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命题动向考法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注】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被绞断。
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
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
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上。
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
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
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
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
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
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
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
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
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
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
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
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
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村长大块头。
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让大地蒸蒸日上,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
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担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
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
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
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人,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
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
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
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
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
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
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
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
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
坡地挂在高山上。
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春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
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
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
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来来去去是春天。
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
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
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
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
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
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有删改) 【注】史光柱,1963年生,云南马龙人。
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后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解析C项,“借代”判断错误,应为“借喻”。
结合文末关于作者的注解“后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可以判断,此处的本体为写作之笔,喻体为生命的犁铧,这句话是对笔耕不辍的比喻。
答案 C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语使用:使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词语,形象可感,如“啃嚼鲜美”“老地疤长新肉”等。
B.词语搭配:词语组合新颖独特,具有诗意,如“花不标价,草不打折”“愿望长翅”“喷香的悄悄话”“山道如线”等。
C.句式使用:散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的嗓门最大——村长大块头”等。
D.修辞运用: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生动,富有情趣,如“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等。
解析C项,“谁最尖刻——草尖儿……谁的嗓门最大——村长大块头”是整句。
答案 C
3.试赏析“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一句。
(4分)
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心里的根”喻指内心深处的精神、信念,“时时发芽”表明作者的积极顽强,写出了作者面对将逝的美好春天,内心那种乐观、积极、顽强的精神。
4.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我的春天”的含义。
(6分)
解析解题时,要紧扣关于“春天”的字眼,并且抓住关键句,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概括。
例如从“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可以知道“春天是和平的岁月”;从“狗尾巴草……添新喜是春天”“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这些句子可以知道“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从“外婆跟我说……苦尽甜来”可以知道“春天是苦尽
甜来的生活”;从“我拄着盲杖……来来去去是春天……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这些句子可以知道“春天是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从“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
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可以知道“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答案①春天是和平的岁月;②春天是回忆中故乡的自然生机与美好人情;③春天是苦尽甜来的生活;④春天是对未来美好的期盼;⑤春天是改造命运、创造未来的奋斗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18分)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
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
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
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
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
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
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
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
进.。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
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
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
心,即不能领略。
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
..之地。
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
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
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
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
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
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
”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
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
供外人的鉴赏。
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
....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
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
大幽闲
..,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
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
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注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
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
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浏亮:明朗清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解析C项,本文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用来表现北京的“深”,表现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
引用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表现北京幽静闲适的“情调”。
答案 C
6.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解析B项是从“深”这一方面来谈对北京的认识的。
答案 B
7.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
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分)
解析题目其实要求从第6、7两段中找出胡同人家体现北京文化“深”的内容并将其概括出来。
首先要明确第6段和第7段都说了什么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总结。
第6段前几句是说“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北京文化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在胡同人家得以体现。
而所举的《四世同堂》的家庭伦理关系,则是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核心就在于“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
倒数第2句指出胡同中的普通民居,也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北京文化。
第7段,指出北京虽然是古城,但“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当人走进胡同深处,接触到胡同人家,会感受到古城的活力。
答案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
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
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8.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6分)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本文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应包含两方面,“表”是你所生活城市的生活观察对象,“里”是你的感悟、认识和思考。
具体要围绕“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来谈认识。
可以从所生活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集体情怀和历史文化的感性体验等角度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得出理性的认识。
答案(示例)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往往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这座城市人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
老听人问京味儿到底是什么。
京味儿,不仅仅是故宫、胡同、四合院,也不只是京剧、相声、吆喝声,更不单单是烤鸭、涮羊肉、豆汁焦圈儿等等大菜小吃。
京味儿是一种生活,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而这种风格境界的形成和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它深深融入北京的骨子里,成为北京的精气神。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
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