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
高二语文
2024.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向来不相信诗是批评人生的,更不愿说诗是描写人生和自然的。
这些全是立于旁观者的地位,专用冷静的头脑去解剖、比较、判断,他们的地位是外而非内的。
至于诗人的态度正好与之相反。
他固不以描写为长技,但也决不会只是批评。
他决不会只去旁观,而是要同化一切,又为一切所同化的——这即是我所谓“人化”。
总说一句,诗不是离去人生,而是以人生做他的血肉的。
若说诗的目的是去表现人生,仍不免有语病,其实诗是人生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并非另有一物,却拿他来表现人生的——故我宁说“诗是人生的表现”。
这不但是诗,可以推之于一切文学。
真诗人的本领是什么?是把自己所曾体验的人生普遍的情感,明明白白、委委婉婉地在笔尖下写出来,去宣扬人世的光、花、爱。
他总竭他的文学天才,使他的作品人人了解,人人感动,即不能遍于人人,也必是大多数识文字的人。
若已竭他的才力,而大多数人终究不能了解,他决不肯视为当然的,必归罪于自己的无力,去想一个忏悔的方法,不如此,不成为第一流的诗人啊!至于或专以解剖刻画为能事,或借艰深的文辞掩饰其浅陋,这些作品无非读了使人受些不正当或过度的刺激,或竟不痛不痒的莫名其妙,虽有文字的仪表,却早已丧失了他的灵魂了。
诗中最宝贵的材料是普遍的情感,异常的心灵现象虽不妨在诗中偶然表现,但其效率决不能如前者广大。
可惜世人好奇心太甚,把真理颠倒过来了。
他们总以为诗人必有了古古怪怪的“幻想”“神思”方成为第一流,却不知道诗人的伟大并不在他心境的陆离光怪,是在他能说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
我并不说诗人没有特殊的“幻想”“神思”,我说真的诗人并不专靠着这个去擅胜场。
虽在一时代有如此的现象,但在进化的轨道上,却已将成为过去了。
文学家——诗人自然在内——是先驱者,是指导社会的人,但他虽常在社会前头,却不是
在社会外面。
因为在社会外面去指导社会,仿佛引路的人抛游客们而独行其道,决是不可能的。
在社会方面看,诗人自然是民众的老师,但他自己却向民间找老师去!人生是诗的血和肉,但现今的诗,有些离人生很远,有些只能代表局部的人生。
我们应该挽回这个“离魂”的恶征,使诗国建设在真实普遍的人生上面。
(编自俞平他《诗的进化的还原论》)材料二:
中国现代新诗肇始于外国诗歌的冲击与启发,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性予以抨击与解构,另一方面吸收了外国诗歌中所特有的以“事”为中心的叙事性因子,从而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传统诗歌的诠释模式。
现代新诗所形成的主要叙事传统之一,是与“人生”互为关联的传统,可以将其称为“为人生”的叙事传统。
这决定了现代新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了一份深刻的现实和历史责任。
问题在于,“人生”是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即谁的人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难以被他人的人生所取代。
这种由众多的个体化人生综合而成的一个抽象范畴的人生,是没有办法在诗歌中表现的,需要有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化过程:以某种标准把“人生”划分成几大类别,从这些类别中再选取某一种“人生”作为现代新诗所要彰显的内容。
以胡适为代表的第一批白话诗人就采取了这一策略。
他们以社会“阶层”为依据,赋予了“人生”某种特殊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现代新诗最早的理论倡导者,胡适等人都认可西方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要优先于“群体”的价值,即欣赏的是“个人”化的人生,如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就是一篇向中国介绍“个人主义”的文章。
然而在他们的理论文章中强调的讴歌的却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平民主义”。
何谓“平民”,或者说平民阶层?这些称谓并非本土,而是在“五四”初期由国外引入的,其内涵并不确定。
