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结课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河东区第二学期九年级结课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
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干瘪(biě)恐吓(xià)铢两悉称(chēng)
B.桥堍(tù)戏谑(xuè)不屑置辩(xiè)
C.翘首(qiào)睥睨(pì)吹毛求疵(cī)
D.暮霭(ǎi)埋怨(mái)浮光掠影(luè)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青花瓷除了众所周知的流光溢彩的外观造型美之外,还具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
青花瓷画继承___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但又不___于它的绘画程式,相反地善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笔法,形成_____、动静相宜、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因而能在瓷器的器形上,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宣纸上的那种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的鲜明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感受。
A.沿袭拘束内柔外刚B.沿用拘泥内柔外刚
C.沿袭拘泥刚柔并济D.沿用拘束刚柔相济
3.下面是某同学写作的倡议书节选,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项是()①为了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我倡议同学们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和文明礼仪的践行者。
②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携手家长共同打造干净舒适的家居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
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切忌乱丢乱扔和乱涂乱画。
④通过大家的努力,灿烂的文明之花一定会开遍邵阳大地。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儿。
A.,“ 。
” ;B.,“ 。
” ,C.。
“ ” ,D.。
“ ” ;
(二)诗歌鉴赏
5.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A.“山坡羊”是曲牌名。
这首小令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B.“如聚”“如怒”“山河表里”等词语不但写出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暗含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C.“意踌躇”一词表达了作者望见潼关衰败的景象而心潮起伏的状态。
D.结尾抒情议论,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为什么大草原上树很少
马红媛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到盛夏,草原都会成为大家出行游玩的优选地。
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
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何大草原上树这么少?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
②首先,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
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相比之下,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
而且,干旱气候下的草原常常出现干季和湿季的交替,无法给树木提供长期稳定的水分供应。
这样的降水条件适合草类植物生长,但不适合树木生长。
③其次,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
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
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大量树木在消退,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
世界上一些著名高原上几乎都有草原,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基本上都是草地为主。
从山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来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依次出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温度下降,针叶林慢慢消退,最终会变成草原带或苔原带,再向上就是苔藓主导的雪原。
④植物生于土壤、长于土壤。
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即使是在茂密的灌木丛下,土层的厚度也不超过50厘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
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
树木生长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层,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
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地下50厘米深度以内,受钙积层影响较小,得以在草原上繁茂生长。
⑤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
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
草类植物通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⑥总而言之,草原上树木稀少是降水、温度、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无论繁密的森林,还是开阔的草原,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美丽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努力去守护。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
