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书说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书说书,其中说是重中之重,那么怎么来提高说的技巧呢?今天我结合自己说《三国》中的体会来说一说“说”的重要性。
若是要提高自己的说功,首先要对说的内容要熟悉,熟才能生巧,书熟了才能考虑说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如果相反,对书生疏,说了上句,还在想下句,如何来谈说的中间还在考虑声音的变化,更要产生许多漏洞。
所以首先是要书熟,书熟了才能考虑书中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思想的变化的起伏,而且还能根据现场观众的神态产生临时即兴的创作,往这种临时创作的即兴是非常宝贵的,每个艺人多多少少书熟了都会有临时即兴的创作,或多或少,这就是书熟了在说的过程中产生的。
但书熟后在舞台上也有几种表现,我刚刚说的是积极上进中的一种。
“说”在说书中是千变万化的,都要根据自身的理解、自己的态度,在不断的舞台演出实践中来总结经验。
码头生意分好坏,生意好的时候说明观众受你,使你在台上说得顺风顺水。
但也有生意不好的时候,那么生意不好的时候,更能锻炼一个人的说功。
疯档好做,深档难做,越是业务清淡的时候越是提高自己说的本事的时候,只有在台上全神贯注,精神集中,说得有声有色,才能扭转自己的业务情况,此为败中取胜。
那么除了说熟之外,在说的过程中,当然还要提高自己的说法,不要重复。
如对书中人物的称呼,也不能反复使用,可以分多种叫法,这样才能使观众不产生审美疲劳,这也是说法中所说的好曲不唱三遍的道理。
好的句子或者称呼经常使用也会变得不好听,比如《三国》中的人物张飞,在称呼上可产生多种叫法,可以叫“三将军”、“阿德”、“翼德三将军”。
再比如书中的“诸葛亮”可以叫“孔明先生”、“诸葛先生”、“卧龙先生”,后来入蜀后可以叫“相爷”、“相国”、“武乡侯”等等。
同一事情以不同的语口,语气的提起,就好像食物,用不同的方法蒸煮一样。
说表有了变化,听众们觉得有新鲜感,这种说法,在任何书中都可以运用,老书、新书、长篇、中篇、短篇都可以采用。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叫明暗双管齐下的说法,如说到两将交锋,有两种战法都可以用,但实际上只能用一种,那怎么同时可以来说另一种战法呢?可以说,他本来想如此,但一看苗头不对,还是用另一种战法吧,则两种战法都可以在书中说出。
这是书中的对比法,使书中内容充实丰富,总之使艺精必须处处留心,多用脑筋,纵然根基浅薄,不断努力,日久就有成就。
另外,提高说法的又一要点就是静。
说书先生能掌握一个静字,说明在说法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这炉火纯青四个字,比喻很恰当,炉中之火成青色时,是炉火最旺盛的阶段,如说法上能做到静一字的艺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是怀有深厚功底及丰富的书太经验。
因为一般的说书艺人,初上台时,势如奔马,说一个时期之后,才得知进取门径,逐渐懂得呼吸,最后掌握了一个“静”字。
这才落了窼座。
当然静字不等于阴阳怪气,初一一句,月半一句。
这个“静”是静中有劲,其实上面说的都要在书熟的基础上进行。
上面说到的说法技巧中的抑扬顿挫,在唱中有这几个字,其实在说法之中也有这四个字,掌握了这四个字,书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会随之而来,然后运用熟静神劲及快而不利、慢而不断,方能说的动听、拉人。
说法中除了说之外,还要结合表情面风,这样才能使观众深入其境。
