1)菊花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比较简单。

由“群卉尽”“疏篱下”“重阳佳节”可以判定是“菊花”;手法较明显如“用典”,“疏篱下”显然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

(2)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

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

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

(每点2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是远观所见。

(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

“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

(1分)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

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

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

“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

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

(3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
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嘲。

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如何扣题写“泪”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手段”说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

(1分)这些典故讲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悲。

(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之事。

(1分)
(2)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

前六句用了六个有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

(2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2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

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

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

(1分)
(2)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

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

(1分)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

(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

(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7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

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

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4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1分)
诗词鉴赏综合练习(二)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①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

[注]①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

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 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每点2分)
(2)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 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

(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分)(也可以答“反衬”)
(2)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愁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有明月,怕登楼”,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

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1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①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金正大元年进士,金亡五年后,才入元官,至参知政事。

(1)“司马泪痕”一典出自何处?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情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散曲的前五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 《琵琶行》。

(2分)抒发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

(2分)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1分)用轻松愉悦的“采莲图”反衬作者独卧江楼冷清悲苦;(1分)以梦中鸳鸯双宿双飞反衬作者独卧江楼的冷清孤寂。

(1分)这样以热闹反衬冷清,以欢笑反衬孤独,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见其孤独。

(1分)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反衬白天的清静;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凉。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登楼感怀①
于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

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

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 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

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每点1分)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雪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比喻、用典、反问等手法。

开篇用三个妙喻领起,把漫天飞舞的大雪,比作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写得美艳奇绝;再用“访戴归来”,“寻梅懒去”与雪相关的典故,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

(比喻、用典、反问各1分,分析2分)(2)开篇对雪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艳奇绝的雪景的热爱;(2分)接着借三个典故表达作者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的情怀;(2分)最后对“清高”“粗豪”的反问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清高豪迈之情。

(2分)解析:对诗人情感的分析,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分析,如“碧玉”“扬花”“鹅毛”三个意象表露出诗人对雪的喜爱,更通过“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三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喜爱,表达表达作者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的情怀;最后的反问句对“清高”“粗豪”的反问,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清高豪迈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莫暮春风光。

(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

(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以乐景衬也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2分)(2)双头、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①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②“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③“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1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诗中表现“早发”之“早”的画面内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1分)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1分)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1分)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1分)
(2)全诗借助典型意象来体现“早”,具体画面有鸡鸣天刚亮(1分),路上行人少(1分),光线暗(1分)。

解析: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①题干要求概括诗中表现“早发”之“早”的画面内容;②粗读这首诗歌,看具体内容有哪些。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

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1分),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1分)。

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1分)
(2)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1分)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