B.从山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来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依次出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草原上的土壤很厚,一般都超过了50厘米,下面虽有钙积层,但草类植物的根系能够穿过,吸收到底层的土壤营养。
D.草类植物通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草原上树多草少的原因。
B.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C.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草原上树多草少的原因。
D.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这样的降水条件”指年降雨量高于400毫升,能够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B.第④段加点词“一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说明草原上树木稀少是降水、温度、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大草原上树很少的原因。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帛:祭祀用的丝织品
B.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C.公将鼓之鼓:击鼓
D.望其旗靡靡:损坏
10.下面各句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何以战B.必以分人C.可以一战D.再而衰,三而竭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文眼”。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抗敌御侮的政治热忱。
C.文章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题,共91分。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2)羹饭一时熟,(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3),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桂馥,山东曲阜人。
少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究心小学金石,工篆隶。
乾隆戊子,用优行灵成均①,得交阁学翁方纲②,相与考订,所造益精。
已而教习期满,补长山训导。
病后生多空疏,与历城周永年置借书园,藏书万卷,并祠汉经师其中,贫士好学者辄贷与之。
己酉,举于乡。
越明岁,成进士,时年五十余矣。
寻授云南永平县知县。
永平故为滇边邑,卧阁以治,境宇帖然③,政简刑清,遂得以暇自理
经生业。
(节选自《清代学人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成均:古之大学。
②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③帖然:顺从服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越明岁,成进士越:
(2)寻授云南永平县知县寻: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贫士好学者辄贷与之
15.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桂馥的形象特征。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一树“飞天”挽春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飞天”挽春来
管苏清
①杏花春雨,江南三月似水墨洇染,一天比一天水灵。
②每年这个时节,白玉兰成群结队,如飞天而至。
一树一树的玉兰花舒展苞蕾,争先恐后,绽放如玉,凝脂停云,预示着春天一路飞奔而来了。
③十多年来的每个早春,我徜徉在玉兰花下,深深触摸到人世间的美好。
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玉兰常植于厅前院后或楼台周围,据《统志》载:“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翠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亦是奇观。
”
④晨曦中,玉兰披上一袭轻纱,霞光轻抹,仿若雪花缀满枝头,晶莹洁白。
饱胀得似乎马上要脱衣而出;有的才展开两三花瓣儿,羞羞答答地低着头,似是一位少女掩面而笑。
⑤玉兰开出花朵,层层叠叠,迎风摇曳,神采奕突,宛若天女散花,煞是绚烂;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气韵。
沈周的《题玉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古大早已将玉兰花比拟杨贵妃,并与《霓裳羽衣曲》的掌故勾连起来。
玉兰花雅香幽,引得古代诗人皆以“玉雪霓裳”竞相题咏。
⑥玉兰花承受着日月的轻轻爱抚,愈开愈盛,散发着馥郁的香味。
氤氲在这样的清香里,似有一种沉醉的感觉。
每一次,从她的身边经过,我总要放慢脚步,看一眼她的娇羞,看一眼她的妩媚,看一眼她的清丽。
有时,不经意间,还会遇到鸟儿栖飞于花前叶下的浪漫,一只栖于枝头,一只飞于叶下,顾盼传情。
见着这灵动的身影,我的脑海里不觉就浮现出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仕女的背景便是嶙峋湖石和花色正艳的紫玉兰。
那鲜明清丽的色彩,映照出大好春光。
⑦玉兰花一开,所有的花事将会磅礴追随。
她们的生命虽短暂,却令人赞叹。
当饱满的花蕾顶着冬日残留的寒冷破枝而出,当花朵如破茧之蝶飞舞而出,真正的春天已经欢悦着来了。
早春玉兰极为绚烂地开,花期却很短。
十几天的光景,如果吹来一场风,大朵大朵的花瓣就会飞散,从相依过的枝头带着深深眷恋,悄然飘落在草坪上,白绒毯一般轻盈美好,仿佛溢满整个世界的纯洁,春天没有被辜负,晴空
对坐,看几朵碧空浮云,听几声黄鹂鸣翠柳,春天实在是妙趣横生。
⑧没过几天,白玉兰悄然退出舞台,落在草坪上,如一层薄薄的白绒毯。
紫玉兰随即粉墨登场,舒展着薄翼,恰如可爱的笑脸,紫中透粉的玉兰花彰显着她迷人的身段,娉婷婀娜,一阵风吹来,它便摇曳着妩媚的身姿,像蝴蝶似的振翅飞翔,又似调皮的小精灵,飞向大地的怀抱,要是你驻足品味,定能发觉那清晰的脉搏,似乎能听到它那驿动的心声,唤醒你心灵深处的柔情,即使你心如止水,也抵挡不住这撩人的气息。
⑨岁月静好,往事如烟。
心中多一份懂得和淡雅,多一份坦然和豁达,便是人生的快乐,一树“飞天”迎着春风,拨动我的心弦。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6.请结合文章第④~⑥段概括玉兰花的特点。
17.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当饱满的花蕾顶着冬日残留的寒冷破枝而出,当花朵如破茧之蝶飞舞而出,真正的春天已经欢悦着来了。
18.第⑤段引用沈周的《题玉兰》这首古诗有何作用?
