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谈(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谈(二)
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

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心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原单独或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

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

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

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

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

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

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

但3年来每年平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

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

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

刻诊:体温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

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

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

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

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思睡等症状渐渐消失,精神转佳。

随访1年未复发。

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的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查病症,完整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谴选高效方药。

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

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

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推求出病机并不困难。

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

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

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

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

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

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诊断,希望补充云云。

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服药6剂乏效。

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

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
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

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

经剧烈的体力劳动亦无任何不适。

”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

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亦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谴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

而谴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

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

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

《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

历代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

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到,“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

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更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就是素体阳虚。

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

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

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

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

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

仅此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

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
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

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

助手立即抄方与之。

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

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

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

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于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

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老师撰文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集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集要 - 舍得 - 舍得
麻黄附子细辛汤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集要 - 舍得 - 舍得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上根据此条文用本方的情况很少,其实际运用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

方中的三味药都是温药,对全身多器官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

我在临床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此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除了心跳过慢,往往还伴有乏力、怕冷、疲倦感、思睡、没有精神等症状。

脉搏也很沉弱无力,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率的作用。

麻黄可促使心跳加快,在10克左右可使心率每分钟提高5-10次。

附子有强心作用。

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

因此,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天然的心脏起搏器。

不过,临床应用,常配合肉桂、黄芪、甘草、干姜、红枣等。

二是治疗性功能低下。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性神经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麻黄可以兴奋盆底肌肉。

我曾治疗一位中年阳萎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萎也随之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

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这一发现对我治疗性功能低下又拓宽了思路。

不过,这些性功能障碍患者大多是壮实的中年男子,如果体格瘦弱的白面书生,就要慎用了。

三是用于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

其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血压高、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者。

临床结合具体的疾病,可作以下加减。

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
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

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

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齿缝流血。

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

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

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一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

夫饮食入胃,固以胃主。

然运化之机,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始能运化。

真火一衰,即不能腐熟谷水,而成完谷不化,朝食暮吐者。

暮为阴盛之候,阴气上僭,心肺之阳不能镇纳,故听其吐出也。

四逆汤力能补命门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

夫足心发热如焚,人皆谓阴之虚也。

夫阴虚由于火旺。

火旺之人,尿必短赤,口必饮冷,理势然也。

今则不渴而尿多,明是下焦无阳,不能统束肾气,以致阴火沸腾,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

四逆汤力能补火,火旺即能统束群阴,故治之
而愈。

此病予亲身患过,并治好多人,此法即是丙夺丁光之义也。

知得丙夺丁光,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的旨归也。

一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

夫面赤发热,汗出抽掣,近似中风,其实不是,务必仔细斟酌。

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即不可当作风热,须知面赤(赤原本作“亦”,据文义改。

)发热者,阳越于外也。

汗出抽掣者,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

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诸症自己。

一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

夫大便下血,固有虚实之分。

此则气短少神,必是下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

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阳旺则开阖有节,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摇,面白少神,夫头摇之症,人目之为风。

而予于此症,察其人面白少神,如其为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定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定上下四旁,故治之而愈。

一治背冷目瞑。

夫背为阳中之阳,不宜寒冷。

今又背冷而目瞑,明是先天真阳衰极,阴寒内生,阴盛则阳微,故目瞑而背冷也。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舌腰硬而青。

夫舌肿一症,似乎心火旺极,不知舌仲而青,此乃阴寒太盛,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故见肿硬青滑。

四逆汤力能补火,祛逐阴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唇肿而赤,不渴。

夫唇肿之症,近似胃火,胃火之肿,口必不大渴。

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可知阴火出于脾间。

四逆汤功专补阳,阳旺则阴火自消,故治之而愈。

一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

夫鼻涕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

此则面白无神,明是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律液。

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阳旺自能统纳,故治之而愈。

一治尿多。

夫尿之多,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

惟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发起包块。

皮色如常,夫周身发起包块,疑似风热阳邪,此则皮色如常,却是阴邪僭居阳位。

四逆汤力能扶阳,阳旺则阴邪自伏,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

夫周身发现红云,人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

夫风火郁热之症,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此处便是认症机关。

予每于此症,认作阳衰,阴居阳位,以四逆汤治之而愈。

一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

夫发热谵语,世人皆谓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

不知阳症热伏于心,精神不衰,口渴冷饮,小便亦必短赤。

此则无神不渴,明是真阳衰极。

[眉批]在无神二字上定案。

发热者,阳越于外也。

谵语者,阴邪乘于心,神无所主也。

不渴、无神,非邪火也。

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神安,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白晴青色。