但往往有些演员,说书时从无笑容,有的则未噱自己先笑,均不相宜。
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都有诀窍,不能乱来。
若说到悲惨地方,你却笑容满面,说到紧张关头,你却如同儿戏,即使有了说法的抑扬顿挫,面部表情结合得不好,这书也难传神,更谈不上感动听众了。
这些都要演员自己在不断演出中结合实际书情来摸索的。
比如《三国》中有一段,说刘备哭刘表,要结合表情面风,说的高低起伏,才能使听众落泪。
说魏延哭娘,要说的听众酸鼻。
在说中除了熟、静抑扬顿挫之外,还要讲究一个清字。
清就是指口齿要清,书路要清,官白私白要清,角色平面布局要清,坐或立要清等等,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清清楚楚。
口角要清,口角就是我们说的口齿。
说书的首要当然是口齿要清。
次之,书络要清,书络也就是书情,书中的情节发展要清,清清楚楚,要让听众听清楚你说的内容是啥。
开场要简而精,然后慢慢开展故事情节。
要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譬如说到赵云单骑冲营一段,从赵云与张飞长板桥分手,杀进八十三万曹军营中起要每冲一营都有不同的冲法,每遇一将要有不同的战法。
其中还要描写曹操景山督战,徐庶愚弄曹操,暗助赵云等等情节,既要说清楚,又要层次分明,变化无穷,而使听众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但要收到如此效果,先决条件就是演员自己思路要清。
脑子里要有景有人。
长板桥的高低、长板河的宽窄、去曹操的路径、营外土山的形状、曹操驻扎的方位等等,都要从假想中得出真实的答案,这样才能讲得头头是道,凿凿有据,听众才能产生真实感。
以前有人称评弹艺人是不动笔的书画家,就由此而来。
先辈说,说书要说活
论说书说的技巧
■陈伟春
戏剧论坛剧影月报
35
书,不要刻煞呆板,只有自身身临其境,才能使听众引人入胜。
还有,用道具要清,如扇子、醒目、手帕等,评话中扇子和醒目用途极广,如其中扇子的运用,大将的兵器都可以用扇子代替,骑马的马鞭、船的浆、军队的旗帜、军号等等也可以用扇子来表达,但用扇有一定的尺度,一般总是左手醒目,右手扇。
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捧令或者旗帜等。
醒目同样如此,拍要拍在关键当口,切忌乱拍。
有的先生为了提劲,一回书拍了一百多下,拍的听众头昏脑胀,这都是不可取的,所以道具运用也要清清爽爽。
还有人物开相也要清。
开相是描摹人物穿戴,服饰、面部特征等,在某个战役中要突出一员上将,首先要在开相及描摹人物穿戴上吸引听众的注意,才能突出这员大将的重要性。
如后三国中蜀中大将枪祖宗张仁、长坂坡赵云、枪王张绣等,人物如何说得既要吸引听众的眼球,又要突出这员大将。
一般通常运用韵白开相,深受听众的欢迎。
但描绘不同人物的穿戴也不能千篇一律,既要有变化,还要说白清爽,让观众觉得人物恍如眼前,就拿大将的头盔来说,就可以用不同的装饰,如翡翠、玛瑙、白玉,还有金丝、银丝、绒球、盔缨、飘带、护额等不同来区分。
至于盔甲,更可用护心镜的不同样式、厚薄、用途来区分。
还有大将腰中的索带、九吞头、甲拦裙以及威风旗外披战袍的颜色都可以用来描绘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除此之外,还有战靴、大将的鞭、剑、弓、箭胯下的战马等等,都可以区分不同的战将。
不同的风格,一定要讲清楚,才能够使观众如在眼前。
坐立要清,在书台上说的时候,一定要当座则坐,当立则立,要座则有时,立则有意。
所谓立则有意,即应该立起来时才立起,应该立于何处?书桌后、书桌外、书桌左、书桌右,就立于何处。
要坐则有相,立则有相。
