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PPT课件_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岱宗: 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 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 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2)夫: 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 词,强调疑问语气。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 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 俘获,押到长安。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 录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携家逃
难,到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死,他 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
•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
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合作探究解诗意 这首诗 细望 愿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由 望 到 想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已结束几年 • 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
仍是一片混乱。
• 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 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部编版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
从《望岳》到《登高》看杜甫人生的喜与悲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 ,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 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学习杜甫 的两首诗,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 和审美情趣。
( 1 ) 读 书 和 漫 游 时 期 ( 三 十 五 岁 以 前 ) 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 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彼时的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 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2 ) 困 居 长 安 时 期 ( 三 十 五 至 四 十 四 岁 )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 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 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 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深刻的 哲理?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 志的诗句? 【交流点拨】 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启示: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决定 ”,才能享受“一栏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如何: 怎么样。 (4)造化: 天地、大自然。
(5)钟: 聚集。 (6)神秀:神奇秀丽。
(7)荡胸:使心胸震荡。
(8)曾: 同“层”,重叠。 (9)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绝顶: 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 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 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 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得很小。
带,终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留下了《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二、以意逆志读诗歌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 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 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 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 ,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 裂。 4.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 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 【交流点拨】这句不仅写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 极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 人的伟大抱负。
(三)深层探究
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呢? 【交流点拨】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 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何处?
【交流点拨】“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 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 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 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 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 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 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一、知人论世话杜甫
杜甫 (712 ~ 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 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 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 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