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01 单元序列写作(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9 01 单元序列写作(一)
相对高差;再在诠释说明中,指出丘陵的地貌部位和形态,更进一步地把丘陵与山地、平原的过渡分界特点说明清楚。

这样,从外形上、相对高差上、所处的地貌部位上,清清楚楚地把丘陵与山地、平原区别开来,丘陵的特征也就自然地被表达得明明白白了。

2.依据说明对象的特点,确定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问题2:指出下面这三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②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
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①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第②段文字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襄阳”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充分地说明了从古至今长期称“襄阳”。

第③段文字采用了空间顺序,以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为立足点,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3.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描写,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问题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看看它们有何差异。

①一阵狂风夹杂着沙尘袭来,打得我的脸生疼生疼的。

风沙不时地钻进我的眼中,使得我的眼睛十分难受,眼泪直流。

狂风像野马,横冲直撞,空中不时地飘来一片片黄色的“烟雾”。

空气中,一股股土腥味扑鼻而来,真让人手足无措。

再看四周,能见度低,宽阔的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辆都开着雾灯,像一个个甲壳虫,在昏黄的道路上缓缓地蠕动。

停在公路上的汽车身上都披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罩”,就像刚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回来的战车。

②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移动速度并不快。

沙丘的移动速度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
郭变成丘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①段属于记叙性的描写。

记叙文运用描写,目的是再现事物形象,把人物与事件刻画得具体生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

第②段属于说明性的描写。

说明文运用描写,目的是进行生动的说明,它只是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

可以令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

4.使说明内涵更深刻、更灵动
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

”意思是说,“意”就是文章的生命,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得“以意为主”,或者说只有文章寓含新意,才能飞扬灵动,获得艺术生命。

说明文的写作也应多在立意上发掘说明对象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让文章有“情”有“意”,出新出彩,既给人以“知”,又给人以“智”。

问题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看看文段赋予了筷子怎样的新意。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

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人崇尚文明。

[典例剖析]
请以“××的自述”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

【写作指导】(1)审清题目,准确把握要求。

“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明
确了说明对象。

“自述”即“现身说法”,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的说明方法,否则就是跑题。

(2)掌握资料。

说明文主要是传授知识、交流情况的,前者要求必须了解有关知识,后者要求必须掌握情况。

这就要平时多涉猎,多积累。

比如写“雪花的自述”,说明的范围广泛得很,你可以说明雪花的形成过程,你可以说明雪花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和危害,你可以由雪花说明天气的变化等。

究竟以哪一个为说明重点,主要看你对哪一方面最熟悉,掌握的资料最多。

(3)抓住特点。

介绍某一事物,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详加说明,次要性状简略说明。

如写青蛙,对它是两栖动物应略写,对它善于捕捉害虫的特点应详写。

(4)安排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大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来安排,也可以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写。

从事物本身的规律来看:第一种是以时间先后安排层次,如“书籍的自述”;第二种是按空间位置安排顺序,如“东方明珠的自述”;第三种是按事物的类别分层说明,如“细菌的自述”;第四种是从因到果或从果到因层层剥茧地阐明事理,如“香烟的自述”。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有些比较复杂或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从人们熟悉的现象说起,由浅入深地阐述。

凡是按时间、空间、类别划分层次的说明文,最好采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方式,有一个完整的概括说明,以便读者能纵观全貌。

(5)鲜活语言。

“××的自述”这一类说明文,不能用纯科学的语言,必须用文艺性的笔调。

因为现身说法,所以不能板着面孔说话,而要诙谐一些。

为使语言生动,你可以穿插生动的实例,你可以打比方,你可以用启发性的设疑,你可以引用诗句或典故,以做到行文有起有伏,以实现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例文观摩】
酸雨的忏悔①
我们叫酸雨,每听到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我们就惭愧,我们酸雨,不是喜雨,带给人类的却是灾难。

我们没有刀枪,也没有火药,只是我们的体质含有酸性特质,降到森林,树木枯萎;降到农田,庄稼歉收。

1974年,我的兄弟姐妹们降落在英国,那里1_000多公顷西红柿,颗粒无收;如今我们常常在欧洲发达国家降落,在瑞典有2_000多个湖泊,成了酸湖,③从此鱼类绝种;1982年5月,我们在苏州上空降落,郊区的西瓜藤大部分烂死。

这上面是我们造成的能立刻看到的灾难,至于我们的缓慢剥蚀,至今还不为重视。

我们破坏了金属制品、名胜古迹。

那意大利罗马高耸的图拉真石柱,原来上面的人像、战马栩栩如生,在我们酸雨的剥蚀之下,已面目全非;千疮百孔的浮雕,由于剥蚀,变得轮廓模糊。


原来我们并不知道是我们的罪过,是科学家的研究才揭开了我们魔鬼一样的面纱。

现代工业的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工厂的烟囱吐出大量的黑烟,黑烟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气体跟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就生成了硫酸和硝酸等物质,使雨水呈现酸性。

⑤科学家们把PH值小于5.6的雨叫作酸雨,谁要知道我们是什么东西,可以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是现代文明孕育的一种“怪物”。

