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电机控制模块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机控制模块课程设计
目录
前言 ..............................................................................................................................................
一、课设要求............................................................................................................................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任务 ..........................................................................................................................
二、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组成框图 ...................................................................................................................... 、系统主电路 .......................................................................................................................... 、采样调理电路 ...................................................................................................................... 、滤波电路设计 ......................................................................................................................
三、控制策略与算法
、PID算法 ..................................................................................................................................... 、SPWM波程序设计....................................................................................................................
、SPWM波概念......................................................................................................................
、产生SPWM波算法.............................................................................................................
、SPWM实现程序流程图...................................................................................................... 、交流采样测量程序实现.............................................................................................................
、交/直流变换采样方式..........................................................................................................
、均方根法...............................................................................................................................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检测方法...........................................................................................
、傅里叶级数法...................................................................................................................... .
四、实验的MA TLAB仿真实现…......................................................................................................
五、课设总结....................................................................................................................
六、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模块原理图与PCB图
附录二、源程序代码
前言:直流电机由于励磁磁场和电枢磁场完全解耦,可以独立控制,因此具备良好的调速性能,出力大、调速范围宽和易于控制,广泛应用于电力拖动系统中。

而随着对电机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的单片机越来越不能满足对电机控制的要求,DSP技术的发展正好为先进控制理论以及复杂控制算法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电机的控制系统是由检测装置、主控制器、功率驱动器以及上位机组成,其中DSP控制器是电机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对电机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电机的转动。

电气传动是以电动机的转矩和转速为控制对象,按生产机械工艺要求进行电动机转速控制的自动化系统。

根据电动机的不同,工程上通常把电气传动分为直流电气传动和交流电气传动两大类。

纵观电气传动的发展过程,交流与直流两大电气传动并存于各个时期的各大工业领域内,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它们始终随着工业技术而发展的。

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学的发展,在相互竞争中完善着自身,发生着变更。

由于直流电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速特性,简单的控制性能,因此在工业场合应用广泛。

近代,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起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能力、静态特性和动态响应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计算机控制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控制对象是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重点对控制部分展开研究,它包括对实现控制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探讨,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探讨等内容。

目前,对于控制对象的研究和讨论很多,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实现控制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

这个过程经历了从分立元件控制,集成电路控制和单片计算机控制等过程。

每一次的技术升级都是控制系统的性能有较大地提高和改进。

随着新的控制芯片的出现,给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

电机控制是DSP应用的主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电机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DSP 将在电机控制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课设要求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巩固电机控制课程的理论知识。

2、学习和掌握中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一个三相400Hz中频静止电源;
3、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4、提高编写技术文件和制图的技能。

1、2任务
对三相400Hz中频静止电源的理论进行研究,设计一台样机,参数为400Hz,电压36V,容量为100VA,电压稳定度96%,失真度小于5%,效率80%。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组成框图

1 系统组成框图
由图1可知系统主电路由采样调理电路、控制电路、光电隔离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组成。

2、2
图2 主电路系统组成框图
系统主电路是典型的AC-DC-AC逆变电路,由整流电路、中间电路、逆变电路和隔离变压器构成。

整流电路将输入的三相交流电经整流;中间电路滤波后的直流电供给逆变器;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为400Hz的三相正弦交流电。

主电路系统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2、3 采样调理电路
该检测调理电路由霍尔检测、偏置电路和滤波三部分组成。

若采样电压有效值220V,可以选择LEM的LV25-P电压传感器测量电压,转换率为2500:1000
由于进入DSP的信号范围为0-3V,LT308-S7的副边额定有效电流为150mA,所以选择RM=20欧姆的测量电阻。

该电压传感器原边额定有效值电流为10mA,因此原边选择R1=22k的限流电阻;副边额定有效值电流为25mA,选择RM=120欧姆的测量电阻。

偏置电路和滤波具体参数如图3所示:
图3 电压检测调理电路
2、4滤波电路设计
常见的滤波电路有LC,LCL等,LC滤波的电路如图4所示:
L
图4 LC 滤波电路 滤波电路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
1111
()1
jn C H j jn L jn C
ωωωω=
+ 式中,1ω为基波角频率,n 为谐波次数。