19.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写“一树‘飞天’迎着春风,拨动我的心弦”。
五、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目前,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8,升至全国第三。
某班开展了以“科
技天津,智向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安照要求回答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天津超算中心机房里,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实现一秒钟内百亿亿次的运算。
天津超算中心加快产业化步伐,不断地将超级算力转化为生产力,助推全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正在为数千家重点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助力取得超过4000项创新成果。
【材料三】
天津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信创、芯片等重点领域,打造“信芯器端算”全产业链,构建“云网智联用”数字化生态体系;着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重点发展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将智能科技产业打造成我市新兴产业领跑者。
【材料四】
天津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天开高教科创园”。
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开园。
6月28日市科协发布10项重点工作,为“天开园”引入“人才活水”。
7月4日,市科技局与滨海新区签署高质量服务“天开园”战略合作协议。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8分)
22.在“推荐我最喜爱的名著”活动中,许多同学撰写了推荐理由。
请你根据推荐理由写出相应的信息。
作品推荐理由
《简·爱》《简·爱》描写了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的形象,在(1)国(填国名)文学妇女画廊中独树一帜。
《》清人金圣叹曾自述儿时读书的经历:十一岁偶读此书,即被其折服近乎痴迷,昼夜不辍,终生不废。
他认为读这本小说“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
《》这部诗集中的早期作品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
23.鲁迅盛赞《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请阅读下面的选段和批注,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赏析《儒林外史》的讽刺笔法。
【原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A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批注】“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意为不用贬义词语,运用某种特
定的表现手法,在平静的叙述描写中,让反面人物的丑态跃然纸上。
(1)原文中的A是谁?简要概括一下这个故事情节的名称。
(2)请结合批注,结合人物形象的特点,赏析此情节所体现的讽刺艺术。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
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恐吓(xià)——hè,铢两悉称(chēng)——chèn;
C.翘首(qiào)——qiáo;
D.埋怨(mái)——mán,浮光掠影(luè)——lüè;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沿袭:意思是依照旧例行事。
沿用:意思是照旧使用。
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可知,用“沿袭”;
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
拘束:神态、言行因受约束而不自然。
本句写被绘画程式约束,用“拘泥”;
内柔外刚:意思是内心柔弱,外表刚强。
刚柔并济: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
结合“动静相宜、疏密相间”可知,用“刚柔并济”;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B.此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补充“氛围”;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个空,依据“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是总领全段内容且表意表意完整的句子。
所以,应用句号。
第二个空,依据“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知,应填写引号的左半部分。
第三个空,依据“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知,应填写引号的右半部分。
第四个空,依据“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
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儿”可知,这是并列关系的句子,中间应用分号。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C.错误。
“踌躇”本意是犹豫、徘徊不定。
此句是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而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
所以“踌躇”在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所以此项理解错误;
故选C。
6.C 7.B 8.A
【解析】6.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C.有误,根据文章第④段“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即使是在茂密的灌木丛下,土层的厚度也不超过50厘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
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可知,草原上的土壤并不像本项所说的那样厚,因此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C。
7.本题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由“树木生长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层,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
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
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地下50厘米深度以内,受钙积层影响较小,得以在草原上繁茂生长”可知,该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20厘米左右”“50厘米”等,这些数字具体地说明了草原上土壤的厚度。
此外,该句子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草原上土壤的厚度与树木根系所需深度进行比较,突出了土壤厚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A.“说明草原上树多草少的原因”有误,文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强调了土壤对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影响;
C.“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误,文中画线句子并没有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使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误,文中画线句子并没有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根据文章第②段“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可知,第②段中“这样的降水条件”指的是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的情况,而不是指年降雨量高于400毫升,因此本项不正确。
故选A。
9.D 10.D 11.D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望其旗靡”意为: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
靡:倒下;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句意:(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为省略句;
B.句意: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为省略句;
C.句意: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为省略句;
D.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不属于省略句;
故选D。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战争起因是略写,取胜原因是详写;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