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文体知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高频考点一】理解标题含义,体会标题妙处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模板1:本文标题表层含义是…… ,在文中的含义是……,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为……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模板2:①xx(题目)意思是……,点明(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②xx(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xx(题目)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高频考点二】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模板3: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十结果怎么样。
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3.请你概括本文的主旨。
模板4: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高频考点三】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模板5:“××”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模板6:“××”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模板7:“××”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模板8: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或直接阐释句意。
(字面意思可不写)。
4.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用。
(赏析××句子的妙处。
)
写作手法及作用:明手法→述内容→析效果
模板9: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情感/心理;
这句话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揭示了……道理/抒发了……感情/表现了……主题);在结构上起到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全文/与……照应的作用。
(有些句子可不用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5.赏析本文(某段文字)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1)朴实无华;(2)言简意赅,朴素自然;(3)语言简洁,气势纵横;(4)文字洗练,意境深邃;(5)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7)文辞畅达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词:(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描绘细致传神,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回味,发人深思;(4)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美,色彩美,韵味美(5)风格清丽隽永,笔触稳健深沉
模板10: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朴实自然/含蓄深刻/音韵和谐的特点,如“××”(指出文中具体语段或句子)中,使用了××词语/句式/修辞手法,体现了××特点(结合“技巧点拨”中的语言特点简要分析)。
6.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
模板11::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高频考点四: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
(二)答题技巧:
1、××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情分析其作用. 2.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模板1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
(有时还需加上表达了作者××情感)。
模板1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表达了作者××情感)。
模板14: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对象)的××特点(情感),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模板15: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渲染了××感情/使文章条理分明/节
奏和谐/感情洋溢/富有气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模板16: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之情。
模板17: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内容,使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
模板18: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的××特点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模板19: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之情。
模板20: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的本义是××,这样写增加了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有力度。
高频考点五: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一)常见的描写方法有:
1、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的描写: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的描写: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
(二)答题技巧:
1.××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模板21: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模板22: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等,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为下文……做铺垫(外貌描写、直接描写。
)
模板23: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物的……表情(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神态描写)
模板24: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
(环境描写)
高频考点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用的表现手法:
伏笔、照应、铺垫、对比手法、设置悬念、以小见大、抑扬结合、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2.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手)法?作用是什么?
模板25: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手法/以小见大/伏笔/铺垫/设置悬念/烘托/衬托/照应的表现手法,使文章情节多变/中心突岀/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内容真实可信/激发阅读兴趣/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突出了××的感情。
高频考点七: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线索
(一)记叙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7)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二)答题技巧:
1.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情感变化的过程/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模板26:根据示例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2.本文的线索及作用是什么?
模板27: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高频考点八:明确人称作用,理清叙述顺序
二、理清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本文(某部分)使用××人称?有什么好处/表达作用?
模板28:使用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直抒胸臆。
模板29:使用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产生呼告的效果/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模板30: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2.本文(某部分)的叙述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模板31:顺叙。
把……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模板32:倒叙。
把……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模板33:插叙。
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高频考点九: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态度
1.××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请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模板34:××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他(她)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她)……的性格(品质)。
答题要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考试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勤劳节俭、任劳任怨、乐于助人、诚实、忠厚、勇敢、乐观、谦虚、敬业、纯真、善良、正直、沉着、冷静、稳重、洒脱、豪放、害羞、幽默、谨慎等优点。
又有郁郁寡欢、循规蹈矩、凶狠、野蛮、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愚蠢、虚伪、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等缺点。
3.××表达了作者(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例如《荔枝》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
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模板35: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频考点十:感悟鉴别赏析,解答开放问题
这一考点的主要题型有:1.根据选文材料谈感受和启示。
2.对文中的人物或其行为进行评说。
3.对作者观点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类试题,最易少答、误答或答得过于肤浅等。
要做好这类题,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尝试从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