令截止频率LC
1
0=ω,则:
222
11
11
()()11(
)
H H j n LC
n ωωωωω==
=
--
0ω的选择决定了幅频特性的基本特征。

0ω越大,对高频的衰减能力越差,0ω越小,对高
频的衰减能越强,但是L 、C 参数值增大,会使滤波器成本增加,体积变大,因此需要合理选择0ω。

由于
根据图4所示,设滤波电路后端等效负载阻抗为Z 。

则在该处阻抗满足匹配条件:
000(1)(1)j C Z Z j L j C Z
ωωω⨯=+
+
令截止频率LC
10=ω,则:
C
L Z =
继而可得,
ωZ L =
1
ωZ C =
三、控制策略与算法
本系统采用DSP2812为主控器件,软件代码采用C 语言编程,所有小数运算均转化为Q15格式处理以提高运算速度。

程序由主程序和一个中断服务程序组成,主程序主要完成初始化和均方根值得计算;定时下溢中断完成信号的采集、运算和PWM 波的输出。

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在该实验的程序设计时,根据控制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涉及到了PID 控制算法的应用、SPWM 波程序设计和交流采样程序设计三个方面。

、PID 控制算法
在本系统中选用数字PID 控制算法,数字PID 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最普遍采用的控制方法,将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故
称PID 控制器。

数字PID 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它只能根据采样时刻的偏差值计算控制量。

因此,需要采用离散化方法。

⎪⎪⎭

⎝⎛+
+=⎰
t
D I p dt t e T dt t e T t e K t u 0
)()(1
)()( ⎪⎪⎭
⎫ ⎝⎛++==
s T s T K s E s U s G D I p 1
1)()()(
图5 DSP 的序流程图
PID 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如下:
(1)比例环节: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

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T ,T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传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少调节时间。

在软件中实现PID 调节的程序如下所示:
ek=_IQ15-u; ⎪⎪⎭⎪⎪⎬⎫
+=-=
a T t a T t C on C off 4411⎪⎪⎭
⎪⎪⎬
⎫-=+=b T t b T t C
off C on 44
2
2
⎪⎪⎪⎭
⎪⎪⎪⎬
⎫==S
M C S
M
C U t U T b U t U T a 22sin 4sin 4ωω()()()()⎪⎪⎪⎪⎭⎪⎪⎪
⎪⎬
⎫-=+=
+=
-=
22221111sin 14sin 14
sin 14
sin 14
t M T t t M T t t M T t t M T t C
off C
on C
on C
off ωωωω()⎥⎦

⎢⎣⎡++=
+=2121sin sin 212
t t M T t t t C
on on on ωω()()⎪⎪⎭
⎪⎪

⎫-==-==12,5,3,1222,4,2,02
21N k k T t N k k T t C
C ()()⎪⎪

⎪⎪⎬
⎫-==
==-====12,5,3,122222,4,2,02222211N k N k
k T f ft t N k N
k
k T f ft t C C πππωπππω()()⎪⎪

⎪⎪

⎫-=⎪⎭
⎫ ⎝⎛+=-=⎪⎭⎫
⎝⎛+=12,5,3,1sin 1222,4,2,0sin 122
1N k N k M T t N k N k M T t C on C on ππ⎪⎪⎪⎭
⎪⎪⎪⎬⎫
⎪⎭⎫ ⎝⎛+
=⎪⎭⎫
⎝⎛+=⎪⎭⎫
⎝⎛=34sin 3
2sin sin πππππN
k
u N
k
u N k u A B C
()1111sin 21sin 0,2,4,22341sin 3C
on B
on A on k t M N k t M k N N k t M N πππππ⎫⎡⎤⎛⎫=+⎪ ⎪⎢
⎥⎝⎭⎣⎦⎪⎪⎡⎤
⎪⎛⎫=++=-⎬ ⎪⎢⎥⎝⎭⎣⎦⎪
⎪⎡⎤⎛⎫⎪=++ ⎪⎢⎥
⎝⎭⎪⎣⎦⎭
()2221sin 21sin 1,3,5,21341sin 3C on B
on A on k t M N k t M k N N k t M N πππππ⎫⎡⎤⎛⎫=+⎪ ⎪⎢
⎥⎝⎭⎣⎦⎪⎪⎡⎤
⎪⎛⎫=++=-⎬
⎪⎢⎥⎝⎭⎣⎦⎪⎪⎡⎤⎛⎫⎪=++ ⎪⎢⎥⎝⎭⎪⎣
⎦⎭
121
212C C C
on on on B
B
B
on on on A A
A on
on on t t t t t t t t t ⎫=+⎪=+⎬⎪=+⎭
00ab b 1ab c 2P =U I cos(a -30)+U I cos(a -30)a cb Q 00ab 1c 2=U I sin(a -30)+U I sin(a -30)
22cos =P +Q
φ2级),所以这种方法测量精度差、反应速度慢。