然而在实践中,为了让“人生”能够在现代新诗中飞扬起来,白话新诗人便心照不宣地把“平民”阶层的内涵缩小至那些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受苦人。
因此,身为大学教授的胡适不去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而是写下了《人力车夫》等一系列穷苦人诗歌,尽管他对这些“人生”并不是特别了解。
通过对现代新诗史上第一批白话诗人创作实践的简单回顾,发现所谓的与“人生”发生联系,就是强调诗歌不要有意识地粉饰太平,而是要与下层民众的悲苦境遇发生关联。
而且这种关联并非鲁迅那种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批判,而是要对其赋予人道主义的充分理解与关怀,这个传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叙事传统。
(摘编自姜玉琴《现代新诗的叙事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不应只用冷静的态度旁观人生和自然,而应竭尽才力去实现“人化”。
B.第一流的诗人要努力让更多的读者读懂自己的作品,感动于自己的作品。
C.诗歌无法表现抽象意义上的人生,需要有一个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D.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介绍的是“个人主义”,讴歌的却是“平民主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首诗如果只描绘自然美景或批评某种社会现象,那么这首诗便丧失了它的灵魂。
B.诗人要向民间去找老师,所以第一流的诗歌要多用口语、俗语来表现普遍的人生。
C.“个人”价值优先于“群体”价值,据此可知诗歌应表现具体的某一个人的生活。
D.白话新诗人将“平民”阶层的内涵进行窄化,是为了沿用“为人生”的叙事传统。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平民主义”概念内涵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我是不承认艺术中可以划分出什么人生派与艺术派的人。
我认定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
B.叶圣陶:新文学要摄人间之真影,瞄准大众生存之境遇,以写实法为之,启读者评判之趣味。
C.朱自清:一切艺术的事业在于表现人生,艺术的最初目的和最后目的便是使生活进程的本身明白表现。
D.茅盾:革命文学作家们应该刻苦磨炼他们的技术,应该捡拾自己最熟习的人生事理来描写。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A.诗歌使用一组排比,形象地表现出旧社会农民真实而普遍的人生境遇。
B.诗歌的文辞明白晓畅,将诗人所曾体验过的人生情感直白地宣泄出来。
C.本诗吸收了以“事”为中心的叙事性因子,与传统诗歌的诠释模式不同。
D.诗人立足于劳苦大众,展现他们的生存状况,体现出强烈的为人生意识。
5.两则材料都讨论诗歌创作理论,在论述的具体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节选)注
黄维若
〔楚都南郢。
(楚国都城名郢,但郢却不止一处。
楚人迁都到何处,便将何处称为郢。
屈原时代的郢都在今荆州近郊纪南城。
见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第三章)宫城中的
大殿很是华丽而宏伟。
〔楚怀王坐于高阶之上的红漆矮榻上,其背后是凤踏神虎——凤头上长有鹿角的漆画大屏。
众臣子立于阶下,其中有屈原,还有秦国的使臣张仪。
楚怀王……众位臣卿,方才张仪先生说了,如若我们与齐绝交,与秦互为犄角,两国携手天下,将无往而不胜。
你们意下以为如何?(见杨雨(屈原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年版,P115。
张仪使楚,屈原上朝启秦不能绝齐亲秦,与新尚、上官大夫及楚怀王激烈争辩。
本作者据此改造为戏剧场面,这是戏剧性的需要。
本剧引用正式出版的资料性书籍,不意味参与历史学者们的观点之争。
同时作者要强调,戏剧与正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戏剧可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的前提下进行虚构。
)
屈原(站出来,双掌又于胸前)大王,臣下有话说。
楚怀王说。
屈原臣下以为,秦乃虎狼之邦,与之联手绝非明智。
我们与齐结盟,盟者、警约也,上对
天,下对地,言而有信,信而有行,行而有果,怎么能说绝交就绝交?天下人将怎么看我们?
