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
作者:商二明李慧明
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刑事案件不断升级,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与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犯罪嫌疑人为了制造社会影响或报复特定的受害人,会选择投毒手段,投毒案件时有发生。

投毒案件由于事发滞后,隐匿性较强,现场留下的案件线索较少,能够让作案人找到不在现场的证据,进而逃避打击。

因此,要想及时侦破此类案件,必须对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勘查,注重毒物检材的提取,对提取的检材要及时进行检验,确定毒物所含的成分,区分毒物的种类,为侦查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投毒案件,现场勘查
投毒案件由于其隐匿性强,痕迹物证不明显,此类案件的特点与其他案件明显不同,案件的勘查取证难度加大,因此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勘查人员必须通过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认真细致的勘查现场,科学固定提取痕迹物证,对提取的物证检材要及时检验,确定检材成分及毒物含量,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指明方向,缩小侦查范围,从而揭露犯罪。

为犯罪嫌疑人归案后的顺利诉讼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文就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以及检材提取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
(一)做好现场访问工作
勘查人员在到达现场后要先向报案人、受害人近亲属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受害人的基本情况,中毒发生的经过,最后一次进餐的时间、地点,所吃东西的来源及特征,有无吃剩的食品,受害人中毒后的反应,受害人人际关系情况,近期与他人是否有重大矛盾,了解中毒者案发前情绪状况,有无自杀自残倾向等情况。

(二)认真细致勘查现场
在现场勘查时,要结合现场访问情况,特别关注现场的变动情况,注重发现提取现场的外来物品及特征,同时对投毒的方式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是有预谋的还是临时起意的,要根据受害人中毒前后的症状仔细甄别。

投毒案件的物证在现场存在的大多只有微量物证,量少不易被发现,极易受到丢失或污染。

但是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急于逃离现场,微量物证不易被犯罪分子注意,而很难完全销毁,同时也使现场勘查人员难以发现和收集,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分析案情的基础上仔细进行现场勘查,有时还要利用放大镜、特殊光源等特殊工具和方法去发现和收集微量物证。

有受害人中毒死亡的投毒案件,要结合尸体解剖情况,务必提取心血、肝脏等生物检材。

另外物证提取要抓住重点,有些东西是犯罪分子故意留到现场,栽赃陷害他人或混淆
视听的,所以勘查人员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去伪存真,有的放矢的提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2000年12月21日晚9时许,某女工宿舍301室黄某(女,41岁)下晚班回宿舍吃过开水冲鸡蛋后中毒,经抢救无效于当晚10时左右死亡。

接到报案后,勘查人员通过认真细致的勘查,在中心现场床下面提取到了一张褶皱的白纸。

现场干净整洁,主人并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

这张褶皱的白纸明显是犯罪嫌疑人慌乱中无意留下的。

经过进一步理化检验,白纸上含有毒鼠强成分,将白纸用茚三酮溶液显现,提取到了指纹一枚。

在调查当中发现,同一工厂的谭某嫌疑较大,通过指纹比对,认定谭某就是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从而迅速破案。

二、物证检材的提取与包装
(一)物证检材的提取
对于现场发现的有挥发性的液态物证检材要放置在洁净的密闭容器内;对于大颗粒的物证检材可以用洁净的镊子夹取;对于小颗粒的物证检材使用毛刷刷或铲子铲;对于分散在载体上的颗粒或粉末状的微量物证,采用抖动的方法,转移到物证袋;颗粒更小以致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量物证检材可以使用胶带纸沾取,也可以使用沾有溶剂的棉球擦拭提取。

(二)物证检材的包装
收集到的物证检材要注意保管,防止发生变化和污染,包装物与检材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包装物与检材尺寸相当,避免损失。

对于干燥稳定的检材一般使用塑料袋、塑料瓶、玻璃瓶等容器包装;易挥发的检材必须使用密封性能好的包装物,低温保存,如油类物证易挥发,必须使用密封好的磨口玻璃瓶包装;潮湿易变质的检材,最好先干燥,在低温下保存。

结束语:本文对投毒案件的现场勘查以及检材提取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当接到报案以后,犯罪嫌疑人已经离开现场有一段时间了,由于部分报警人在无意间对现场的破坏,导致案件的侦破难度加大。

今后可以对投毒案件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宣传,同时在发现提取证物的时候,可以引导报案人来回忆现场案发时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还原现场,同时还能够搜集到尽可能多的物证来指控犯罪犯罪嫌疑人。

相信在今后不懈努力的工作下,投毒案件的侦破速度一定可以加快,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先强,朱传红,刘良,黄光照.隐匿性毒鼠强投毒杀人案件3例[J].刑事技术,2004(05).
[2]李国洲,张柯彬,常义斌.农村多发投毒案毒从口入须防范[J].公安月刊,2000(05).
[3]罗凤美,田萍萍.江西农村投毒案件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