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练习题
人民版必修2
1.(2016·天津文综·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3.(2015·江苏单科·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4.(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5.[2014·浙江卷]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6.[2014·浙江卷] 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7.[2014·安徽卷]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8.[2014·北京卷] 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2014·福建卷]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10.[2014·江苏卷]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1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12(2013天津文综).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14.[2014·天津六校联考] 20世纪30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 B.西式礼仪被广泛接受C.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D.民主共和的精神15.【2016四川德阳一模】12. 右图照片是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俱乐部
成员合影。

该图能够反映
A.学生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B.英美控制中国高等教育
C.平等观念在教育上实践
D.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倾向
16.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
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A.农耕文明影响深远B.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17.(2016江西南昌三模)“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18.[2014·永州二模]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旨在说明( )
A.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B.随着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
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随着中国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19.(2013四川文综)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20.(2013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21.(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

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

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予旧词新涵义
(1)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2、(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0分)
材料二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
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
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四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4分)
专题四真题
参考答案
1-5CCCBB 6-10DDBBC 11-15CACAC 16-20ACBCC
21.【考点】(3)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语言文字演变
【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

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

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
的主张。

(6分)
解读:(略)(10分)
22.[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解析] 本题以历史学习能力为主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民主革命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说明“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新航路开辟开启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二战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标志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第(2)问,首先要根据材料三把握历史解释的含义,一是将零乱的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知识,二是探讨因果联系即分析原因;然后,对材料二图片信息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第(3)问根据材料四“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得出陈旭麓肯定“中体西用”的结论,从“那个时候的中国”可知他评价“中体西用”所遵循的原则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分析;按照这一原则,材料四表格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都是错误的,都离开了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