其次,由于采用过零比较器,相位差测量比较容易受到干扰,且不易被滤除。

另外,相位差测量要占用较多的资源,使得这
种方法不适合用于多路测量。

使用商化的功率模块可以避开测量相位差,但成本提高了很多。

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均方根法
根据电工学上对周期性信号有效值和平均功率的基本定义,并将其离散化可以得到:
U=≈
I=
n
T
j j
j=0
11
P=u(t)i(t)dt=u i
T N


Q
为了提高精度,在连续一个周期内取N = 20均匀地对交流信号U ab、I a、U c b、I c采样16次,算出有效值及对应的有功功率P1、P2和无功功率Q1、Q2,再根据两表法的原理,计算出各种交流电的特征参数。

这种测量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速度快。

测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一次就可以计算出来。

其包含了基波和各次谐波的综合参数,真实地反应了被测信号的实际情况,但缺点是无法将基波和其它谐波分离开来,因此不能反映电源的供电质量。

另外为保证平均功率的精度必须在同一时刻对电压电流进行采样,而增加了部分硬件的投资。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检测方法
建立在矢量变换基础上的瞬时无功理论是由日本学者Akagi在1984年提出的。

其核心是采用一变换矩阵将三相电路的各相电压和电流瞬时值变换到两相正交的α-β 坐标系上研究,使基波电流对应的瞬时功率为一直流量以便分离。

该检测方法分为p-q运算方式和i p-i q运算方式。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首先在谐波和无功电流的实时检测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目前有源滤波器和静止无功发生器中,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应用最多,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五章内容中详细讲述,本节主要讲述基波信号的检测。

下面以三相电流信号为例简要说明。

设三相电流信号为:
a m
b m
c m
sin()
sin(120)
sin(120)
i I t
i I t
i I t
ωϕ
ωϕ
ωϕ
=+


=+-

⎪=++

坐标变换理论前面已有介绍,图8a和8b分别以框图形式给出了从三相静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从三相静止到两相旋转的坐标系变换示意图。

i i i q
i p
i
q p
图8 坐标变换示意图
坐标变换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以图b 为例转换到旋转坐标系下的关系式为:
00p a 00
q b
0c sin sin(120)sin(120)2cos cos(120)
cos(120)31112
2
2i i i i i i θθθθθθ⎡⎤-+⎡⎤⎡⎤


⎢⎥⎢⎥⎢⎥=-+⎢⎥⎢
⎥⎢⎥⎢⎥⎢⎥⎣⎦⎣⎦⎢⎥⎣⎦
所以,基波电流的幅值和相位为:
m I =
q p arctan
i i
ϕ= 同理可求的电压的大小和相位。

其它交流特征参数P 、Q 、cosΦ、f 可参照上节进行求解。

、傅里叶级数法
根据信号分析理论,周期函数f ( t ) 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经推导、离散处理可以得出:
n-1krm j j=1222kj A =f(t)sinkwtdt f(T )sin T n n
π≈∑⎰
x n-1k m j j=1222kj
A =f(t)cosk tdt f(T )cos T n n
πω≈∑⎰
km A =
式中: A k rm 、A k xm 、A k m 分别是k 次谐波的实部幅值、虚部幅值和正弦波幅值。