〔一些臣子都赞成屈原的意见:
“……对对对。
屈大夫说得对……
秦国这是行反间之计……
居心叵测……”
靳尚(叉手于胸前,上前一步)禀大王,臣下对屈大夫的话不以为然。
楚怀王为什么?
靳尚臣下以为,齐不可信,不可交,不可行。
齐与秦本是婚姻亲家,关系亲密,可是齐说
翻脸就翻脸,竟然出兵征伐秦。
此不可信也。
今天他们如此对秦,明天也可以这样对楚。
此不可交也。
齐弱而秦强,与弱者盟,此不可行也。
禀大王,一国的战与和,是其国策使然,与联姻无关。
我大楚也嫁了王室之女到秦国,可秦仍然多次进犯我国。
再者,结盟与强弱无关,而在乎势、在乎诚,在乎义。
〔赞同屈原的臣子纷纷表示支持:
“屈大夫说得有理……”
天下各国都互相联姻,可仍然战乱不断……”
〔大殿里一阵骚乱。
〔随着争论的进行,众大臣分成两个阵营,一方支持屈原,一方支持靳尚。
〔还有一众臣子,锦衣华服、峨冠博袖、气字轩昂,他们一直保持沉默、不支持任何一方。
他
们是楚国的世袭贵族。
〔三方人群,人数大体相当。
上官大夫(出列)大王,上官以为齐不诚也不义。
上次大王为纵长,率六国伐秦,我们都攻到函谷关了,唯有齐国派那个孟尝君,带了两万人马,磨磨蹭蹭,还没走出齐国边
境,就说是病了,要请医人治疗。
最后他们也没来,害得我们吃败··这个、这个,
无功而返。
屈原那次伐秦,本来就过于仓促,不应该轻启战端。
楚怀王你是说寡人失策?
靳尚(大声)屈大夫,你太放肆了,竟敢指责大王?
上官大夫屈大夫,你一向这么张狂,眼中还有没有大王?
〔支持靳尚的臣子大声斥责屈原:
就是,对大王竟敢说这样的话……
这个人就是狂妄……
[支持屈原的臣子没料到屈原直指楚怀王不是,顿觉得不妥,又怕引火上身,都有点怕,一时沉默了下来。
〔张仪独自立于一隅,冷眼看着这一切。
〔十八岁的公子子兰,从靳尚一群人里冲了出来。
兰(拳撸袖)父王,让我把这个屈原捆起来,抓到刑狱里去。
他算个什么东西?竞敢指
责父王的不是!
〔支持靳尚的臣子乱纷纷地:
“抓了他,抓了他!……
放逐!放逐!……
下到刑狱里去,下到刑狱里去!……
对!把他交到廷理(楚国掌刑狱之官)手中!”
楚怀王(出人意料地大喝)下去!
子兰我?
楚怀王就是你!下去!
子兰我?父王,他、他……为什么?
〔靳尚连忙上前将子兰拉到一边。
楚怀王屈平啊,不错!那次是你当面劝寡人,说六国攻秦,人心不齐,准备不足。
也确实是寡人脑子发热,轻率了。
也正是你,暗中做了准备,所以那次我们并没有折损多
少人马。
可是你,能不能不在大庭广众中说这个事情啊?你这
个人,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就改不了啊?
屈原一个人,不是应该想什么就说什么吗?……
〔一位年长的大臣一把将屈原拖回人群中。
楚怀王(向张仪)那么,你说说?
张仪(走上前)各位大楚同僚,你们的学识与智慧过人,应该明白,如若与我大秦结盟,
楚与秦加在一起,雄兵百万,战车万乘,扫平天下,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屈原(大声)结盟不是为了杀伐征战!
靳尚(讥笑)那是干什么?合在一起写什么骚啊颂的,做诗唱歌跳舞?
〔与靳尚同一阵营的大臣哄笑。
楚怀王有那么好笑吗?