坐有正坐偏坐,立有正立偏立,都要配合书情而定。
坐立都有规格,绝不马虎。
坐时切忌弯腰曲背,不仅碍观瞻,而且亦损健康,当然立不宜直僵。
一般说,说表时,以正坐为宜,其角色则偏坐,边座而且比较显。
有些角色要立着表演,如主帅或主将升帐时,但不必踏出书桌,也不必完全立直,只需略微抬升,即所谓半立即可。
有时则要全立,如处罚之类,但也不必走出书台,因为几句官白过后就要坐下。
总之,心中都必须明确。
当然也有坐立不当者,有位先生说《金台》,打石猴,把桌子都搬掉了开打,这有点主次不分,卖弄之嫌,有所不当。
短打书适合立而不离桌,因侠客的手面在桌后较变,着甲书为观人物全身,当然离桌为妙。
立桌左或右,也要根据需要而分清。
譬如鲁肃接见孔明,他在几句表白之中离座立于桌右,起鲁肃角色时,作揖迎接后,又随几句表白将自己移于桌左,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孔明之形态出现了。
这样演来既热闹又分明。
又如开战时,用大开门往往先立于书桌右面,刀起盘头,但等一刀劈下时,随着这股势,将自己转至桌左,马上出将迎敌将招架,这样表现开打,既真实又美观,神乎其神,神乎其神,又立体,不知不觉中现形。
战法要清,要战法清脱而不重复。
三国是着甲书,大将的兵器都是长架生,刀枪剑戟等十八班兵器,每一样兵器的名称又有分档。
比如刀,有金板刀、九环刀、勾头刀、凤尾刀、青龙刀、日月刀、龙虎刀、象鼻刀,等等。
还有关羽的刀法也随原来的刀可以化二十四刀春秋刀,每一刀都有一种解释等等。
枪也亦然,有梅花枪、夹竹枪、三才枪、七星枪、月牙枪、百鸟枪、七探枪、鹰猴枪、梅花枪还有大梅花小梅花等等。
此外,刀还有刀头、刀钻,刀柄、刀背,枪有枪头、枪钻、枪杆上制造战法,甚至使枪上的红缨也发挥威力,同时还有在“伤”字上做文章,或伤敌将性命,或伤其身,或伤衣甲,或伤战马,以及轻伤重伤等等。
还有出马的姿势,必须哪个大将先出,单手执刀是右手还是左手,都有固定的模式。
某人出马用双手捧刀,是前俯还是后仰,大将出场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样听众就加深了印象。
比如关公出马总是侧座马背,倒拖大刀,这样听众一听就知道谁出来了,一般说书,从前为了凑书情有拖沓之嫌,无聊之战不战,没有奥妙战法不战,战必精彩,绝不重复。
加上车战、水战、阵图战、布战、舌战、空手战、用兵器战等等。
三国中还有箭战,如“战马超”中,张飞射马超,由于水平有限,箭术平常,被马超接箭还箭,反而射中张飞面孔上。
张飞命儿子张苞出战报仇,但小戆不肯,张飞又恳请黄忠出战,两将相遇后,黄忠先责马超并勒令马超向张飞赔罪,否则难逃一箭,马超骄傲,岂肯答应?但是对黄忠之箭一向佩服,尤其是当年“战长沙”一箭退关公威名远播,于是含羞打躬,黄忠才回转旗门。
谁知,马超又起恶念,拔出敌箭来射黄忠后脑,此举原在黄忠之料,偏身接箭。
马超一惊,深怕黄忠发怒,赶紧补上一句,奉还宝箭。
黄忠怎会计较?因为孔明关照,就是要挫挫马超的骄气,使其来归。
在黄忠交还张飞箭时,引起小戆张苞不服之心,因他也是好箭,于是在张飞手中取箭临阵,也想迫马超赔罪,但为马所拒,此时东方发白,群燕飞过,张苞一箭双雕,两军齐声喝彩。
三国中当然箭战还有“战连营”中的一回,一箭射死三老,黄忠、黄盖、严颜等等。
总之,说书一定要突出一个“说”字,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在说上动脑筋做文章,在说的技巧上用足了功夫,方能使书好听、耐听,使听众要听。
说书先生要不断在生活中其他曲种中相互学习借鉴,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领悟,长久坚持方能成功,所以“说”是说书之中的重中之重。
剧影月报戏剧论坛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