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
写景抒情诗鉴赏
【学习目标】
2、学会分析并概括画面特点(意境特点)
3、能够分析并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
4、了解情与景的关系,并能够独立分析。
【学习重点】目标2、3、4
【学习难点】
【课前预习】
【知识架构】
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3、声与色的结合
4、虚与实的结合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
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鉴赏景物的角度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3、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
分析。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5、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写景诗鉴赏方法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
6.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写景诗特征】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常用术语】
1.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乐"景反衬"哀"情等。
2.意境特征。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诗歌中常见感情。
⑴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4.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