平衡测量精度和计算工作量,在连续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内均匀地对交流信号U ab 、I a 、U cb 、I c 进行12 次采样, 可以算出各信号基波的电压实部U abrm 、U cbrm 、电压虚部U abxm 和U cbxm 、电压幅值U abm 和U cbm 、电流实部I arm 和I crm 、电流虚部I axm 和I cxm 、电流幅值I am 和I cm ,进而可以算出三相有效功率P 、无功功率Q 和功率因数cos Φ:
abxm axm abxm arm cbxm axm cbxm arm abm am cbm cm
abm am cbm cm U I +U I U I +U I 11P=U I +U I 2U I 2U I c Q abxm axm abxm arm cbxm xm cbxm arm abm am
cbm cm
abm am cbm cm
U I +U I U I +U I 11=U I +U I 2U I 2U I cos =
φ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其它谐波的特征参数。

从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傅里叶级数法可以计算出各次谐波的各种特征参数,计算精度较高。

这对电源输出质量的分析是非常有用的。

根据以上比较,四种采样方法各有优缺点、各有适用场合。

根据目前需要分析电源输出交流电的质量,用傅里叶级数法测量交流特征参数较为适宜。

系统用DSP(TMS320LF2812)作处理器,利用其高速的处理能力可以做到采样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硬件投资和软件运算工作量适中。

四、实验的MATLAB仿真实现
在该仿真系统中,通过对逆变电压进行采样,并进行均方根的运算,然后,对实际值和给定值进行比较,并进行PI调节,从而改变SPWM波中的幅值比m,使最终达到逆变变压稳定在给定值左右的目的。

理论值为20√6=49,经调试后实验值达到了理论值。

PI调节模块
五、课设总结
经过三周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课程设计。

在这三周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对CCS 软件有了更深的了解,温习了Protel 99se的使用,学回了使用multisim和Visio软件,这些都对以后工作很有用处。

课设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对我们很有意义。

六、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万山明.TMS320F281xDSP原理及应用实例.2007.
附录一:
检测调理电路
检测调理电路PCB板
电源模块原理图
附录二:
SPWM波程序
#include ""
#include ""
Uint16 pp=733,j,i,i1=0,k=0,flag=0,r=0,ad1=0,t=0,s=0,sy=0; /*全局变量定义,pp=Tc/4*/ long int U;
_iq15 sinne[512],a1[16],a2[16],m,square=0,sum=0;
_iq15 u,uk,ek,ek1=0,uk1=0;
interrupt void spwm(void); /*中断函数声明*/
void Adc(void); /*函数声明*/
void main(void)
{
InitSysCtrl(); /*初始化系统*/
DINT; /*关中断*/
IER = 0x0000;
IFR = 0x0000;
InitPieCtrl(); /*初始化PIE控制寄存器*/
InitPieVectTable(); /*初始化PIE矢量表*/
1)文献资料的作用
查阅文献资料的作用主
了解前人成果; 了解进行中的研究; 扩大知识面。

(2)文献资料的
科技文献按其
三次文献。

①原始文献原始文献是科研人员根据其科研创作成果所形成的文因此也通常是科研人员进行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

原始文献主要以下列类型: ·学
一的版式,用连续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标识时序,每期登载多篇文章、作品。

·科技报告:它是科研、设计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资助单位定期递交的关
于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文献:主要指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会后经主办单位整理而编辑出版的正式文献,通常称为“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指大学或研究院所的学生为了获得高一级学位,,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专题研究而撰写的学术性研
·专利文献:指由专利发明人所提交的专利申请书和专利说明书,批准后由专利局公开出版发行并受专利保护。

·政府出
·其他②二次文献所谓二次文献就是将分散的原始文献用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加工、归。

二次文献的目的是提供文献线索,是检索原始文献的辅助工具。

③三次文献所谓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核对鉴定、浓缩提炼、重新组织等而形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如原始资料,但其系统性好,对于最初
. 文献资料的检索
1)文献检索途径文献检索的有效途径是正确利用检索工具。

文献检索的途径有: 书名或篇名途径;作者姓名途径;文献序号途径;分类途径;主题词途途径都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来检索的,常用于未知文献的检索。

(2)文献检索步骤分析研究课题
文献资料的筛选与引用
(1)文献的筛选文献检索只是利用文献的第一步,要把
的在于要把检索到的文献认真地筛选、消化和吸收,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查阅文献的真正目的——利用文献。

文献筛选的目的在
根据课题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分类;也可按文献的类别如图书、论文、专利、报告等分类。

文献筛选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在文献的筛选和消化吸收过程中,也存在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积累过程。