〔与靳尚同一阵营的大臣马上止住了笑。
楚怀王屈平,你这人脑子里想的东西,总是有些奇怪。
你说说,结盟不为征伐,那为的是什
么?
屈原(重新站了出来)大王,结盟不是为了攻伐,强兵也不是为了征战。
而是要使强敌不
敢犯我。
结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另一方式。
我大楚西有黔中、巫郡,东到大海,
南有洞庭、苍梧,北抵方城。
沃野千里,江河纵横。
有舟车之便,有鱼米之丰,只
要有那么一两代人的时间不打仗,岁月太平,我们励精图治,发力农耕,振作百业,
让人人都吃得饱,穿得暖,让法度严明,让贤才得以施展,让良善得以褒扬,让奸
不能横行,让赏罚变得分明,这样的大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啊……
老贵族(害怕地尖声喊)这不是吴起那一套吗?
屈原(倔强)吴起那一套有什么不好?秦国就是变法变得好,三十年就强盛起来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变法是必由之路。
〔众贵族如同挖了他们的祖坟般地混乱起来:
“这不是要作乱吗?……
庶民都得了好处,我们怎么活?……
没安好心啊!赏罚分明,得好处的都是那些野人平民……
疯子!……
没有了尊卑上下,还成什么世道啊?”
〔支持靳尚的一众大臣:
“他一定是得了齐国的贿赂,到处替齐国说话……
他就是一心想出风头……
这人有些疯疯癫癫,你没看他写什么《天问》,什么都要去问一下,关他什么事啊?
都是疯子的念头……”
〔众大臣一阵吵闹,意识到楚怀王并未作声,偷看楚怀王,但见楚怀王面露怪笑,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们。
〔众人迟疑,互相示意。
安静。
楚怀王(坏笑)吵啊!闹啊!怎么不说啦?好看得很哩!你们就跟倡优演戏一样,就跟野鸡闹窝一样,就跟群鸦抢食一样,你们哪你们!(突然脸色一变,站起来喝道)每次朝
议国家之事,你们就要吵死吵活,骂来骂去、互相攻汗。
胡说八道,烦死人啦!气
死人啦!吵死人啦!罢了,不议了,寡人不想听啦!退朝!(大袖一挥,径自离开)
张仪(朝楚怀王高喊)如若楚与齐绝交,秦国愿意以商於六百里之地献楚国!
〔一声编钟撞击声传来。
〔整个舞台上一片死寂。
大家张口结舌,发不出半点声音。
【注】2023年3月15日,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在武汉首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主张与齐继续结盟,靳尚认为齐不可交,但二人都认为诸侯间结盟与诚信有关,与联姻无关,与诸侯之间的强弱也无关。
B.在楚国朝堂上,众大臣各持己见,分成了人数大体相当的三方人群,可见屈原说服众人、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阻力之大。
C.张仪从“独自立于一隅,冷眼看着”到“走上前”发表自己的言论,说明他善于察言观色,能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
D.楚怀王问询臣子,呵退子兰,劝慰屈原,制止众人哄笑,最后挥袖罢朝,展现出一个善于纳谏、富有主见的国君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说明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靳尚“将子兰拉到一边”、年长的大臣“将屈原拖回人群中”两处使剧情暂时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B.剧中人物语言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立场,如上官大夫“你一向这么张狂”,子兰“他算个什么东西”,众贵族指责屈原为“疯子”。
C.文末使用突转手法,张仪高喊“……秦国愿意以商於六百里之地献楚国”后,钟声传来,舞台一片死寂,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中矛盾冲突激烈而集中,使故事跌宕起伏,极大地增强了剧本的艺术性,能够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8.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这一经典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在屈原逝世2300年后,黄维若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屈原》。
请从“新编”和“历史”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
”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从者皆病。
孔子愈慷慨
..讲诵,弦歌不衰。
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
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子曰:“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
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
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干.而舞,三终而出。
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
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于是兴.。
明日免于厄。
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恶,是何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
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
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不成行。
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美里,秦穆公困于看。
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
