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点0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推断题抓不住关键词句(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0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推断题抓不住关键词句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似诗,便“非本色”。

这是陈师道对东坡词的评价。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即平民文化属性,更多是表现与再现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

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这种词的特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我们检点苏词,可发现苏轼的“似诗”之作有三个特征。

一是在价值取向层面,苏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

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内容上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使命感。

苏轼将这一诗教要求迁移至词的创作,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苏词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也就是男性美。

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阴柔艳冶之词,尽管他也有大量婉约词作,但主要词风,表现出对阳刚之美的偏爱执着。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

苏轼的人生观、思想意志、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都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人格。

他从本质上是瞧不起柳永的,也不屑与柳永为伍。

他对柳永的不认同,实质上是对世俗与平民文化的不认同。

尽管他也肯定柳永有雅词,“不减唐人高处”,但正是他这种对于柳永词中“雅”趣的肯定,暴露出其不满意柳永之“俗”的本质。

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那种认为苏词“似诗”乃“句读不算之诗”的观点时,很气愤地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

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摘编自沈家庄《苏轼“词似诗”新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部分词作不具备词的平民文化属性,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其本质与诗相同。

B.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在内容上体现了家国怀抱,符合当时主流文化价值取向。

C.苏轼偏爱阳刚之美,一向反对创作阴柔艳冶之词,他的词作都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D.苏轼对柳永雅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否定性评价,反映了他对柳词本质的不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引述陈师道对苏词的评价,引出了对苏词“似诗”这一现象的思考。

B.文章第二段从价值取向、审美意义、表现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苏词之所以“似诗”,主要是受苏轼典型士大夫人格因素的影响。

D.文章先提出苏词“似诗”现象,再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作的风格,得到了古代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B.苏词多有体现家国怀抱之作,符合传统诗教要求,可见儒学对苏轼创作影响很大。

C.苏轼因为瞧不起柳永,对柳永不认同,所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也持不认同的态度。

D.苏词士大夫文化属性与柳词平民文化属性的不同,是二人词作疆界分明的主要原因。

【答案】1.B 2.D 3.C
【解析】
1.A项,“其本质与诗相同”错误,原文为“本质上更接近于诗”,并非“本质与诗相同”。

C项,“一向反对创作阴柔艳冶之词,他的词作都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错误,原文为“尽管他也有大量婉约词作”,所以并非所有词作都体现阳刚之美。

D项,“反映了他对柳词本质的不认同”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尽管他也肯定柳永有雅词,‘不减唐人高处’”可知,“不减唐人高处”是对柳永雅词的“肯定”,而非“否定”。

故选B。

2.D项,“文章……再阐释了苏词‘似诗’的特征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先提出苏词“似诗”现象,再阐释了“似诗”之词的特征,最后论说了苏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文中并未谈及“词似诗”的影响。

故选D。

3.C项,“苏轼因为瞧不起柳永,对柳永不认同,所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也持不认同的态度”错误,错置因果,原文为“他从本质上是瞧不起柳永的,也不屑与柳永为伍。

他对柳永的不认同,实质上是对世俗与平民文化的不认同”,由此可知,“对世俗与平民文化持不认同的态度”是“苏轼对柳永不认同”的实质,而不是结果。

故选C。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抓不住关键词句
在判断推断题选项的正误时,考生要同时关注每一个分句以及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生在进行文本与选项比对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找错比对的节点,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而疏漏了真正应该关注的节点,这样很容易导致解题错误。

【对策】区分选项,合理推断。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等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考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1.对有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

一是看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是看选项所述的结果、结论等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是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如①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只要……,就……”来表示。

②因果关系错乱:因果关系错乱分为两种,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当选项的表述中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错乱。

③条件与结果错乱:条件与结果错乱分为两种,一是条件与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但选项却表述为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与结果倒置,当选项的表述中出现条件与结果时,要注意其是否错乱。

2.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

一是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是看结论(在推断题中,选项中的“结论”没有在文中提及)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如果选项中的某些内容在原文中未直接表述,也不能从原文中合理推断出来,这个选项则属于“无中生有”。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

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

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

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

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

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

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

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

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

《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

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

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

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
笄,礼之,妇人执其礼”。

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

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入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

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

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

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1.下列对文中“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B.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C.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生日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还会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B.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然后招待客人,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礼仪。

C.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

D.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男子成年的身体标识,也是女子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礼中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代表着长辈对冠者的不同祝愿,也使其感受成年的诸多权利和责任。

B.人们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具备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务的资格。

C.古代,所有女子在完成笄礼后就都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们从此足不出户,一心一意于闺中等待出嫁。

D.一个人成年之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 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答案】1.B 2.C 3.C
【解析】
1.B项,“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偷换概念,原文“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故而原文中是士人阶层以上的贵族阶层。

故选B项。

2.A项,“二十岁生日时”和“这些仪式”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是“占筮确定行礼日期”;B项,“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错,原文第二段是“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D项,原文第四段为“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故选C项。

3.C项,“所有女子于笄礼后等待出嫁”以偏概全,原文“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

故选C 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
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
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
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
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
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
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
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
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
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
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
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要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答案】4.B 5.D 6.C
【解析】
4.A项,“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

C项,强加因果。

“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一己私利”可知,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

D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士人的“‘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而选项内容是对“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的论述。

故选B。

5.D项,无中生有。

“对……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理解错误,阅读原文可知,文章没有探寻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

故选D。

6.C项,“只要转变了官员为官只为一己之私的意识、习气,就能……”说法绝对。

文中第五段的三大转变是表现,纠正表现不意味着解决了问题根源。

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
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

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

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最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