开始接触某一课题时,所知甚少,对文献的积累也少,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文献阅历不断丰富,则文献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多,这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

当“由薄到厚”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对研究课题的本质认识达到一个升华为“维生素”式的精华,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2)文献的引用在查阅文献并经过筛选和消化吸收之后,有些文献可能就会在研究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参考文等)时,应当注明所引用的文献。

注明引用文献的目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在说明自己的科研课题来源和立题思想时,通过引用文献说明前人工作的基础和自己
·在论证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结论时,有时可引用别人的文献资料作自己工作的旁证。

·在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上注明可参考的文献资料,为感兴趣的读者检索同类文件提供方便。

是对别人研究成果表示尊重和承认的体现。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的撰写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
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标题: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

中文摘要约30
对应。

(3)目录。

5)正文①毕业设计的正文内容包括: ·
(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设计方案论证;计算部分; 结构设计部分; 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方案的校验等;·结论:应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
要问题要重点指出并加以研究。

②毕业论文的正文内容包括:
·引言:选题的缘由;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说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概述成果及意义。

本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
明;理论论证,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等。

根据课题的性质,一篇论文可能仅包含上述的一部分内容;·结论:应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以及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

一般写得概括、篇幅较短。

撰写时应注意下列事项:a 结论要简单、明确。

在措辞上应严密,但又容易被人领会;
b 结论应反映个人的研究工作,属于
成果,切忌言过其实,在无充分把握时,应留有余地。

因为在科学问题的探索上
是永无止境的。

(6)致谢: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附录: 有
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材料附于应按照参考文献的注录规范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2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
基本要求(1)毕业设计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毕业论文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
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解释合理。

(3) 毕业设计(论文)
一般格式和顺序(1)封面:(附1)·题目:应能概括
;题名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5字以
标题和副标题。

·导师:指导教师不能多于三人。

(2)中文摘要:摘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

特点,文字要精练.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
0字左右;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

格式附3)
(3)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后为英文摘要。

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

(格式附3)(4)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主要符号表;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
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
12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使用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技术(论文)是专门可供参考的学术著作,必须写得简练、重点突出,不要叙):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使人只要一看结论就能全面献的写法世界上有通用的习惯,我国也有国家标准规定,应该遵循,不可杜撰给予直接帮助的人员,例如的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1)附件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材料附于说明书的谢辞之后。

2(1 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而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

(6)正文:包括引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引言(第一章):在论文正页前,内容为:该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②本论: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

写作内容可因设计、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
经济评价与分析等。

根据课题的性质,一篇设计(论文)可能仅包含上述的一部分内容。

毕业设计
述那些专业人员已熟知的常识性内容。

同时应注意使各章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③结论(最后一章
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要认真阐述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7)参考文献: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
,而且全文应统一,不能混用。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论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8)致谢:致谢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谢辞是以简短文字,对课题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曾
指导教师、答辩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

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限200字)
(9)附录:可以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计算程序及说明。

(10)注释
. 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要求)语言表述
·毕业设计(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炼、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
·毕业设计(论文
释清楚
2)层次和标题·层次要清楚,标题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各层标题
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

1.1 ××××
1.1.1 ××××
(3)篇眉和页码·篇眉从第一章
·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
端,居中书写。

4)有关图、表、公式等图:·要精选
·要清楚,但坐标比例不要过份放大,同一图上不同曲线
出: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左上方排列或居中排
: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

文中的图、表、
3-2,公式(5-1)等。

图或表的下方。

(5)有关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一出版年”制组织。

建议根据《中国高校
或“,etal.”。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见(im):编者,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姓名.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序号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举例如下:
[1]张昆,冯立群,余昌钰,等.机器人柔性手腕的球面齿轮设计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94,34(2):1—7 [2]竺可桢.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56-60 [3]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m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r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Hou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1974.44-46
[4]郑开青.通讯系统模拟及软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 [5]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3,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l-01 (6)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
4 打印要求
1)封面
● 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见附1),按学科不同,选用不同颜色的封面加以区
● 中文题目:一号黑体字,一行排不下时可排两行,行间距为倍;
● 英文题目:二号❽Time
●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等:三
● 论文编号:四号宋体。

(2)论文字体、字型及字号要求及其举例
中文英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