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答。
有言不信。
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
(节选自《说苑·杂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夫困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慷慨,文中指意气激昂,与现代汉语“慷慨大方”中“慷慨”的意思不同。
B.见,文中加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与《屈原列传》“是以见放”中“见”用法相同。
C.干,文中指盾牌,与熟语“化干戈为玉帛”中“干”的意思相同。
D.兴,文中指起来、起身,与《诗经·氓》“夙兴夜寐”中“兴”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国、蔡国的大夫认为孔子十分贤能,讥讽批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担心其被楚国所用之后会对自己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B.孔子认为广泛学习深谋远虑却不能被重用的人有很多,不要因为外在的原因改变自己的志向节操,君子要做的是静待时机。
C.子贡认为在陈、蔡被围之事不可忘却,孔子则认为正如久经磨练才能成就一位高明的医生,受困于、蔡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D.孔子认可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道基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高贵的品行这一观点,并援引《易经》名言加以佐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从者皆病。
(4分)
(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传》)(4分)
14.两则材料中,子路质疑孔子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刘改之秀才(节选)①
陆游
胸中九渊蛟龙蟠,笔底六月冰雹寒。
有时大叫脱乌帻,不怕酒杯如海宽。
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
李广②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
【注】①刘过,字改之,博通经史,却屡试不第。
绍熙四年春,刘过前来拜谒,陆游赋诗以赠。
②李广,汉代名将,数立战功,却生不逢时,终老未得封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使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刘过胸中有丘壑、笔力惊风雨的诗文才华。
B.三四两句写刘过饮酒时大呼、甩去头巾,表现出其因为人生失意而借酒消愁的情态。
C.诗人已是古稀之年且身体多病,见到刘过仍觉眼前一亮,这体现出对刘过的高度赞赏。
D.本诗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语言豪放雄健,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陆游诗的风格特色。
16.本诗最后两句运用李广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形。
(2)李贺在《李凭签篌引》中通过对月宫中情景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巨大感染力的两句是“ , ”。
(3)柳永《望海潮》和姜夔《扬州慢》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中“”一句写杭州之美丽,后者中“”一句写扬州之荒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观鸟而知时令,这不仅反映出古人敏锐的洞察力,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将禽鸟与农时、季节关联起来的传统风俗。
A ,故春分与秋分以燕子来往为界;伯劳鸟冬去夏返,故夏至与冬至以伯劳鸟去返为界。
“草长莺飞二月天”“一行白鹭上青天”,自然的律动与禽鸟繁衍生息的周期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山水画”。
B ,自然逃不过晏殊敏锐的眼睛。
在【甲】中,词人就借燕子求偶、衔泥筑巢的场面,描绘出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
《喜迁莺》“风转蕙,千露催莲。
莺语尚绵蛮”借蕙兰迎风摇曳,雨露浸润莲蓬,相爱的黄莺相互打趣、嘤嘤啼鸣的场面,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早春草长莺飞的鲜活生命力。
随着夏去秋来,绿树凋敝,晏殊在《更漏子》中又以“寒鸿高,仙露满。
秋入银河清浅”描述雁群南迁,展现了秋夏更替、凉风萧瑟的景致。
通过词人委婉旖旎的笔调,将季节交替的瞬间从候鸟迁飞、新鸟呢喃中呈现出来。
这不仅反映出时间的自然律动与流变,还体现了词人对四季景象炉火纯青的把握。
18.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加点的词语“交融”意为交汇融合,此处不可以换为“交织”。
B.文中“山水画”的引号与《包身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中“芦柴棒”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甲】处,填入“《采桑子》‘燕子双双。
依旧衔泥入杏梁’”比填入“《踏莎行》‘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更恰当。
D.文中加点的成语“惟妙惟肖”使用错误,可以改为“淋漓尽致”。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
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吃过了早饭,戴车匠就走到他的工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