由于毁灭森林、农作物,毁坏名胜古迹,人们骂我们,讨厌我们,要使我们绝种!在骂声中,我们胆战心惊,受尽了委屈。

虽然发达国家采取了燃料净化处理,尽量减少硫的燃烧,可是发展中国家,却过度消耗煤炭、石油,不注重
其净化处理。

因此,酸雨的队伍仍然是有增无减。

每当黑烟冒过,难兄,二氧化硫来了;难弟,三氧化硫来了,不到一天就变成了含酸的云雨。

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觉醒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糟蹋人类呢?⑥
①拟人手法,通俗形象,使本来枯燥的内容更明白易懂,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②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③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令文章语言严密、准确。

④运用描写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的描写,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⑤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深入剖析,介绍来龙去脉。

⑥委婉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含蓄中肯又耐人寻味。

【总评】这篇文章较之一般的说明文,有三点成功之处:①运用了生动的说明方法。

全文运用拟人手法,以酸雨的“忏悔”写其罪过,然后写酸雨的成因,通俗而又形象。

文中还多处运用了描景状物的手法,如第二段的破坏农业生产,第三段的酸雨剥蚀建筑物,均写得很形象。

②由总到分,井然有序。

先推出说明对象——酸雨,然后紧扣“忏悔”分步写出危害。

接着说明成因以及现实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提醒人们在发展工业时要注重煤炭、石油的净化。

③措辞严密、准确。

文中关于数据的统计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用“大部分”一词,说明了危害之重,但也有少数“幸存”,体现了措辞的严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上帝创造各种动物,是为了使人类不致感到孤独。

”是的,各种各样的动物,使得我们的地球如此生机勃勃,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请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种你熟悉或感兴趣的动物。

要求:①恰当运用说明方法,突出这一动物的特征;②借助某些形象化的
描写,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更形象;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动物,一般是介绍它的属类、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功能等。

如果某种动物的外形引起你的兴趣,就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

如果你对某种动物的内部构造较熟悉,就着重介绍它的内部构造。

如果你对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很了解,就着重介绍它的生活习性。

而如果你要介绍的是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动物,还应介绍其特殊功能,或者说明这种功能的成因,因为,正是这种功能构成了这一动物的特点。

写法上,你可以选用科学说明法,可以选用知识小品说明法,也可以选用拟人说明法。

无论运用以上哪一种写法,都要科学地、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

【参考例文】
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夏木啭黄鹂”是诗人王维赞美黄鹂的名句。

夏日的北京,风和日丽,茂密的树丛中,双双黄鹂你唱我和,追逐嬉戏,黄色的羽体穿梭于绿荫之间,犹如金光一闪,转瞬即逝。

忽儿一群黄鹂又展翅高飞,于是绿树浓林间便星星点点,宛如鲜黄的节日礼花,艳丽悦目。

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啊,它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黄鹂,也就是古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中的黄莺,又称黄鸟、黄伯劳等。

因为它的羽毛金黄鲜艳,又被人誉为“金衣公子”。

黄鹂属雀形目,黄鹂科。

黄鹂确实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儿,它形体小巧,羽毛主要是金黄色,两翅及尾巴呈黑色。

在头部通过眼睛有一条宽阔的黑纹,好似镶嵌了一条黑边,黄黑相间,斑斓绚丽,真可谓“金羽修眉黑染翎”,再配上红色的眼睛,粉红色的嘴巴,铅蓝色的脚,看上去灿烂绚丽,十分惹人喜爱。

黄鹂的叫声也十分好听,如行云,似流水,婉转而富有韵律,被称为黑管吹奏手。

它的叫声不但美妙,而
且多变。

平时常作“嘎——嘎——嘎”的单声,有时又好似唱着“快——来——买——山——药哟”,有时又连珠炮似的叫着“快来坐飞机——”,有时又发出尖利的似老猫的叫声“阿——儿——”,真算得上是一位全能的歌唱家了。

用“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来形容它的声音,实在是不算过分的。

黄鹂还是著名的益鸟,它啄食害虫,为农林除害,是人类的朋友。

那些危害森林和灌木的虫子,如梨星毛虫、松毛虫、尺蠖、金龟子、蝉等,都是黄鹂捕食的对象。

尤其是在雏鸟孵出后,母鸟更四处寻找害虫,大量捕获喂雏。

鸟类学家们曾于五至九月之间,在河北昌黎解剖了45只黄鹂,发现它们胃里昆虫占95%,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

可见黄鹂是消灭害虫的英雄。

黄鹂体态优美,擅长歌咏,又能捕食害虫,是鸟中的德才兼备者,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以及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些优美的诗句,都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好是与黄鹂的映衬分不开的。

黄鹂作为北京的市鸟,我以为是当之无愧的。

【点评】生动的语言为此文的说明增光添彩,让黄鹂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是如此的有趣可爱,充满勃勃生机。

作者以熟练的语言技巧为黄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同时,文章又采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把黄鹂称作“黑管吹奏手”“全能的歌唱家”“消灭害虫的英雄”。

更令人回味的是,不但文章题目引用唐代诗人王维赞美黄鹂的名句“阴阴夏木啭黄鹂”,而且文中多处引用众多古代诗句,如“金羽修眉黑染翎”,突出了黄鹂的绚丽,惹人喜爱;用“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形容它声音的悦耳;以“两个黄鹂鸣翠
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千里莺啼绿映红”等优美诗句来映衬黄鹂对大自然的美化作用。

这样,就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说明更加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