夫白轮属肺,金也。

今见纯青(青原本作“责”,据文义改。

),日无白色,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

妻乘于夫,是乾则不振,纯阴无阳之候。

[眉批]坎中一点真金即真阳也,人活的即此。

多在死例。

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金气一旺,目睛自然转变,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

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着不得一毫客气。

今见赤雾缕缕,疑是阳火为殃,不知阳邪痛甚、胀甚,此则微胀不痛,明是阳衰于上,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地气上腾,故见此等目疾。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寒,阳光一照,阴火自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

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

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

人羡慕予为姜附先生,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

难道予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芩、连、栀、柏之方乎?只因世风日下,不究病之阴阳,专究方药之平稳。

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多死焉。

火猛烈,民望而畏之,鲜死焉。

总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能死人。

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少阴表证:张某某,男,39岁,济南市四十中教师。

1977年12月12日诊:感冒10余日,经中西药治疗,仍感畏寒无汗,纳少不渴,
微咳嗜卧,大便调,小便清,体温38℃,音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诊为少阴表证。

处方:麻黄9g,熟附子6g,细辛3g。

1剂冷止,3剂痊愈。

肾咳:黄某某,女,40岁,农民。

患者发热畏寒,身痛咳嗽,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

阅前所服方药,多以参苏饮、止嗽散等方治疗,终难收效。

余诊时,患者自述周身畏寒,喜厚衣,咳嗽则腰背相引而痛,咳甚则吐涎,口不渴,二便无异常。

诊其脉沉细而迟,舌质淡而苦薄润,面色淡暗无华。

综合四诊,知其症为少阴阳虚,复受寒邪,肺气不宣所致,乃投麻黄附子细辛加五味子治之。

麻黄6g,附子3g,细辛4g,五味子3g,水煎服。

患者服药至2剂时,畏寒已除,咳嗽已减其大半,继服原方3剂而安。

暴喑:邹某某,男,30岁,全南人。

常易感冒,该次患伤风鼻塞流涕,咳嗽音哑已有20余天,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改善。

余诊之,其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

视其面色惨淡忧郁,身穿厚衣,头戴风雪帽,声音嘶哑。

细询之,常易感冒,微热则自汗畏风,四肢不温,喜欲蒙被而卧,脉证合参,诊为少阴伤寒,寒客会厌。

拟助阳解表,宣肺散寒,仿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4g,附子6g,细辛4g,桔梗6g,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1剂,觉声嘶减轻,2剂而畏风除,声音已恢复正常。

无汗症:黄某,女,68岁。

1980年6月10日初诊,13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症状控制。

但此后,一年四季从未小汗,天寒睡眠不佳,天热则睡眠良好,但神疲怕风,纳少无味,前后延医10余年,未收效验。

时值仲夏,天气炎热,无汗出,周身不舒,欲求汗出则快。

患者面色无华,捫之体肤无汗,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缓。

又因患者早年患风湿病,故辨证为寒湿入侵,内舍于脏,久之肾阳折损,不能温煦肌腠,无力鼓汗达表,终年不得汗泄。

姑拟助阳透表,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炙麻黄10g,炮附片12g,细辛4g。

服3剂后,即有小汗出,周身颇感舒适。

7剂后,汗出如平人,肢体舒展舒达,不料十年痼痎,竟获效于一周,原方续进7剂,以为巩固。

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方是阳药治疗阴病,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从三样药来分析看呢,用麻黄,辛温发热,能够表散风寒,能够开宣肺气;用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它能够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能够走经窜络,我们称其为,细辛为“胎原始”,它能够入髓透骨,能够启闭开窍,它既可以助麻黄用于表散风寒,能够开通上焦的清窍,还有助于附子去温暖命门,去拨动肾中机窍。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它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

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治疗暴聋,暴哑,暴盲,制附片75克(当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两小时,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没有煎熟,煎好,会含有乌头碱),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60克。

它都有一个前因,就是都为寒邪所伤。

它有一个前因。

寒为阴邪,它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

一旦伤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一旦伤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可能来治疗的时候恶寒已经不明显,但是肯定有中寒病史!!是阴证,往往有少神!!不愿讲话。

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
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

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

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

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

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

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

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兰友明医师经验方麻黄附子细辛酊治疗冻疮50例,疗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

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

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

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病案举例张某,女,20岁,农民,1990年12月20日就诊。

患手足冻疮10年,每年冬寒复发,至春暖方愈。

迭经中西药治疗未根治。

今冬又发病,手指背、足趾焮肿,瘙痒,锥样痛已20天。

患处可见蚕豆大小紫黯斑,但未溃破,诊为冻疮。

用麻黄附子细辛酊,外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约5分钟,用药3天后,肿痛消,续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